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图分类号
DOI
+高级检索
首页
学报首页
关于本刊
影响因子及获奖
投稿须知
订阅及广告
专辑与专题
学术会议
本刊电子期刊
1998年第1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导出
显示方式:
简洁模式
摘要模式
1
兖滕两淮地区采煤塌陷地的类型与综合开发生态模式
毛汉英
,
方创琳
1998, 18(5):449-454.
[摘要]
(
1863
)
[HTML]
(
0
)
[PDF 201.78 K]
(
2351
)
摘要:
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兖滕两淮地区是我国近期19个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采煤及其引起的土地塌陷形成的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破坏多于建设、开发多于整治的脆弱生态系统。通过实地调研,将该区采煤塌陷地分为非积水塌陷干旱地、塌陷沼泽地、季节性积水塌陷地、常年浅积水塌陷地和常年深积水塌陷地共5大类,依次相应提出了农林业综合开发与建材开发、农林渔综合开发、渔林农综合开发和水产养殖综合开发等6种不可替代的生态模式。这些模式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兖滕两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良化。
导出
收藏
2
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王仰麟
,
韩荡
1998, 18(5):455-462.
[摘要]
(
2611
)
[HTML]
(
0
)
[PDF 279.67 K]
(
4643
)
摘要:
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两方面。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生态重建就是使采矿废弃地具有具体利用方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特征相协调,最终达到生态整体性目标。矿区废弃地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重建途径。矿区废弃地隶属各种尺度的景观类型,只有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适合的生态条件,即依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才能实现生态重建目标。
导出
收藏
3
黄河三角洲不同生态型芦苇对盐度适应生理的研究Ⅰ.渗透调节物质及其贡献
赵可夫
,
冯立田
,
张圣强
1998, 18(5):463-469.
[摘要]
(
2228
)
[HTML]
(
0
)
[PDF 189.62 K]
(
3601
)
摘要: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分布4种不同生态型芦苇——淡水沼泽芦苇、咸水沼泽芦苇、低盐草甸芦苇和高盐草甸芦苇。1994年与1995年的8~9月份对不同生境生态型芦苇的生长情况、群落组成及优势度进行观测,并测定4种不同生态型芦苇的有机和无机渗透剂以及渗透势和渗透调节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芦苇的多度、盖度、植株高度、叶片含水量和渗透势均随生境盐度的增大而降低;低盐度下的芦苇其渗透剂以K+和可溶性糖为主,高盐度下以Na+、Cl-为主;芦苇根部Na+含量大于叶片,其渗透调节能力也高于叶片;植物体的Na/K比值随生境盐度而变化,而高盐度下Na/K比为1左右;在渗透调节中有机和无机渗透剂的贡献随生境盐度而变化,有机渗透剂贡献随生境盐度增大而减少,无机渗透剂贡献则随盐度增加而增大。上述结果证明芦苇是一种应性较强的植物,从抗盐机理考虑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假盐生植物。
导出
收藏
4
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结构与动态的研究(英文)
吴刚
,
代力民
1998, 18(5):470-477.
[摘要]
(
3754
)
[HTML]
(
0
)
[PDF 61.19 K]
(
2343
)
摘要:
通过10a的定位观测,研究了长白山地区针阔混交林结构的动态变化。树种及其分布基本保持不变。林分密度从404株/hm2降至387株/hm2,而基础面积从44.83hm2降至43.79hm2。除色木槭之外,冠层林木的株数降低。优势树种的更新状况不佳。死亡与更新的关系表现在群落中植物组成的变化上。当红松开始衰退时,落叶树种的优势明显上升。几种阔叶树的胸径分配与个体的大小相关。不同的胸径等级上的最大增长率与树木本身大小呈负相关。增加的胸径及其向下一个等级发展的趋势,暗示了冠层压迫对高生长的影响。在成熟林的斑块内,树种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斑块内具有一定的循环周期:林冠空隙→树木生长→树木成熟→林冠空隙。上层林冠的树种中除色木槭外,都趋向于减少种群数量。并且两种不同的更新方式和分布范围揭示了树种更新的间断性。在群落的衰退阶段,树种的交替受优势树种变化的影响。
导出
收藏
5
中国森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研究
刘世荣
,
郭泉水
,
王兵
1998, 18(5):478-483.
