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8, 18(3):225-232.
摘要:用修改分维数、分维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方法,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土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划分的人工固沙区、围封保护区和流动沙丘区三种沙地景观类型中,人工固沙区景观空间格局最复杂,修改分维数Dm为1.5476;其次为围封保护区Dm为1.4975;流动沙丘景观格局最简单Dm为1.4205。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从保护区景观到流沙区景观)Dm减少,景观格局趋向简单;在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从流沙区景观到人工固沙区景观)Dm增大,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中,斑块格局因受不同的作用过程影响变化规律各异。在人工固沙区,由于人工固沙措施为主的作用过程的影响,斑块类型从固定沙丘(a)、半固定沙丘(b)、半流动沙丘(c)到流动沙丘(d),格局多样性逐渐趋向复杂(D和Dm依次增加);在围封保护区,由于受季节性放牧、樵采和植被自然恢复等过程的多重作用影响,斑块类型a和d的空间结构最为复杂,斑块修改分维数分别为1.4663和1.4435。此外,从本项研究所用的三种格局分析方法的结果来看,修改分维数Dm比分维数D和景观多样性指数H能更好地描述景观和斑块的空间格局。
1998, 18(3):233-240.
摘要:植物物候现象是景观季节节奏宏观、综合的表现,因此,研究物候季节的划分及其波动特点,并进行季节到来早晚的判断和预报,在实践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景观的季节动态,在理论上则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于景观生态环境的认识。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利用植物物候资料进行景观季节节奏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其应用,作了系统的论述。
1998, 18(3):241-247.
摘要: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及其治理的特点,提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生产力、均衡性、稳定性和持续性4项参数共8个指标从整体上系统评估了小流域在不同治理阶段的状态。以黄家二岔小流域为例作了说明。
1998, 18(3):248-262.
摘要:根据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气象资料和植物分布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从中变化出的湿润指数(HI)计算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水热指标值,分析了树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并将优势种及常见种划分为5个Kira水热指标分布类群,它们是:G1低温半湿润型,G2低温湿润型,G3低中温湿润型,G4高中温湿润型,G5高温湿润型。计算了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常见种分布上限的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及一些分布到亚热带北缘的树种的热量指标,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了限制常绿阔叶林树种向上和向北分布的寒冷指数特征。
1998, 18(3):263-268.
摘要: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种乔木优势种的热值及其季节变化,结果如下:5种植物各器官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因种而异,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热值存在明显差异,干重热值受灰分含量影响变异增大。5种植物各器官的干重热值变化范围是:叶18.427~21.361kJ/g,幼枝17.617~19.942kJ/g,干皮15.736~19.079kJ/g,干材17.817~18.781kJ/g,根皮17.374~19.217kJ/g,根17.948~19.222kJ/g,植物器官干重热值的变化顺序是:叶最大,干、根最小,幼枝、根皮、干皮介于最大和最小二者之间。5种植物各器官去灰分热值变化范围分别是:叶20.251~22.431kJ/g,幼枝18.654~20.192kJ/g,干皮18.281~19.455kJ/g,根皮19.205~19.956kJ/g,干材18.003~18.781kJ/g,根18.634~19.324kJ/g,植物各器官去灰分热值变化次序与干重热值相似。各种植物地上部分各器官去灰分热值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变化程度因种而异,以硬叶和小叶胭脂最明显。植物各器官去灰分热值从1993年12月到1994年7月有下列变化趋势;中增加最快,幼枝、干皮有所增加,干材变化不明显。凋落叶各月平均支灰分热值为21.22kJ/g,比鲜叶平均去灰分热值略小;凋落枝各月平均去灰分热值为19.657kJ/g,比幼枝平均去灰分热值略大。
1998, 18(3):269-277.
摘要:应用标记-回收技术,系统收集了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成虫种群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扩散资料,按照动态分析方法,对天牛成虫在杨树农田林网中的扩散格局进行了研究;在求得扩散参数的基础上组建其扩散模型,并对影响天牛成虫扩散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偏离度的估计,扩散后的天牛成虫种群呈正态分布;扩散速率随释放时间呈指数式下降;扩散密度随距离和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其种群平均扩散距离为106.3m;扩散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且由非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通过对气象因素的分析表明扩散格局受到风向、风速的影响,还与温度有关,但与湿度关系不密切。
1998, 18(3):278-282.
摘要:放牧是草原植被利用的主要形式,牲畜的牧食极易改变蝗虫生存的栖境结构。本研究表明:在重牧区蝗虫发生的密度最高,而轻牧区蝗虫发生的密度最低。这说明,不同的牧压强度所形成的栖境对蝗虫栖境选择的适合度不一致。重牧后的栖境有利于蝗虫的发生,特别是有利于地栖型蝗虫的发生,而在不受放牧干扰、植物能自由生存下的栖境则有利于植栖型蝗虫的发生。合理放牧后的栖境则不利蝗虫发生。
1998, 18(3):283-288.
