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第1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经遗传修饰生物体的研究进展及其释放后对环境的影响

      1998, 18(1):1-9.

      摘要 (2842) HTML (0) PDF 367.84 K (3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80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突飞猛进。转移不同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在美国被批准进入大田试验的有40个以上的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和水稻等4种谷类粮食作物,主要的纤维作物棉花,蔬菜种类10种以上,水果9种,其它还有油料作物,牧草和花卉等。到1996年6月已被批准进入市场的已有18种,还有一批有待批准商业化。今年2月,美国农业部已第一次批准一种喂饲其它螨的转基因螨进入大田试验。第一个转基因线虫也正在申请向环境释放。已至少有25个发展中国家,10个以上作物转基因成功,GMOs作大田释放的总数在160次以上。基因工程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不少数量的科学家或如“有关科学家联盟”等一些非政府组织指出基因工程的产物向环境释放会可能带来生态或环境危险。发达国家中,美国与欧洲国家的政府对GMOs批准释放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后者要比前者慎重得多。最近丹麦科学家已证实转基因油菜中的抗除草剂基因已经转入杂草中;由美国一种子公司开发的转基因大豆被证实对人体过敏而其产品决定不向市场投放。要有充分的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相结合,对经遗传修饰生物体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造成环境或生态危机进行充分的评估。在这基础上作出权衡,供政府决策者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不仅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因此,生物安全问题是每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会议的主要讨论议题。

    •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Ⅸ.尺度变化对α多样性的影响

      1998, 18(1):10-14.

      摘要 (1835) HTML (0) PDF 163.54 K (3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具有环境梯度或小尺度生境异质性的群落,α多样性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测定结果将存在差异。本文以北京东灵山地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应用样带调查法取样,研究了空间尺度变化对群落α多样性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更新层的Shannon指数在尺度扩大时,呈现出先急剧增长后趋于平稳的规律,显示出一定范围内尺度对样带的α多样性具有强烈影响。通过Shannon指数尺度变化曲线的估计,该样带α多样性研究的比较适宜取样尺度分别为,乔木层60m,灌木层70m和乔木更新层>80m。2)群落各层次Shannon指数空间变化曲线表明,α多样性在样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并且这种空间变异随取样尺度的增加而减弱。3)对样带采用群落分类(TWINSPAN)方法进行区段划分的结果,乔木层可分为3个区段,灌木层可分为4个区段,乔木更新层可分为2个区段。不同区段内的α多样性表现为,乔木层由山下到山上逐渐下降;灌木层山中部较高,山上和山下较低;乔木更新层山下高于山上的趋势。

    •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Ⅶ.几种类型植物群落临界抽样面积的确定

      1998, 18(1):15-23.

      摘要 (2413) HTML (0) PDF 279.37 K (3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群落物种数目估计的结果,并利用10条种-面积曲线对东灵山地区几个类型植物群落的临界抽样面积进行了研究,并与其它几个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用各种方法确定的临界抽样面积是不同的,并且各种方法受种-面积曲线不同形式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但方法1受的影响最小,其意义比较直观、明确,由它得到的结果也比较可靠。对5个群落来说,要抽到这5个群落的乔、灌、草及整个群落60%的种所需的临界抽样面积分别为325~525m2(13~21个5m×5m的样方)、100~500m2(4~20个样方)、175~275m2(7~11个样方)和225~350m2(9~14个样方)。

    •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Ⅺ.山地草甸β多样性

      1998, 18(1):24-32.

      摘要 (2990) HTML (0) PDF 238.52 K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所调查的13个样地的143个样方资料,应用二元属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对东灵山草甸群落的β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论是第1号样地与其它各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还是相邻两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Wilson-Schmida指数(BT)和首次根据群落相似系数的Jaccard指数(CJ)及Sorenson指数(CS)而推导的两个β多样性指数(BCJ和βCS),在反映群落随海拔梯度变化而变化方面趋于一致,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生境梯度上群落的差异。而根据Cody等β多样性测度方法所测度的结果则波动较大,表明相邻群落间物种替代速率变化悬殊,反映了东灵山草甸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已引起了生境的破碎化,从而导致了群落的β多样性增加。

    • 全新世东北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迁移

      1998, 18(1):33-37.

      摘要 (1975) HTML (0) PDF 188.94 K (2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先前完成的化石花粉分布图,对我国东北松辽平原过去1万a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摆动历史进行了重建。这项研究表明,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松辽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最偏西的时间既不在早全新世,也不在中全新世,而是在晚全新世;在过去的1万a内,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最大摆动幅度不超过150km,其最偏西时的位置距离现代位置约为100km。因此,东北松辽平原的主体部分在全新世中始终是草原,没有发育过森林。

    • 小兴安岭南坡红松林动态模拟

      1998, 18(1):38-47.

