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8, 18(6):565-574.
摘要:介绍了这个新学科的基本内容,其特征是DNA标记的应用。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动植物自然种群的分子研究,介绍国际分子生态学各个领域的进展:①分子生态学的技术;②分子种群生物学;③分子环境遗传学;④分子适应。实验结果显示:只要方法灵敏,DNA具有最高水平的多样性。即使是原先认为遗传变异很少的大熊猫和野生大豆,使用灵敏的方法,也能证实生物个体遗传组成的唯一性。种群内DNA的高度多态性,不同景观生态类型种群之间低水平遗传分化,说明自然种群绝大多数多态DNA位点是中性、近中性突变。至今没有发现盐渍条件下植物个体耐盐性水平与多态DNA有相关性,更证实这一点。发现少数多态DNA位点与形态分化有关或呈明显的地理梯度,暗示其适应意义。自然种群这两种生态学功能不同的多态DNA的存在,说明有必要重新讨论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保存中的取样策略。分子遗传研究也指导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育。文章最后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论和已经阐明的生态过程的众多分子信息提出分子生态学的新思路。建议分解生态系统,找出一个或少数物种和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研究所涉及的基因及基因对基因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议首先分析最简单的生态系统里发生的专一过程的分子细节。
1998, 18(6):575-581.
摘要:流域,作为一个在自然地理方面有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普遍存在因果关系的特殊区域,其经济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江流域最大的特点是丰富的水资源。但水体常作为不透明的、异质的嵌块在景观地图上被描绘,而水体科学家不常借用景观生态学的工具和概念解释它们。因为淡水生态系统格局很难被看到(多一个水的介质、可视的格局也很短暂),而且淡水是陆地海洋的“生境岛屿”(空间上断裂、功能上隔离)。也由于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易受岸上周边地区包括生命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仅仅研究水体本身是不够的。故从更高的层次研究水体,将视野从水体扩大到汇水区域(对静水水体而言),或流域(对流水水体而言),将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即流域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水、陆之间的斑块镶嵌及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必然趋势。流域生态学不同于景观生态学,是淡水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间的一个交叉学科,且在研究过程中尚需借鉴计算机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以长江流域为对象,探讨流域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为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998, 18(6):582-588.
摘要:用“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的有关方法,建立了晋冀鲁豫接壤区11个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地市作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排序,以表征该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及其潜力。
1998, 18(6):589-594.
摘要:应用五室方法研究了三叶草根间菌丝桥传递衰亡根系中磷的作用。三叶草生长至10周切除供体地上部让根系衰亡,11周时收获样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菌丝桥可以在植株间传递32P,从而使受体三叶草地上部磷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供体植株地上部切除后有利于32P通过菌丝桥从衰亡根系向受体植株的转移,表现为受体植株含磷量有所增加,但对植株的生长影响不大。
1998, 18(6):595-600.
摘要:根据不同坡位上红壤的理化性质分异,建议在红壤丘陵上推行“顶林、腰园、谷农、塘渔”生态农业模式。并在塘边建造猪场,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饲草-猪-沼、菇-果、粮-鱼、珍珠的食物链,再定量调控种养结合链环的饲料配置,粪尿投放、制沼育菇和塘淤返田,以提高系统生产力,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1998, 18(6):601-608.
摘要:生态工程设计是生态工程建设的核心。明确生态工程设计的特点,是进行良好的生态工程设计的根本。通过生态工程设计研究进展的综述,从10个方面,以肇东市玉米生态工程设计为例,分析了生态工程设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进行生态工程设计应采取的策略。
1998, 18(6):609-614.
摘要:研究了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及其生态特征。林区的大型真菌基本特点是:(1)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型真菌的组成不同;(2)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型真菌的种类随海拔上升而减少;(3)土生真菌和菌根真菌多,木生真菌次之,寄生真菌和粪生真菌少。
1998, 18(6):615-620.
摘要:对模拟植物冠层温度的能量平衡单层模型进行了某些方法上的改进。并使用实测小气候资料,用数值方法,模拟了玉米冠层顶部的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冠层温度相符合。利用冠层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估算了玉米冠层顶部结露的持续时间和结露量。结果表明:在中纬度低平原地区秋季的晴天,大约下午1700开始结露,清晨600~700结束,结露的持续时间约13~14h。露形成的时间进程为开始和结束急剧,中间维持稳定,呈倒“U”字。结露速率在0.05~0.07gm-2s-1。
1998, 18(6):621-628.
摘要:根据野外条件下对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针叶光合作用的测定结果,考虑到光合作用对光的非线性响应特性,及其与叶所处的实际冠层环境变量和冠层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相关,以简化的林冠辐射传输模型为基础,结合不同部位和年龄针叶的光响应曲线,实现了叶室测量结果向冠层环境的调整,并进行了冠层光合作用模拟的初步研究。经过调整后的冠层光合作用平均比未经过调整的值高10%;冠层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模式即上午1000左右为峰值,中午以后不断衰减。这种方法可对冠层光合作用及物质生产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理论模拟和计算。对人工林产量形成及其生理生态学模拟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998, 18(6):629-633.
摘要:建立了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的人工生态系统水质模型、研究在水面面积,水生植物放养密度、取水量等改变条件下,取水口处水质的变化特征。这一模型可应用于确定人工生态系统水面面积,水生植物放养密度等值,以达到满足自来水厂取水口处水质的要求,对模型参数适当确定后,可应用于其它水域。
1998, 18(6):634-639.
