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8, 18(2):113-118.
摘要: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通过对秋茄红树群落凋落物进行为期11a(1982~1992年)逐月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凋落物产量年际波动在651.2~1108.6g/m2a,11a平均为862.9g/m2a,其中,叶占总量的63.3%,枝15.9%,果15.3%,花5.5%。不同年份凋落物量变化率(R)为1.7。1年中凋落物量以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凋落物能流量达12702~21664kJ/m2a,年际均值为16832kJ/m2a,其中春季3847,夏季6557,秋季4214,冬季2214(kJ/m2)。各组分能流量分别为:落叶10756,落枝2683,落花930,落果2453(kJ/m2a)。大量凋落物可为近海河口海洋生物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物质和能量来源。
1998, 18(2):119-126.
摘要: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1998, 18(2):127-132.
摘要:七子花(Heptacodiummiconioides)为优良的观花树种,此种珍贵、罕见,已临近濒危境地。本文以分布在浙江天台山的七子花林为对象,分析了群落的特征和性质。七子花群落垂直结构较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亦有数量较多的层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显著,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各样地间的植物种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七子花种群年龄处于衰退型阶段,天然更新不佳。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1998, 18(2):133-137.
摘要:在自然条件下对沙坡头人工固沙区主要建群植物油蒿和柠条的气体交换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油蒿和柠条都具有典型的双峰型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它们的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也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相一致;在一日内油蒿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始终大于柠条。油蒿和柠条在800~1000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气孔导度,而在午间(1000~1400)和午后(1600~1900),光合速率的下降则主要归因于叶肉细胞羧化能力的降低。油蒿所具有较低的胞间CO2浓度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这可能是油蒿适应旱化环境,在与柠条竞争中占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8, 18(2):138-150.
摘要:采用经验贝叶斯方法、非参数方法(刀切法和自助法)和种-面积曲线外推方法对北京东灵山地区5种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进行了估计,考察了这些方法的估计行为,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只要抽样强度不是很小,经验贝叶斯方法就能给出群落物种数目很好的估计,但与非参数方法相比,其估计的标准差较大;(2)在适当的抽样强度下,非参数方法也能给出群落物种数目很好的估计。如果抽样强度过低,则估计值也偏低;相反,如果抽样强度过高,则估计值也偏高。但在各种抽样强度下,非参数方法估计的标准差都比经验贝叶斯方法的小;(3)种-面积曲线2、3、4、5、6可以给出群落物种数目较好的估计,曲线1的估计值偏高,而曲线7、8、9、10的估计值则偏低;(4)经过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可以对群落1、2、3、4、5的各层及整个群落的物种数目分别做出如下估计;乔木层16、19、21、12、16,灌木层13、15、21、14、21,草本层49、46、54、82、55,整个群落79、80、96、107、92。
1998, 18(2):151-157.
摘要:通过对径流小区的多年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利用自制的径流自动记录装置,研究了油松林地不同处理的产流产沙及其动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地、林地去枯枝落叶层和采伐林地上层林木等3种处理与农地比较,分别减少径流量88.0%、27.0%和87.8%,减少产沙量99.9%、98.0%和99.8%。产沙量与坡度和雨强关系密切,随坡度和雨强增加而迅速增加,以雨强的效应更甚。油松林地开始产流的降雨量一般在10mm以上。由于降雨过程不匀和地面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产流过程常为一双峰或多峰曲线,产流时间较农地滞后,持续时间较农地长。上述3种处理较农地产流滞后和持续延长的时间分别为15min和60min,0min和10min,10min和40min。油松林地的产沙过程并不平稳,即使在人工均匀降雨的条件下,通常初期产沙较多,以后随时间递减。据对产沙资料的分析,其累积产沙量(R)随时间(t)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方程:R=a+btc在设计雨强1.0mm/min(实际雨强0.94mm~1.10mm/min)条件下,油松林地10°和20°坡度的累积产沙方程为:R10=0.260+0.176t0.500r=0.997/R20=-0.441+0.372t0.905 r=0.997。
1998, 18(2):158-166.
摘要:报告云南鸡足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元江栲群落和高山栲群落植物种间结合的研究结果。测定了两类群落共63种植物按层次组成的682个种对的种间结合,获得有相关性的种对215个(正相关154个,负相关61个)。结果表明:1)群落各有自己的基本组成种类,同一群落的种间互为正相关,不同群落的种间为负相关。2)不同层次植物种间的相关性显著水平不同,高显著水平的种类大多处于乔木层。3)发育盛期群落中极少有或没有负相关的种类,发育晚期群落中有一定数量的负相关种对;过渡地段的群落中负相关的种对较多。4)作者改进的联结系数模型Ai兼有定量、定性两类模型的优点;作为植物种的重要性指标,广义多度较个体数更为合理。
1998, 18(2):167-170.
摘要:以桐粮间作为例,研究了林带的不同配置结构、林带冠覆盖率及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带距(Xd)、小麦相对产量(Y)及间作年(A)之间的关系为:Y=90.3290-1.9982A+1.1924Xd-0.3349A2+0.2910AXd-0.0032AX2d;林带冠覆盖率(Xc)与小麦相对产量(Y)之间的关系为:Y=-0.0406X2c+1.1539Xc+98.173(Xc≤28%),Y=e(4.71516-0.005339Xc)(Xc>28%);当林带冠覆盖率小于28%时,小麦增产;当林带冠覆盖率大于28%时,小麦减产,且随间作年的增长而减产趋势越加明显;林带冠覆盖率为14%时,小麦产量最高;各间作年(A)的最优林带距(Xd)为:Xd=26.1491+2.6886A。
1998, 18(2):171-175.