      摘要 (1687) HTML (0) PDF 292.90 K (2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林窗模型研究了小兴安岭南坡红松针阔混交林长期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有效性检验证明所得模型能够合理地预测森林的组成、结构和动态。以经营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后,运行模型模拟12个树种600a的演替动态,结果表明次生裸地的森林在几个世纪后能恢复到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树占优势的群落,演替呈现为树种组成差别很大的3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0到70a,这时阳性先锋树种在群落中占据优势,无论树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阳性树种占的比例都最大;第2个阶段为70~300a,在这个阶段中,硬阔叶树占优势,呈现了树种多样性最大的一个阶段,阳性阔叶树种还未退去,耐阴针叶树种已开始增多;第3个阶段为300a之后,针叶耐阴树种开始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并且整个群落的树种组成、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很小,林分的各种特性呈现具有一定波动的相对稳定态。

    • 农作物遥感估产最佳时相的选择研究——以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为例

      1998, 18(1):48-55.

      摘要 (3156) HTML (0) PDF 273.30 K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佳时相遥感图象的选择是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必须兼顾作物识别和单产模拟对遥感时相选择的要求,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农作物遥感估产中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提高遥感图象中目标作物信息及其与作物单产关系的显著程度为主要目的,分析了农作物遥感估产最佳时相的选择依据,认为它主要包括作物光谱的种间差异、作物物候历的种间差异、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作物面积对收获面积的代表性以及土壤光谱噪声的变化。此外,还分别选择了我国各地水稻、小麦和玉米遥感估产的最佳时相,作出了它们的最佳时相分区图,供全国范围内主要粮食作物遥感估产参考。

    • 烟台潮间带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和多样性研究

      1998, 18(1):56-62.

      摘要 (2023) HTML (0) PDF 204.35 K (3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每年1次连续7a夏季对烟台海滨潮间带的沙滩、泥沙滩、岩石滩、泥沙砾石滩及海港码头(岩石、泥沙底质)5种生境的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定时、定点取样调查。经鉴定共有无脊椎动物128种。经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测定,主要优势种为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chalengeri、短滨螺Litorinabrevicula、异白樱蛤Macomaincongrus、托氏螺Umboniumthomas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跳钩虾Orchestiasp.等。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测定显示各生境固着生活型亚群落及爬行生活型亚群落优势集中性在下降,泥沙滩中的底内生活型亚群落优势集中性在增强。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测定,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种类丰富度及个体数量在急剧下降。这主要是沿海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不合理的滩涂开发以及人为的过度采集造成的。

    • 胶州湾多毛类的生态特点

      1998, 18(1):63-68.

      摘要 (1749) HTML (0) PDF 195.93 K (3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1991~1995年在胶州湾季度取样(2、5、8、11月)所得的资料探讨胶州湾毛类组成、分布、数量变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点。结果表明胶州湾多毛类组成以温带种和广温广布种为主,兼有广温热带种和冷水种;其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14gm-2、82indm-2;湾内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密度均高于湾口;湾内多毛类群落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分成5种类型;过度捕捞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使夏季多毛类多样性偏低。多毛类的分布主要是受不同的底质类型的影响;数量变动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

    • 山地-水域交错区的生境异质性与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1998, 18(1):69-75.

      摘要 (1781) HTML (0) PDF 228.98 K (2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依兰县地貌类型多样的特点,对牡丹江、倭肯河和巴兰河3个样条附属水域中水生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β-多样性在牡丹江为高,倭肯河最低;以不同阶元比较,种级β-多样性高于科级与属级。在3个样条中均以河流-平原间的样地中水生植物多样性为高。高海拔处多样性值较低,中低海拔处为高。不同生活型植物的α-多样性比较倭肯河略高,β-多样性以巴兰河和牡丹江略高。在河流上游植物多样性较低,中下游河段两侧发育着多样的异质环境,此间附属水体中植物多样性最高。从3条河流汇合处向上游,植物种类逐渐减少。

    • 景观多样性测度:格局多样性的亲和度分析

      1998, 18(1):76-81.