摘要:广东省四会市(县)大沙镇(区)1973年开展以发挥天敌作用为主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20多年来稻飞虱一直没有大发生,且发生程度低于临近地区。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通过改善天敌的生境条件,捕食性天敌群落种库中天敌的种类和多样性增多,天敌群落重建和发展的能力增强,重建后群落的种类、数量和多样性均高于临近地区,最终使得天敌群落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增强,98%以上的稻田稻飞虱的数量常在防治指标以下。
1998, 18(3):289-294.
摘要:应用多样性指数、排序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和防治处理的茶园昆虫、蜘蛛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生态控制的茶园,由于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昆虫和蜘蛛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较大。综合防治的茶园次之。而主要依靠化学防治的茶园,丰富度减少,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降低,经常出现害虫暴发成灾的现象。生态环境复杂的茶园比生态环境单调的茶园、成龄茶园比幼龄茶园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也较高。因此,化学农药和生态环境是造成茶园昆虫、蜘蛛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1998, 18(3):295-301.
摘要:人口增加、人口扩散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是野生稻面积缩小、分布北界南移而栽培稻面积扩大、分布区向北、向东扩张的根本动力。由于野生稻与栽培稻在历史上处于同一生态位,发展栽培稻使野生稻生境破坏。提出生态位恒定假说并解释了野生稻与栽培稻分布区变化的特点。
1998, 18(3):302-308.
摘要:在4次取样的平均年龄谱中,1龄级分蘖植株的数量比重是割草样地>休闲样地>放牧样地,2、3、4龄级分蘖植株均为放牧样地>休闲样地>割草样地。放牧干扰可以促进各龄分蘖节的再生存活。但是对根茎形成分蘖植株却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割草干扰可以促进翌年根茎形成分蘖植株,从而使各龄级分蘖节的再生存活量减少。放牧能促进老龄分蘖植株的物质生产。割草将影响翌年生长季前期各龄分蘖植株、尤其是老龄分蘖植株的物质生产,但是这种影响至生长季中期便消失。休闲可促进各龄分蘖植株、尤其是老龄分蘖植株在翌年生长季前期的物质生产。各样地营养分蘖植株和生殖分蘖植株的生物量均以1龄分蘖植株最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割草地羊草种群在乳熟期的生殖分配是3龄>1龄>2龄级分蘖植株。从潜在种群芽的年龄结构看,翌年割草地将仍是增长型种群,放牧地和休闲地将是稳定型种群。
1998, 18(3):309-314.
摘要:以四川大头茶植株的枝和顶芽为基本构件单元,对不同年龄级成熟植株的分枝率和顶芽数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成株任一种分枝率在种群内不同龄级植株间以及在同一植株内不同发育位置的主枝间无显著变化;而同一主枝内各类型分枝率并非按相同的几何级数增减,即枝内各类分枝率间具显著的差异。采用Leslie矩阵模型对各枝级枝数及顶芽数的拟合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植株在46a左右以前保持较高的顶芽生产率,此后顶芽生产率开始下降。
1998, 18(3):315-319.
摘要:从鄂尔多斯高原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光合作用所积累的能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入手,从能量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油蒿群落生产力动态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群落地上生物量与能量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在9月初达全年最大值。油蒿光合强度在7、8月份较大。群落地上能量现存量增长率、群落生长速率及能量转化率均在这两个月中较高,即它们的变化趋势一致。植物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动态变化与群落生产力变化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1998, 18(3):320-325.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方法,以镉、铅作为胁迫因子,研究了不同镉、铅浓度对小白菜根系生理生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镉超过0.1mg/L以后,侧根数目减少,根的分枝程度降低,根系生物量和体积下降,根系生长发育受阻,根系不发达,根系对锰、锌的吸收能力受到抑制,根系活动降低,对硝酸盐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分解加快,游离氨基酸积累,氮代谢紊乱、失调。在含镉的培养液中,施入铅,由于铅的加入,加强了镉对根系的生理生态效应。
1998, 18(3):326-334.
摘要:主要对水稻化感现象发现、化感生物检测、化感物质分离和鉴定、化感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化感作用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例如:生物检测手段、化感作用利用途径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的化感作用研究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作出了论述。
陆静梅 , 朱俊义 , 李建东 , 周道玮 , 刘建新 , 赵丽辉
1998, 18(3):335-336.
摘要:生态环境影响植物体的建成[1-3],使植物长期生长在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中,适应其环境,使植物体的组织细胞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发育出有利于生长的结构[4]。植物体中的通气组织就是例证之一。通气组织应属于薄壁组织范畴,人们研究通气组织大多在水生或湿生植物中进行,很少有人涉猎盐生植物。本文在对松嫩平原盐碱草地上的星星草、野大麦、矶松和女菀4种植物根的解剖结构研究中,发现它们的根中都发育出程度不同的通气组织,这一结构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盐碱环境的胁迫,不断地改变着植物的外部形态及其内部结构[5],植物也只有适应其生态环境才能得以生存,因此,盐碱生态环境中植物体内的通气组织,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