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9, 19(1):1-7.
摘要:选取北京东灵山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7种主要森林和1个灌丛类型的11个样方,通过比较这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和相关的环境因子,及运用亲和度分析测度景观格局多样性,揭示了这些类型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各森林类型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均较低,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较高。大多数森林类型中,物种丰富度的垂直结构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2)各森林类型的Shannon指数同物种丰富度具有相似的规律。3)落叶松林(Ⅲ-1)和白桦林(Ⅴ-1)两种类型具有特殊的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特征,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高度发育。4)所有森林类型中,均未发现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有明显的关系,仅坡位和坡向存在一些影响。5)亲和度分析表明,镶嵌多样性值为7.1541>3,意味着该区没有明显强烈的环境梯度,景观是复杂的,由多个梯度控制。根据平均亲和度值,可将这些森林类型划分为3部分,即中心点(modalsites),类型Ⅱ-2(油松林),Ⅵ-1(山杨林)及Ⅶ-1(核桃楸林),它们的普遍种较多或物种数目多,代表了该区的典型生境。外点(outlier)是类型Ⅱ-1(油松林),它们可能空间上邻近或者分布在相似的生境中。
1999, 19(1):8-15.
摘要:景观中有某些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paterns,简称SP),他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SP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SP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的空间运动和栖息地的维护需要克服景观阻力来完成。所以,阻力面(流动表面)反映了生物扩散和维持的动态。SP可以根据流动表面的空间特性来判别。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结,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这些潜在的景观结构与过程动态曲线上的某些门槛相对应。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证实了生态过程动态与趋势中某些门槛值的存在以及应用这些门槛值定义SP的可能性。SP可作为捍卫生物安全、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对高效的空间战略。
魏伟 , 王洪新 , 胡志昂 , 钟敏 , 恽锐 , 钱迎倩
1999, 19(1):16-22.
摘要:毛乌素沙地柠条群体是一个杂种带。为了进一步阐明分子变异和基因流与生境或生态过渡带的联系,应用RAPD标记开展了柠条群体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根据RAPD数据利用Shannon信息指数估计了6个柠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大部分的分子变异存在于柠条群体之内(82.4%),只有少部分的分子变异存在于群体之间(17.6%)。又利用Nei指数统计了RAPD数据,也证实了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之内。柠条锦鸡儿群体与中间锦鸡儿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都很小。以上结果都肯定了柠条群体间和种间的基因流动。无论是从多态位点比率还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来看,硬梁和硬梁覆沙群体是最小的,滩地覆沙群体则具有较高的水平。某些RAPD扩增片段的频率在柠条群体间有规律的变化也许具有着特殊的生态学意义,更可能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下列结论:①通过比较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的统计结果,可以认为,对于异交植物来讲,Shannon指数在统计RAPD数据方面有用。②毛乌素沙地柠条群体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基因流,物种的杂交性与生态过渡性一致。
1999, 19(1):23-29.
摘要:晋冀鲁豫接壤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而制约该区经济发展和主要因素之一则是生态灾害。通过对自然灾害类型的划分及其成因的分析,进行灾情评估与排序,找出不同地区所受影响较大的灾种,以及所受不同灾害的轻重程度,以便为发展经济制定对策,使该区在生态上得以改善,经济上得以发展。
陈吉泉 , H.Alexes Londo , Rebecca A.Megown , 张全发 , William J.Boelema , Ann M.Hoefferle , Jacob J.LaCroix , Andy J.Londo , Krista A.Markovic , Michelle L.Olson , Karen E.Owens
1999, 19(1):30-41.
摘要:河溪结构及其关联的空间特征,是研究集水区中能量和物质移动规律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水文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对美国大陆5个主要山地中典型集水区河溪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以及河溪岸边带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和比较。5个山地分别是:西北太平洋沿岸,西部卡斯卡特山,中部落矶山,东部阿巴拉契亚山和南部欧扎克山。发现这5个集水区中的河溪网络结构非常相似,一级河溪大约占河溪总长度的60%左右。东部山地地质历史比较长,其集水区中河溪总长度、密度,高差以及河溪片段数量,都比西部相对年轻的集水区要高。此外,尽管其中河溪边岸域总面积随边岸域宽度线性增长,但它们在面积中的相对比例仍然很小(<12%)。因此,在森林经营中保护河溪边岸植被,并不会对木材生产造成太大的威胁。
1999, 19(1):42-49.