摘要:以湿地土壤-微生物模拟系统为基础,研究了细菌和藻类在不同处理单元中的生态分布和种类变化。随着系统中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下降,污染负荷降低,细菌和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系统中,藻类种类由耐污种类向喜清种类过渡,显示了藻类是良好的水质评价和监测的指示生物。细菌总量降低,第4单元中的细菌总量比第1单元要低2个数量级。Margalef多样性指数逐渐升高,第1单元为0.38,第2单元为0.60,第3单元为0.69,第4单元为0.87。系统中的反硝化率在第2单元处最高,在第4单元处最低,垂直分布以2cm深度处最高。
1998, 18(6):640-647.
摘要:通过大田模拟试验,研究了Cd、Fe、Cd+Fe和Fe+Cd处理下红花大金元烟草(NicotianatabacumL.)叶片17种蛋白水解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d、Fe、Cd+Fe和Fe+Cd处理均不改变氨基酸的种类组成;Cd对烟草叶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比Fe大;Fe抑制Cd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Cd也抑制Fe的作用,Cd与Fe相互拮抗,并初步探讨了拮抗机制;建议在Cd污染地区通过施加Fe来减轻Cd对烟草的毒害。
1998, 18(6):648-653.
摘要:报道了杭州西湖截污和引灌钱塘江水后的一个富营养化模型。它按照年度描述西湖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状态变量有浮游植物磷、正磷酸盐、碎屑磷和沉积物磷。模型校准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系统给定的强制函数(引水量和水温等)的改变,模型作出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是合理的。并且利用该模型模拟在不同引水量及挖泥量下西湖水质变化。模型对引水及挖泥的效益所作出的评估可供综合治理时参考。
1998, 18(6):654-659.
摘要:主要对生长在海拔4000m(大坂山),3200m(海北站)和2200m(西宁)地区同种矮嵩草的生理生态适应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3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矮嵩草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具有明显差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植株高度明显变低,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减少;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提高;光呼吸强度减弱。在花果前期,海拔4000m处植株地上组织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比3200m处的高65.4%,110.2%,121.6%和84.6%;地下组织的分别高5.6%,17.8%,88.6%和43.8%。在枯黄前期,两地地下组织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则高于地上组织的含量。同时,大坂山和海北站地区的植株叶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比西宁的分别高88.2%和38.8%。提示青藏高原地区高海拔矮嵩草其所以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这与它结构功能的特异性,抗寒物质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明显增加密切相关。
1998, 18(6):660-664.
摘要:1992-05-08、1993-06-07和1994-06-07分别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西藏亚东县、错那县和隆子县捕获小型兽类,采集蚤类标本,共获蚤1805只,经鉴定它们隶属于4科22属46种。以该地区小型兽类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其染蚤指数和蚤类群落相似性指数,并对宿主动物体外寄生蚤群落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宿主动物的生境对其体外寄生蚤群落相似性起决定作用,而宿主动物的分类地位亦有一定的影响。
1998, 18(6):665-672.
摘要:应用冗余理论探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机理。植物群落的冗余是由植物体的器官冗余、种群内遗传结构冗余、物种冗余和层次冗余组成的。植物群落的抵抗力主要来自物种冗余和种群内遗传结构冗余,而恢复力来自层次冗余和器官冗余。植物群落的冗余结构决定了其稳定性是抵抗的,或是恢复的,或既是抵抗的又是恢复的。研究表明,冗余理论比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更能合理地解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植物群落冗余按其组成成分的性质可分为两种:数量冗余和质量冗余。群落或种群以质量冗余来抵抗干扰,无性系种群或器官则以数量冗余来保持其数量上的衡定。各种冗余在植物群落中的作用取决于备用的特性。植物群落的“结构备用”有3种,即热备用、温备用和冷备用。热备用用于抵抗干扰,冷备用用于植物体受损器官的更换,热备用既可用于抵抗干扰又可用于植物群落受损部分修复。
1998, 18(6):673-680.
摘要:迁移地将物质结构论中“轨道”这一物理学概念引入宏观体系研究中,提出“生态轨道理论”,从能量的角度探索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分别对两种植物(草地早熟禾和连钱草)的空间分布和鸟类(大苇莺)在繁殖期育雏活动期间对食物资源竞争进行了研究,分析如下:①生命体在其生存空间内确定的生态轨道上运动发展变化,通过轨道区间场强与其它生命体发生相互作用。在因子综合作用下,呈现出一定的分布格局,围绕基态呈“等密度圈式”排列。②生态轨道数目:n≤10。各生态轨道在生态空间内的能量值(以种群地上生物量表示)随生命体扩散力的减弱而递增,符合Logistic曲线,而生命体在各生态轨道的能量值(以个体地上生物量表示)却随n的增加呈发散递减趋势,符合Lindeman十分之一定律。草地早熟禾和连钱草:n=10;大苇莺:n=8。③生态轨道在空间的叠加性导致生态轨道区间场强的变化,从而影响相互作用效应的大小。在两种植物生存空间内产生斑块和物种多样性现象。不同巢间距的大苇莺双亲在育雏活动期间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模型符合Lotka-Volterra方程,竞争系数如满足:αβ<1,处于平衡态;αβ=0,不产生相互作用;αβ≥1,处于竞争态。同时,也反映出双亲在栖息领域竞争能力的大小。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