[摘要]
(
3033
)
[HTML]
(
0
)
[PDF 186.19 K]
(
3465
)
摘要:
根据中国不同地理区森林生产力和气候环境变量的数据构建了中国森林气候生产力模型,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构建的模型中,除海拔高度与净生产力的相关模型外,其它模型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模型的拟合曲线变化,基本反映了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格局;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气候环境中的水热条件,水分条件是决定中国大部分地区森林生产力水平和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根据7个GCMs大气环流模型预测合成的2030年的气候情景,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影响的结果是:气候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格局,即从东南向西北森林生产力递减趋势不变,但不同地域的森林生产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化后中国森林生产力变化率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格局相反,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
导出
收藏
6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郭泉水
,
阎洪
,
徐德应
,
王兵
1998, 18(5):484-488.
[摘要]
(
2066
)
[HTML]
(
0
)
[PDF 30.10 K]
(
3533
)
摘要:
在红松林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生态信息系统GREEN,找出适宜红松林分布的地理气候参数区间,并以此确定了红松林适宜分布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预测的203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就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年,因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仅占当前气候条件下适宜红松分布面积的3.4%,局部地区变化的情况是: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在辽宁省的西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减少。红松林现实分布区的南界将向北移动0.1~0.6个纬度,北界将向北扩展0.3~0.5个纬度,黑龙江省境内的红松林分布区的西界将向西扩展0.1~0.5个经度。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由当前气候条件下的2.9×107hm2,增加到3.0×107hm2。就当前气候变化影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导出
收藏
7
玉米、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机制的探讨
左元梅
,
李晓林
,
王秋杰
,
曹一平
,
张福锁
1998, 18(5):489-495.
[摘要]
(
3316
)
[HTML]
(
0
)
[PDF 201.79 K]
(
2643
)
摘要: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小麦/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显著影响:当花生与玉米或小麦分别间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现象,间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单作,两种间作花生各部位铁含量和吸收量明显高于单作,间作明显地促进了铁向花生地上部的转移;在单作花生表现缺铁症状14d的时间范围内,其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仅是间作花生的52%~80%;而根系还原力则是单作花生在表现缺铁症状后迅速提高,至缺铁第6d时还原力达到最大值,随后花生根系还原力迅速下降,而间作花生在0~14d内还原力增加速度缓慢,在10~14d中其根系还原力明显地高于单作花生根系还原力。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根系分泌物(如: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螯合土壤中难溶性铁并被花生吸收利用。
导出
收藏
8
农田杂草生态位研究的意义及方法探讨
郭水良
,
李扬汉
1998, 18(5):496-503.
[摘要]
(
2542
)
[HTML]
(
0
)
[PDF 29.33 K]
(
3891
)
摘要:
农田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引起杂草种群的演变,增加了化学除草难度。预测除草剂作用下农田杂草群落的演变是当前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研究农田杂草生态位,揭示杂草种间生态相似关系,结合杂草对除草剂敏感性资料,能够预测这种演变。本文以浙中油菜田为例,对该地区油菜田24种主要杂草的发生进行了七级目测,计测了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用极点排序和图论聚类分析中的最小生成树法,作出了反映杂草生态学相似关系的排序图和最小生成树。结果表明,看麦娘(Alopecurusaequalis)、牛繁缕(Malachiumaquaticum)、雀舌草(Stelariaalsine)、一年蓬(Erigeronannuus)、春蓼(Poly-gonumpersicaria)、野燕麦(Avenafatua)、猪殃殃(Galiumaparinevar.tenerum)等杂草的实际生态位较宽,它们是本地区油菜田的主要杂草;猪殃殃、波斯婆婆纳、野燕麦等杂草间,看麦娘与牛繁缕、雀舌草、水苦荬(Veronicaundulata)、棒头草(Polypogonfugax)等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
导出
收藏
9
RS,GPS和GIS集成系统在新疆北部天然草地估产技术中的应用进展
李建龙
,
蒋平
,
戴若兰
1998, 18(5):504-510.