摘要:利用凝胶电泳法研究米心水青冈(Fagusengleriana)和巴山水青冈(F.pashanica)2个种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所测定的酶系统包括:过氧化物酶(PX1和PX2),磷酸葡萄糖脱氢酶(PGD),酸性磷酸化酶(ACP),超氧物歧化酶(SOD),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1和GOT2),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磷酸果糖异构酶(PGI),甲基萘醌还原酶(MNR),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1和PGM2)和苹果酸脱氢酶(MDH2)10种酶系统。测定和分析了水青冈等位基因频率、遗传多样性、固定指数、Hardy-Weinberg平衡和遗传距离指标,为进一步研究水青冈属各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9, 19(1):50-54.
摘要:生态场理论是物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它基于植物分布格局、植物生长模型、植物竞争以及资源利用的研究。研究森林草原过渡带上沙地云杉种群在更新中产生的生态场的特性,结果表明:沙地云杉种群生态场是半椭圆形特殊的非均匀场;生态场强度随着与母树距离的增大而变化,开始时迅速增大,3~5m处场强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由于生态场的重叠而使叠加部分的场强明显增大;生态场的作用范围与坡度、坡长等地形因子及树高、冠半径等测树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长轴半径(R)与坡度(X)、坡长(L)和树高(H)存在下列多元线性关系:R=0.923H+0.316X+0.015L-4.314(r=0.825)
1999, 19(1):55-60.
摘要:灌木层植物种类丰富、成层明显、结构复杂是俄罗斯平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突出特点。应用X2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r公式研究了灌木层植物种间联结和相关性。对测定结果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分析,依据测定结果,将形成灌木层的植物划分为4个生态联结种组:俄罗斯金雀花+璎珞柏、欧洲白蜡+欧洲白榆、疣枝卫矛+欧洲荚迷+黄忍冬+欧榛子+黑茶镳子+稠李+欧洲赤杨。生态种组的划分为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研究及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王峥峰 , 安树青 , David G.Gampell , 杨小波 , 朱学雷
1999, 19(1):61-67.
摘要:在海南岛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设置两5000m2的样地,分别从物种多样性指数、种-多度曲线、空间格局多样性、时间格局多样性、组成格局多样性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吊罗山山地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4.195和0.021,均匀度为0.880和2.962。群落种-多度符合对数级数分布,空间格局多样性表明群落多种群间为随机分布,时间格局的内禀多样性(胸径)表明两样地群落年龄接近,样地2的内禀多样性略大于样地1,这可能是不同地区的环境异质性造成的。组成格局多样性表明群落中种群分散分布,优势种缺乏,生境复杂。
常杰 , 潘晓东 , 葛滢 , 陈增鸿 , 刘珂 , 陈启常
1999, 19(1):68-75.
摘要:分析我国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1993~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到达青冈林的总太阳辐射为3344780kJ/(m2·a),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22%、9%~12%和67%~74%。②林冠外上方及群落上层气温在白天高于群落下层,夜间低于群落下层,可相差3~5℃,夏季差异最大。③林内外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动态呈“U”型变化,林内夜间湿度高达90%左右,午间较低,在50%左右。在四季的晴天中,林冠上方的空气相对湿度均低于林内,相差5%~22%,夏季和冬季差异最大。④林中的CO2浓度在林冠层最低,近地面层最高,各季节始终低于林外,其中夏、秋两季最明显。⑤在春、夏、秋3季中,土壤温度为白天高于夜间,而冬季则为夜间高于白天;土壤湿度以冬、春季较高(31.9%和28.5%),夏季最低(14.2%)。由于青冈次生林的叶面积指数较小,群落结构较简单,因而整个群落的透光系数较大,群落内外空气温湿度的差异也较小,体现出幼年林向中年林过渡阶段的特点。
1999, 19(1):76-79.