      摘要 (3303) HTML (0) PDF 226.91 K (3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景观格局多样性亲和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指出亲和度分析能够测定景观中各亚单元的相对位置及镶嵌多样性。镶嵌多样性是综合了亲和度分析信息的一个指标,是对格局多样性的有效测度。镶嵌多样性低意味着景观结构简单,镶嵌多样性高意味着景观结构复杂。亲和度分析可以比较不同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判断群落与景观整体的关系的远近,还可以判别两个群落的相似性和亲和度差异的显著程度。因而亲和度分析将景观层次的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紧密结合,为人们认识这种跨层次和跨尺度的结构和功能关联提供了工具。

    •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群落的能量流和能量利用效率

      1998, 18(1):82-89.

      摘要 (1767) HTML (0) PDF 244.98 K (2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鼎湖山定位观测站多年的实验数据,综合分析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林3种群落的能量流模式,取得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能量交换的流向和流量,并求出3个群落的几种能量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从能量交换强度看,季风常绿阔叶林最大,群落每年吸收的PAR达1685MJ/m2,占投射到林冠上PAR的93.7%,针阔混交林次之,吸收率为87.9%,针叶林最少,吸收率只有40.0%。PAR的利用效率,季风常绿阔叶林最大为2.33%,针阔混交林次之为1.85%,针叶林最少,只有0.79%。即,通过一系列的能量交换和转化过程之后,形成实际净光合产物的PAR份额,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 亚热带植物叶片UV-B吸收化合物的积累

      1998, 18(1):90-95.

      摘要 (2041) HTML (0) PDF 208.13 K (3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供试的57种亚热带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其叶片UV-B吸收化合物在280nm~330nm有1个或2个吸收峰。以单位面积为基数表示的UV-B吸收化合物吸收率为乔木>灌木>草本;阳生植物>阴生植物。降低生长光强至自然光的40%和16%,荷木,黧蒴,黄果厚壳桂和马尾松叶片的UV-B吸收化合物减少8%~48%。化工厂和电厂附近生长的植物叶片UV-B吸收化合物吸收率呈现增高或降低两种变化类型。结果表明叶片具有抵御UV-B辐射损伤作用的UV-B吸收化合物的积累受植物基因型、生活型、生态型的控制和环境因子的调节。

    •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的研究

      1998, 18(1):96-100.

      摘要 (1998) HTML (0) PDF 180.90 K (2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物总量相当,分别为8.74和8.84(7~11)thm-2,系统养分循环速率参数为0.99,循环强度强烈,说明枯枝落叶分解快,养分周转快;2)营养元素在凋落物层中的含量分布格局为:N、Ca、Mg、Mn元素未分解层(L层)>半分解层(F层)>已分解层(Y层),P、K、Fe则是Y层>F层>L层;3)元素贮量(kghm-2),N102.08,P4.33,K48.94,Ca17.38,Mg10.43,Fe54.87,Mn1.80,在各亚层中的分布有L层>F层>Y层(N、P、Ca、Mg、Mn),Y层>F层>L层(K、Fe);4)有机物质含量和贮量均为L层>F层>Y层;5)林下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养分释放过程,这一过程和营养元素及有机物质在各亚层的分布格局对林木生长极为有利。体现了作为顶极群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本身在养分循环和利用效率的优越性。

    • 人为干扰对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998, 18(1):101-106.

      摘要 (1826) HTML (0) PDF 216.60 K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旅游、宗教活动及工厂废气等不同类型的人为干扰引起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荷木和马尾松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则减少。荷木叶片的MDA高于马尾松,而SOD、CAT、ASA-POD活性和GSH含量却低于马尾松。人为干扰使荷木和马尾松叶片蛋白总量降低,酪蛋白水解酶、氨肽酶和内肽酶的活性增高。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人为干扰降低了荷木和马尾松的抗氧化能力,加剧了蛋白质的降解。

    • 松嫩草原两种碱茅群落水分生态的比较研究

      1998, 18(1):107-112.

      摘要 (1674) HTML (0) PDF 236.60 K (2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行设计的蒸散仪和加拿大产的自动气象设备测定了松嫩草原星星草群落和朝鲜碱茅群落的蒸散、蒸腾量及其环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同种环境条件下,两种碱茅群落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群落的蒸散、蒸腾速率差异显著。两种群落蒸散、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因子紧密相关,其中太阳辐射强度起主导作用。生长季降雨和土壤含水量在两种碱茅群落水分循环与平衡的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1992年5~8月的生长季中,除降雨量较大的7月份两种碱茅群落水分盈余外,其它月份水分均亏缺。在整个生长季中星星草和朝鲜碱茅群落的蒸散耗水量(分别为235.0mm和208.1mm)均大于同期降雨量(159.7mm),其结果是两种群落水分亏缺严重,其中星星草群落水分亏缺较多。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