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第17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
    肖笃宁 布仁仓 刘秀珍
    1997, 17(5):453-461.
    [摘要](9139) [HTML](0) [PDF 261.87 K](6177)
    摘要:
    概述生态空间理论的若干主要方面:尺度、空间格局、景观异质性、镶嵌与生态交错带以及干扰与景观动态等。生态空间理论是景观评价、管理和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黄山钓桥青冈种群的交配系统与近交衰退
    陈小勇 宋永昌
    1997, 17(5):462-468.
    [摘要](1708) [HTML](0) [PDF 211.42 K](2705)
    摘要:
    采用垂直板型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了黄山钓桥青冈种群的遗传变异、交配系统及近交衰退程度。黄山钓桥青冈种群维持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变异,多态位点百分比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50%和0.1814。采用POD-2、EST-1和EST-2等3个多态位点,利用MLT程序估计的花粉库和母株基因频率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成熟个体花粉产量不同和种群内个体非随机分布造成的。单位点杂交率平均为0.392,略高于多位点联合估计的结果(0.332),表明青冈为混合交配类型。虽然种群的自交率较高,然而近交系数(0.046±0.064)与0无显著差异。根据电泳数据计算的近交衰退δ=0.954,表明钓桥种群经历了严重的近交衰退。分析表明近交衰退发生在幼苗至成熟之间,也可能在开花与结实期。
    3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全球尺度下温度的影响
    刘绍辉 方精云
    1997, 17(5):469-476.
    [摘要](4833) [HTML](0) [PDF 229.97 K](3520)
    摘要: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CO2的过程,主要由土壤微生物和根系产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土壤呼吸在受到植被、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并且随着人类影响的增强,人为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根据已有工作,讨论了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的土壤呼吸与纬度的关系以及土壤呼吸与年均温的关系,得出了全球范围的Q10值为1.57。
    4  北京山区辽东栎林土壤释放CO_2的模拟实验研究
    蒋高明 黄银晓
    1997, 17(5):477-482.
    [摘要](2732) [HTML](0) [PDF 177.59 K](3491)
    摘要:
    模拟北京山区辽东栎林群落,对该类型土壤释放CO2过程进行了连续3a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土壤呼吸强度平均为5.92±1.32μmolCO2m-2s-1,在不同月份中,以8月份最高,10月最低,依次为8月>7月>6月>9月>10月(P<0.05);13:00为土壤日呼吸的最高峰。温度为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r=0.5668,p<0.001,n=94)。据3a观测的土壤呼吸日平均值计算得出,模拟辽东栎林土壤释放CO2的通量估计范围为171.5~275.1kgCO2hm-2d-1,平均为223.3kgCO2hm-2d-1。
    5  长期施用稀土对小麦植株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刘书娟 王玉琦 章申 王立军 曲洪君 孙景信 陈红民 高效江 孙繁清
    1997, 17(5):483-487.
    [摘要](1600) [HTML](0) [PDF 126.44 K](2693)
    摘要:
    在我国施用稀土时间最长的黑龙江花园农场,研究了连续12a叶面喷施稀土对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稀土元素总含量和分布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2a叶施稀土没有造成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模式的变化;对小麦拔节始期(喷施稀土7d)后叶部的影响较大,La、Ce量明显增高,叶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常乐”稀土中的相一致,与土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不同,而在小麦拔节始期的根部、小麦成熟期的根、茎、叶、壳等部位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均仍与土壤中的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还表明,长期叶施稀土未发现对小麦籽粒中稀土元素含量累积的现象。
    6  Cd、Pb胁迫对烟草叶片中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严重铃 洪业汤 付舜珍 方重华 雷基祥 沈芹
    1997, 17(5):488-492.
    [摘要](3609) [HTML](0) [PDF 142.21 K](3498)
    摘要:
    Cd、Pb胁迫对烟草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表明:随着Cd、Pb处理浓度的增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CAT(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减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后转而下降;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逐渐增加。对烟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Cd、Pb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合作用。Cd、Pb胁迫明显地影响活性氧清除系统,导致烟草叶片活性氧代谢失调和加速叶片的老化。
    7  德国西南部惠格兰牧草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
    洪坚平 谢英荷 Markus Kleber Karl Stahr
    1997, 17(5):493-496.