摘要:首次对北京森林生态定位站所在地东灵山小龙门林场主要森林树种上的地衣进行了调查研究。辽东栎、核桃楸、山杨、黄花柳、白腊和春榆等树种上的地衣覆盖度较大,其覆盖度多为30%~60%,最高可达80%。山杏、槭树、黑桦(棘皮桦)上地衣覆盖度次之;白桦树上地衣甚少;而人工油松、华北落叶松树上未见到大型地衣生长。树生地衣优势种是Phaeophysciahirtuosa(白刺毛黑蜈蚣衣)和Xanthoriasp.(石黄衣),这两个种经常生长在一起,几乎出现在已调查的有大型地衣生长的所有树种上,并在树生地衣群落中占明显优势。初步讨论了影响树生地衣的出现及其覆盖度的因素,提供了某些森林树种上地衣群落景观照片。
1999, 19(1):80-83.
摘要:同时测定13种不同土壤精氨酸氨化速率、A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葡萄糖诱导呼吸速率。精氨酸氨化速率0.1~17.1mgNH4-N/h·kg土,与土壤A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葡萄糖诱导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比起其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析方法,精氨酸氨化法既简单、快速,又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可作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但是,当土壤含有大量易分解有机物质时,加入精氨酸时,NH4-N产生量极少,多被微生物固定。故此方法不适于此类土壤。
1999, 19(1):84-89.
摘要:对福建省闽东某水电站水库的水体及地下输水管道中的微生物生态和理化因子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该水库电站输水管道连年阻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铁细菌生长繁殖所致。该水库中的铁细菌主要为鞘细菌。水体温度及总铁含量对鞘细菌数量的消长具有显著影响。该水库中存在的鞘细菌最适生长条件为T21~25℃,pH6.16~6.87,Fe>0.43mg/L。该菌可在水深0.5~40m范围内生存。自然气候对T、总铁和悬浮物3项水体理化因子有影响,而pH、DO和COD则受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夏季为鞘细菌繁殖高峰期。建议电站地下输水管道的疏通工作以安排在9月份之后较妥。
1999, 19(1):90-95.
摘要:6a定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东洞庭湖地区土壤、气候及施肥等条件下,4种主要耕作制中,稻-稻-冬闲耕作制不仅产量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也较差,并有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和退化;稻-稻-肥(紫云英)耕作制则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并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土壤肥力亦呈现出上升和进化的趋势;稻-稻-麦(大麦)和稻-稻-油(油菜)耕作制则不仅使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且土壤肥力也同样得到了上升和进化,但其经济效益稍低。因此,从各方面综合衡量,实行稻-稻-肥与稻-稻-麦(大麦)或稻-稻-油(油菜)轮作,可能是该地区现有条件下较为理想的耕作制度。
1999, 19(1):96-103.
摘要:利用已建立并经充分验证过的根、冠系统模拟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根、冠之间消长关系。给出了不同1m土体贮水量波动情况下根冠比动态变化模拟结果,并提供了有关试验数据作为佐证。其中有些结论为常规试验不易得到的全新认识,有些结果支持并证实了以往有关结论,均为水分对作物生长实施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9, 19(1):104-107.
摘要: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华南地区水稻(O.Sativa)的主要品种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原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0多个品种生长在同一污染土壤上,汕优63、汕优64等杂交稻,产量较高,但糙米Cd含量也较高;野奥丝苗、增城丝苗、黑糯等优质稻糙米重金属含量较低;常规稻则变幅较大。作物品种间差异可达1倍以上。在同一Cd浓度和营养液配方条件下的水培试验显示,与汕优63相比,糙米Cd含量较低的野奥丝苗其单位产量的耗水量、根冠比、Cd向糙米的迁移率明显较低。而且Cd向糙米的迁移率二者相差1倍多,汕优63为38.4%,野奥丝苗为16.2%,是造成糙米Cd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1999, 19(1):108-112.