[摘要]
(
2091
)
[HTML]
(
0
)
[PDF 209.86 K]
(
2681
)
摘要:
利用1991~1996年在新疆天山北坡不同草地类型上观测的草地可食产量,环境与遥感资料等,使用RS技术、GPS和GIS集成系统进行了多重相关分析和遥感估产技术的深入研究,并在图象处理、信息提取、信息应用和RS-GPS-GIS一体化估产方法及遥感知识与草原生态专业知识结合方面获得一定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4个草地类型的可食鲜干草产量与两种遥感绿度值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性(P<0.01),r值均在0.679以上,且通过F检查和精度分析。一般在类型Ⅱ、Ⅲ和Ⅳ,是鲜草产量与RVI相关性好于NDVI,而在类型Ⅰ则相反。进而从6种数学方程式中选优,建立了地学、光学和非线性遥感估产模型,并在实际估产中加以应用、检验和给出了生态学解释及机理分析,使大面积草地可食牧草遥感估产精度达到75.8%以上,实现了遥感大面积估产目标和草地生态学意义及RS-GPS-GIS与草地专家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应用。
导出
收藏
10
灭幼脲Ⅲ号对马尾松林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莫建初
,
王问学
,
廖飞勇
,
王德良
,
龙水琼
1998, 18(5):511-515.
[摘要]
(
1706
)
[HTML]
(
0
)
[PDF 137.93 K]
(
2578
)
摘要: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在湘中丘陵区马尾松林内用灭幼脲Ⅲ号作的喷药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不仅直接影响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而且对膜翅目昆虫(主要是蚂蚁)和蜘蛛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有间接影响。在时间过程中,施药区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的多样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如对照区大,膜翅目和蜘蛛的多样性水平则有较大程度的上升,因此林内昆虫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由于药剂对蚜虫种群无影响,群落的稳定性易因蚜虫种群的迅速增殖而遭到破坏。
导出
收藏
11
空间分布型的形成过程研究
周国法
,
徐汝梅
1998, 18(5):516-522.
[摘要]
(
1758
)
[HTML]
(
0
)
[PDF 151.84 K]
(
3008
)
摘要:
从理论上研究了广义空间分布型和复合空间分布型的形成问题,解释了空间分布型的形成机理,并给出了11种广义空间分布型和9种复合空间分布型;同时提出了空间分布型的3种判定方法:扩散系数法、空间相关法和参数变动法,它们可以用于区分常见的空间分布型,也可以用于判定分布型的形成过程;为研究空间分布型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对马尾松毛虫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是复合负二项分布,个体群内是随机分布的,个体群内的个体是相互吸引的,个体群内个体的密度是Gamma分布。
导出
收藏
12
氮肥施用与蔬菜硝酸盐积累的相关研究
任祖淦
,
邱孝煊
,
蔡元呈
,
李贞合
,
王琳
1998, 18(5):523-528.
[摘要]
(
3000
)
[HTML]
(
0
)
[PDF 178.39 K]
(
3129
)
摘要:
蔬菜是一种容易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81.2%来自蔬菜,而硝酸盐是强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亚硝酸盐,对人体有直接破坏血红蛋白中的Fe2+等危害。为获高产,不合理地超量施用化学氮肥,使得蔬菜硝酸盐积累量剧增,品质退化。研究表明:筛选出氯化铵、硫酸铵两种氮肥品种,氮素施用剂量以300kg/hm2为临界值;氮肥施用安全始期以施氮后8d为宜;化学氮肥与有机肥料的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硝酸盐的积累,减轻对人体健康危害,并提高蔬菜品质和出口创汇价值。
导出
收藏
13
植物光合作用对大气CO
2
浓度升高的反应
林伟宏
1998, 18(5):529-538.
[摘要]
(
5042
)
[HTML]
(
0
)
[PDF 350.95 K]
(
9737
)
摘要:
近年来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使人们重新对研究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感兴趣。预计在未来的100a中,大气CO2浓度还将不断增长并达到当今的2倍。CO2排放量的增加不仅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也将改变全球生态系统中碳的平衡。高浓度CO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表现为短期和长期效应。短时间地供给高浓度CO2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而长时间生长在高浓度CO2下却使某些植物光合能力下降,出现了光合适应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机理尚无定论,光合产物反馈抑制及库源关系调节下的资源重新分配是比较盛行的两种假说。光合能力的下降多发生在养分尤其是氮素亏缺的条件下,发生光合适应的植物叶片N素含量降低,并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积累。高浓度CO2对光合的电子传递影响较小,甚至可以改善某些品种的田间光抑制。CO2浓度升高还将伴随着其他环境因子,如温度、光、土壤养分等对植物及其光合作用产生影响。温室效应带来的气温升高将通过影响某些品种库源关系降低光合能力从而使产量降低。通过一些模型推算得到的模拟产量与实验结果一致。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植物个体水平,光合适应机理的分子水平调控及生态系统水平碳的循环研究亟待开展。
导出
收藏
14
湿地研究综述
殷康前
,
倪晋仁
1998, 18(5):539-546.