摘要:利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23种蝗虫的形态测量数据,对蝗虫的扩散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原蝗虫的扩散能力与形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1998, 18(2):176-180.
摘要:采用去除法对高原鼢鼠种群繁殖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未受干扰的种群内有50%的雌性成体不参与繁殖,其平均胎仔数3.4只,种群受干扰后其成体鼠的比例下降,幼体鼠的比例相对提高,繁殖鼠的比例和平均胎仔数均相应增加,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其繁殖力也明显增加。土壤硬度和杂类草生物量决定了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是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未受捕食干扰的种群其数量接近于环境容纳量,由于密度作用使其繁殖力较低,而在捕食干扰的种群中由于密度降低,种群内压力减少,使种群的繁殖力增加。
1998, 18(2):181-187.
摘要:在5种温度下观察了深点食螨瓢虫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及成虫产卵的情况,由此拟合了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温度的关系模型,求出了各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组建了4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并算出了内禀增长能力、稳定年龄组配、瞬时出生率和瞬时死亡率等参数值。
1998, 18(2):188-192.
摘要:运用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网络理论探讨了小麦植株体内氨基酸、蔗糖、水分和温度、光照等因子对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及其胚胎数的单个影响和综合作用。结果表明,单个因子对麦蚜的作用符合二次多项式y2=a+b1x+b2x2或三次多项式y3=a+b1x+b2x2+b3x3关系,5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y=a+∑∑(bijxji)+∑∑(bij×i′j′xjixj′i′)拟合比较合理。计算结果指出,麦株体内蔗糖含量对麦蚜种群消长和胚胎数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它因子所起的作用与麦蚜在麦株上所处的部位有关。最后提出了氨基酸等5因子对穗蚜种群消长起共同作用的通径网络模型。
1998, 18(2):193-197.
摘要:调查了4种不同园林植物类型内昆虫群落在1年中的组成及数量变化,应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及最优分割方法分析了昆虫群落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结果表明,构成复杂的植物类型内,昆虫群落构成亦复杂,在时间过程中,昆虫群落结构变化波动小,具有明显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在单纯的植物类型中,昆虫群落组成简单,随时间变化,群落剧烈波动,且主导因素及时间格局分化不明显。
1998, 18(2):198-202.
摘要:通过对格氏栲天然林(约120年生)和人工林(28年生)根际土壤和全土微生物、生化活性、土壤养分的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根际和全土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理类群数量、土壤酶活性和生化作用强度均比相应人工林的大,格氏栲天然林根际土壤速效性养分相对富集,而人工林的则存在亏缺现象。格氏栲人工林的根际效应(R/S值)比天然林的明显。
1998, 18(2):203-209.
摘要:供试元素在落叶松各部位的含量和贮量顺序为Zn>Cu>As>Pb>Cd,并与环境中相应元素浓度呈正相关。元素的迁移主要发生在叶和枝、干、根之间,落叶时叶中6%的Zn迁移到枝、干中,且贮量均有增加,存在明显的内循环,占总循环量的25%;Cu、Pb、Cd、As主要为外循环,其循环量占总贮量的20%~71%,循环率分别为30%、68%、27%和23%。
1998, 18(2):210-213.
摘要:关于放牧等干扰对草地植被的影响已有许多报道[1-3],大部分在群落水平上对干扰的研究集中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方面,同时,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干扰对草原植物种类、生活型、群落结构的影响[1,3]。松嫩草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具有生境条件好、水热资源丰富、草质优良等特点,是东北地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但由于长期实行粗放的经营方式,草地退化、盐碱化日趋严重[4,5],且关于放牧等干扰对松嫩草原羊草草地影响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研究了放牧和刈割这两种主要干扰因子及其组合对羊草草地植物种群、群落生物量、生活型、群落结构及凋落物积累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这两种干扰条件下草地的变化规律,为草地生产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998, 18(2):214-217.
摘要:本文从种群年龄结构的稳定、衰退、增长概念[1,2]出发,以种群及群落结构参数为依据,运用加权法与条件概率乘法法则,定量推导出衡量种群年龄结构及群落结构的动态指数,该方法克服的过去在植物种群结构动态比较评价中粗放的等级归类划分的缺陷[3-5],并能解决群落结构动态定量比较评价问题,因而认为有普遍使用的价值。
1998, 18(2):218-222.
摘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表征土壤肥力特征和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矿化和营养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国内外报道渐多,特别是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养分动力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研究联系起来,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土壤学,环境学及植物营养学者感兴趣的课题[1]。
1998, 18(2):223-224.
摘要:对金属形态及其与生态毒性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迁移活性和生物有效性较强的游离态金属的研究,在微量金属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直接测定水样中金属形态的分析方法。除各种对一次性增品进行测定的方法之外,根据游离态金属离子可以选择性地通过半透膜的原理,有可能利用充填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半透膜囊模拟生物过程,选择性地吸收并测定水环境中的游离态金属含量[1]。与一次性采样分析相比,后者所获结果反映了某一期间有效态金属含量的平均水平。利用半透膜囊的另一优点是可以野外对特定水体进行实地长期监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