摘要:研究五台山6种主要土壤类型中全钴的含量分布,并对影响其含量分布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五台山土壤中全钴含量范围为12.77~23.39mg/kg,平均含量为17.38mg/kg,高于全国及世界土壤中钴的平均含量。影响土壤全钴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母质。②相关分析表明,五台山土壤中全钴含量与全铁、全铜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全钴含量与全铜含量关系更为密切;而与土壤有机质、pH、1~0.01mm、0.01~0.005mm、0.005~0.001mm、<0.001mm的土粒含量及全锰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③五台山土壤中全钴含量高于土壤中钴的临界水平。
1999, 19(1):113-117.
摘要:通过不同饥饿程度七星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捕食作用的研究,得出:①饥饿不能改变七星瓢虫雌、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功能反应类型;②七星瓢虫雌、雄成虫间在各种饥饿条件下的捕食量差异均不显著;③七星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Na)随着时间(t)的变化,其模型分别是Na=90/1+e0.94534-0.15745t和Na=90/1+e0.87285-0.12985t;④七星瓢虫雌、雄成虫之间在24h内的捕食速度(V)差异不显著,其与时间段(x)关系的模型分别为V=8.3559x-1.2460和V=4.3487x-0.5964。
1999, 19(1):118-121.
摘要:对由莎草、苔草、狗牙根为优势种组成的杂草群落植被类型、由多种苔草、荻、为优势种组成的苔草、荻群落植被类型和由芦苇、菱笋、蒌蒿及蓼类为优势种组成的芦苇群落植被类型3种长江中下游滩地主要群落植被类型进行了钉螺密度与植被高度、钉螺密度与植被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草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22.05cm、范围为15~47cm,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盖度为65.28%、范围为35%~90%;苔草、荻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22.69cm、范围为20~33cm,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盖度为67.80%、范围为35%~95%;芦苇群落植被类型,钉螺生存最适宜的植被高度为64.82cm、范围为72~78cm,钉螺生存最适宜植被盖度为63.95%、范围为1%~100%。这一研究结果对通过生态工程措施控制植被因子,实现抑螺防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999, 19(1):122-127.
摘要:CO2浓度升高会使植物同化物在体内的含量和分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植物的某些生理代谢功能,进而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形成和分泌。就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温度增加将如何影响植物叶片及根系次生代谢物、化感物质、植物残体腐解以及化感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可持续农业的需要提出了大气CO2浓度变化下植物化感作用的优先研究领域。
1999, 19(1):128-133.
摘要:细菌生理群的研究,可采用快速多点法、复制技术、放射性自显影及标记探针法。细菌生理群直接参与水体的物质循环。在水体污染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通过细菌生理群可探讨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机理。土壤中特殊因子及土质对细菌生理群的数量、种类有很大的影响。动物消化道中细菌生理群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直接反映着其营养结构的差异。
1999, 19(1):134-139.
摘要:分析了1头雄性白豚(Lipotesvexilifer)15a的饲养记录,建立了该豚日能需求模型,即DER(C)=9.860ln(A)+10.433(R2=0.9472)。参考其他海洋哺乳动物能量学资料,估算出白豚身体能量密度、基础代谢率、运动耗能和体温调节耗能。建立了野生白豚雌、雄个体日能量需求模型,即DER(F)=10.848ln(A)+8.126(R2=0.9834);DER(M)=7.083ln(A)+12.586(R2=0.9932)。雄性豢养个体早期的日能需求与野生个体相近,但随着豢养时间的延长,豢养个体的日能需求呈下降趋势,年下降率约为0.4012MJ/d。
1999, 19(1):140-144.
摘要: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植=0.882**,n=53;r土=0.741**,n=52)。调查还发现,当大气汞浓度大于30ng/m3时,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较为明显,因此把30ng(Hg)/m3作为本地区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二次污染的临界浓度。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