[摘要]
(
3916
)
[HTML]
(
0
)
[PDF 270.62 K]
(
4609
)
摘要:
湿地研究是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学科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湿地概念、湿地分类、湿地模型、湿地评价以及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湿地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湿地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导出
收藏
15
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许木启
,
黄玉瑶
1998, 18(5):547-558.
[摘要]
(
6082
)
[HTML]
(
0
)
[PDF 439.09 K]
(
6566
)
摘要:
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损害的后果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理论在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应该而且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得到检验和进一步发展。介绍恢复生态学的定义,阐述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层次、对象与目标,强调了开展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能够加强和促进相关新兴学科、边缘和交叉学科的联系、渗透和发展。对国内外在受损害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同时重点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内陆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内陆水体的环境特点,提出了开展受损害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策略与途径等措施和建议。
导出
收藏
16
福建南亚热带雨林封禁30年的群落特征
连玉武
,
丘喜昭
,
张娆挺
,
李振基
,
刘秀熙
,
林鹏
1998, 18(5):559-563.
[摘要]
(
1710
)
[HTML]
(
0
)
[PDF 140.51 K]
(
2861
)
摘要:
福建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是我国南亚热带东段境内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是福建南亚热带的代表植被[1,2],于1962年起由国家对其作永久性封禁,今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现将该群落特征作定量分析,并与1965年的群落特征[3]进行全面比较,侧重探讨受封禁3a,在人工保护下的种群特征变化与群落演替趋势,以期为我国亚热带森林保护区的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导出
收藏
期刊简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按检索
--请选择--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图分类号
DOI
检索词
从
2025年第45卷
2024年第44卷
2023年第43卷
2022年第42卷
2021年第41卷
2020年第40卷
2019年第39卷
2018年第38卷
2017年第37卷
2016年第36卷
2015年第35卷
2014年第34卷
2013年第33卷
2012年第32卷
2011年第31卷
2010年第30卷
2009年第29卷
2008年第28卷
2007年第27卷
2006年第26卷
2005年第25卷
2004年第24卷
2003年第23卷
2002年第22卷
2001年第21卷
2000年第20卷
1999年第19卷
1998年第18卷
1997年第17卷
1996年第16卷
1995年第15卷
1994年第14卷
1993年第13卷
1992年第12卷
1991年第11卷
1990年第10卷
1989年第9卷
1988年第8卷
1987年第7卷
1986年第6卷
1985年第5卷
1984年第4卷
1983年第3卷
1982年第2卷
1981年第1卷
到
2025年第45卷
2024年第44卷
2023年第43卷
2022年第42卷
2021年第41卷
2020年第40卷
2019年第39卷
2018年第38卷
2017年第37卷
2016年第36卷
2015年第35卷
2014年第34卷
2013年第33卷
2012年第32卷
2011年第31卷
2010年第30卷
2009年第29卷
2008年第28卷
2007年第27卷
2006年第26卷
2005年第25卷
2004年第24卷
2003年第23卷
2002年第22卷
2001年第21卷
2000年第20卷
1999年第19卷
1998年第18卷
1997年第17卷
1996年第16卷
1995年第15卷
1994年第14卷
1993年第13卷
1992年第12卷
1991年第11卷
1990年第10卷
1989年第9卷
1988年第8卷
1987年第7卷
1986年第6卷
1985年第5卷
1984年第4卷
1983年第3卷
1982年第2卷
1981年第1卷
刊期检索
2025年第45卷
2024年第44卷
2023年第43卷
2022年第42卷
2021年第41卷
2020年第40卷
2019年第39卷
2018年第38卷
2017年第37卷
2016年第36卷
2015年第35卷
2014年第34卷
2013年第33卷
2012年第32卷
2011年第31卷
2010年第30卷
2009年第29卷
2008年第28卷
2007年第27卷
2006年第26卷
2005年第25卷
2004年第24卷
2003年第23卷
2002年第22卷
2001年第21卷
2000年第20卷
1999年第19卷
1998年第18卷
1997年第17卷
1996年第16卷
1995年第15卷
1994年第14卷
1993年第13卷
1992年第12卷
1991年第11卷
1990年第10卷
1989年第9卷
1988年第8卷
1987年第7卷
1986年第6卷
1985年第5卷
1984年第4卷
1983年第3卷
1982年第2卷
1981年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