    [摘要](1800) [HTML](0) [PDF 95.12 K](2473)
    摘要:
    对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惠格兰牧草区施肥与不施肥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表明:年平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C、N及其流通量不施肥区均高于施肥区。微生物生物量周转率施肥区大于不施肥区,生物量周转时间则是施肥区小于不施肥区。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促进微生物的转化能力。生物通过微生物转化的N素远大于施入土壤的N素,也大于植物带走的N素,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养分的源与库。
    8  鼎湖山锥栗+黄果厚壳桂+荷木群落生物量及其特征
    温达志 魏平 孔国辉 张倩媚 黄忠良
    1997, 17(5):497-504.
    [摘要](2036) [HTML](0) [PDF 239.16 K](2579)
    摘要:
    通过永久样地调查编目和生物量预测模型估算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锥栗+黄果厚壳桂+荷木群落植物现存量。结果表明:(1)群落植被生物总量为295.640t/hm2,其中乔木层为286.061t/hm2、灌木层8.900t/hm2、草本层0.330t/hm2、层间植物0.349t/hm2,分别占植被总生物量的96.76%、3.01%、0.11%和0.12%。(2)乔木层生物总量中,树干、枝、叶和根生物量依次为149.488、78.940、5.867和51.766t/hm2。(3)垂直分配结构表明生物量随林分高度级的增加而增加。H≤5m、5<H≤10m、10<H≤20m和H>20m树干生物量百分比分别为2.36%、8.45%、31.68%和57.51%,生物量密度各为2.115、3.626、6.283和7.068t/hm2.m。(4)生物量排在前10位的树种依次为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荷木(Schimasuperba)、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肖蒲桃(Acmenaacuminatisma)、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云南银柴(Aporosa yunnanensi)、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臀形果(Pygeumtopengii)、白颜树(Girronniera subaequalis)。
    9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死木生物量及其特征
    魏平 温达志 黄忠良 张倩媚 孔国辉
    1997, 17(5):505-510.
    [摘要](1551) [HTML](0) [PDF 179.37 K](2977)
    摘要:
    采用永久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的方法,综合标准木树干解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死木的生物量及其特征;并根据死木特征和样地资料分析了该群落的种群动态。据1hm2面积样地每木调查,2a内死木的总株数为171株。这些死木隶属于32种,占样地每木调查植物种数(85种)的37.6%,死木中以乔木和乔木幼树占绝大多数,灌木只有8种。这些死木多位于乔木第3亚层和灌木、幼树层。死木的生物量年平均为2.193t/hm2a,其中,干为1.362(62.08%),枝为0.242(11.04%),叶为0.109(4.97%),根为0.481(21.93%)。胸径(DBH)≤10cm的死木株数约占样地死株总数的90%,但其生物量只占有10%;胸径>10cm的死木株数和生物量则相反,分别约占死木总数的10%和90%。
    10  中国云冷杉林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
    李文华 罗天祥
    1997, 17(5):511-518.
    [摘要](1884) [HTML](0) [PDF 223.66 K](2431)
    摘要:
    基于全国1006块样地资料,从宏观上阐明了我国云冷杉林生物生产力的格局规律,建立了联系叶面积指数分布规律和地植物学知识的生物生产力水热相关模型与地理分布模型。在温度和降水分布空间上,云冷杉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格局呈现一种复合曲面的函数关系,即随着温度升高,林分生产力呈指数递增,其递增速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在正常分布范围内,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随温度变化呈递减函数关系,这可能是针叶的适光变态以及云冷杉林适应水分协迫环境的一种机制。
    1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放叶过程中的辐射特征
    刘志刚 马钦彦 潘向丽 谢征鸣
    1997, 17(5):519-524.
    [摘要](1704) [HTML](0) [PDF 163.91 K](2436)
    摘要:
    根据河北省围场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放叶过程中6个典型晴天的实测材料,分析了放叶过程中太阳辐射在林冠中的反射、透过和吸收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12  两种女贞光合作用季节特性研究
    孙存华 孙存玉
    1997, 17(5):525-529.
    [摘要](1309) [HTML](0) [PDF 117.54 K](2534)
    摘要:
    以徐州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常绿女贞和落叶女贞为材料,在不同季节测定了它们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两种女贞各测定的生理指标都有季节特性。在自然条件下,两种女贞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皆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一致。在冬季常绿女贞的净光合速率接近于零,而落叶女贞的净光合速率为负值,但仍保持较高的呼吸强度。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测定结果表明,常绿女贞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较强,特别在冬季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活力,而落叶女贞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较差,在冬季光合活力极小,光合温度曲线几乎为一平稳曲线。这种差别和它们各自在冬季落叶与不落叶的特性有关。
    13  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
    高德明 陈丽娟 胡芬 梅旭荣
    1997, 17(5):529-536.
    [摘要](1740) [HTML](0) [PDF 211.35 K](1883)
    摘要:
    以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宗艾村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田、果园、林业和畜牧业等亚系统能量流动途径、人工辅助能输入、能量产出、能量结构偏差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等能流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能量投入低,尽管利用效率较高,但能量产出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能投入和人工辅助能总投入很低,低于1979年全国平均水平,但能量产投比较高。增加人工辅助能投入、提高有机能投入比例和降低无机能投入比例,能够提高能量产出和能量利用效率。(2)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系统之间的能量结构偏差很大,初级生产所提供的生物能浪费严重。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协调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系统之间关系、提高整个系统能量产出的一条有效途径。
    14  温光对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周广洽 徐孟亮 谭周鎡 李训贞
    1997, 17(5):537-542.
    [摘要](2928) [HTML](0) [PDF 133.60 K](2980)
    摘要:
    研究水稻结实期的温、光条件对稻米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作早季栽培时,稻米氨基酸含量比作晚季栽培时低;分期播种时,以结实期日平均气温为24°C时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不同海拔高度种植时,以800m处蛋白质含量为最高;结实期人工高温(昼/夜=36/30°C)处理,稻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降低,低温(21/20°C)处理时,粳稻的氨基酸含量增加而籼稻则有所降低,籼稻氨基酸形成的适温在24~26°C之间。弱光下,糙米千粒重减轻,而其氨基酸含量增加。
    15  缙云山大头茶种群林窗动态的初步研究
    李旭光 何维明 董鸣
    1997, 17(5):543-548.
    [摘要](1740) [HTML](0) [PDF 160.52 K](2043)
    摘要: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从种群的斑块结构特征,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的生存分析等方面,研究了缙云山大头茶种群的林窗动态特点。结论如下:①在常绿阔叶林中,存在着该种群的林窗相循环更替,从而保证了种群的世代延续;②种群生活史中,生存与死亡,死亡密度与危险率都存在着波动起伏,种群数量动态具有不停止的振荡特点;③林窗初期,种群年龄结构处于稳定的平衡态,而在生活史的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不稳定的非平衡态。
    16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廖崇惠 李健雄 黄海涛
    1997, 17(5):549-555.
    [摘要](5663) [HTML](0) [PDF 186.34 K](4072)
    摘要:
    以鼎湖山为代表,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比较了几种多样性测度的效果,由于Gower系数和作者1990年提出的DG指数都是基于各物种在群落中都有同等独立性,宜在不同群落间进行同种类比较的假设,因而对于复杂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测度可以获得比较贴切的结果。但DG指数可以为多个群落同时比较,计算也简单。其次比较了中亚热带的资料,表明南亚热带土壤动物具有的多样性和更多的热带成分,两地区的群落组成有巨大的差异。最后比较了森林在受不同程度保护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表明保护越好,群落的多样性越大,但在顶极的森林群落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也会变小。
    17  蚯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张宝贵
    1997, 17(5):556-560.
    [摘要](4511) [HTML](0) [PDF 160.76 K](3449)
    摘要:
    蚯蚓从成体到卵内均有微生物,微生物来源于蚯蚓生活的环境。在通过消化道时,随食物进入体内的真菌营养体及大部分细菌被杀死,只有真菌的孢子和部分细菌仍保持生活力。生长缓慢的细菌通过蚯蚓消化道后群体下降;而生长快的细菌,由于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在蚯蚓排泄物中的群体数量甚至会超过进入蚯蚓体内时的数量。蚯蚓能促进土表有益和致病微生物在土壤内纵向传播,但也能减轻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真菌是蚯蚓食物的一部分,消化道内某些消化酶可能来源于微生物,因此微生物在蚯蚓同化吸收有机物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有大量证据表明蚯蚓与微生物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对这种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待深入,过程也需进一步定量化。
    18  针叶小爪螨密度效应研究
    周成刚 孙绪艮 刘振宇 乔鲁芹 梁康连
    1997, 17(5):561-564.
    [摘要](2222) [HTML](0) [PDF 117.97 K](1558)
    摘要:
    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s(Jacobi)在北方是危害板栗、麻栎等壳斗科树木的一种重要害螨,以活动螨在叶片正面刺吸汁液,危害后叶片失绿,严重时变褐色、硬化甚至焦枯,致使树势衰弱,严重影响了树木生长,危害板栗时造成板栗减产。孙绪艮等对针叶小爪螨的生物学、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方法、药剂防治以及生态因子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6],但对该螨的密度效应研究,尚未见报道。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