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7, 17(4):337-343.
摘要:在大兴安岭阿龙山林业局的一个集水区,通过样地法(96个样地),调查了大量的火疤木,研究了景观水平上的火状况。结果表明,由1825至1993年间研究样区共发生14次火灾。火烧种类主要是地表火,但也有少量树冠火;火烧强度主要为弱度火;火场面积通常很大;火烧平均间隔期为37a,火烧轮回期约30a。这些指标对于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火状况主要决定于兴安落叶松的抗火特性和森林群落的结构特性两方面。不同的林班、树种和兴安落叶松的不同的林型,火烧状况有一定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比较干燥的立地火烧得更频繁些,而强度比较小一些。林中溪流对于绝大多数的火的蔓延,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1997, 17(4):344-349.
摘要:利用全国各森林植被地理分布区森林水文要素的实验观测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回归和主分量分析等数学方法建立了描述中国森林水文要素与地理要素(经度、纬度、海拔)之间函数关系F(lat,long,alt)的三维地学模型(DTM),其中包括:全国年均降水分布规律模拟模型;全国林冠降水截留规律模拟模型;全国森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模拟模型;中国森林综合截留能力指数模型。并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地学模型(DTM)成图功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森林水文要素地理分布规律的模拟。
1997, 17(4):350-363.
摘要:通过调查记录了中国533种40变种和3亚种具有C4光合作用的植物和8种C3~C4中间植物。它们隶属于160属24科,其中46属97种、8变种和1亚种隶属于双子叶植物,114属436种、32变种和2亚种隶属于单子叶植物。C4植物主要属于禾本科(96属324种、32变种和2亚种),莎草科(14属108种),藜科(13属37种、7变种和1亚种)和苋科(3属16种1亚种)。根据中国的温度气候(寒温带,冷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边缘热带)和大气水分状况(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季节性干旱和湿润)将中国除了南海诸岛以外的地理区域划为7个区和12个亚区,并总结出中国C4种的地理与气候分布区。C4植物种数(尤其是禾本科和莎草科)随着大气温度与水分增高而增加。然而,藜科的C4植物种数随着大气温度与水分增高而减少。调查结果表明中国C4植物具有广阔的地理分布特点,在寒温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1997, 17(4):364-370.
摘要:在不同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应用PV技术测定了6个毛白杨双杂交速生无性系多项水分参数(Ψ°π、Ψ100π、RWC°、ROWC°、εmax等)的变化,并对各无性系渗透调节和维持膨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发展,各无性系均有一定的提高渗透调节和维持膨压能力,但不同无性系存在显著差异,B432和B430在各水分胁迫程度均表现较好,B429、B433和B414表现一般,亲本毛白杨表现最差。
1997, 17(4):371-376.
摘要:测定华北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树干茎流量及其元素含量,并比较了不同树种间的差异。通过82次孤立降雨的测量,得到了辽东栋、棘皮桦、五角枫、大叶白腊和蒙椴5种主要树种及整个林分茎流量S与降雨P的关系,经多种方程拟合,仍以直线方程为最佳。降雨水质分析的结果给出了N、P、K、Ca、Mg、Al、S元素各次测量的平均浓度及其变异系数,以及年输入量的估测值。茎流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5种乔木中,以棘皮桦的茎流中各元素浓度的增加幅度最大,表现出最强的淋溶效应。辽东栎、大叶白蜡、蒙椴形成的茎流中P的浓度均有下降。Al元素在各树种茎流中与降雨相比其浓度均无显著变化。就整个林分而言,茎流中以N、S和K浓度的增加较为显著,分别增加了53.4%、337.4%和124%,P的浓度表现为负增量。
1997, 17(4):377-385.
摘要:为了防治连栽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本文重点论述通过间伐,增大林内透光度,降低林分郁闭度,发育林下植被,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分中,林下植被发育迅速,间伐4~5a后,每公顷生物量可达到4~5t,有效地提高了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增加了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并使微生物类群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地维护和恢复了土壤功能。
1997, 17(4):386-392.
摘要:应用地学统计学(geostatistics)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3种松林中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蛹及其寄生天敌群子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混交松林中蛹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球形,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受害程度高的马尾松纯林中,蛹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指数形,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受害程度低的纯马尾松林中,蛹的半变异函数曲线是一条截距为0.423、斜率为0.003814的直线,表明为随机或均匀型的空间格局。3种松林中蛹的寄生天敌群子的半变异函数均为近乎水平的直线,属随机或均匀型的空间格局。这些结果和方法可应用于种群时空动态格局及自然控制机理的研究。
1997, 17(4):393-401.
摘要:根据在宁夏青铜峡市4块不同类型样地上收集到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卵、幼虫和成虫的数量和位置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geostatistics)对其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林型中天牛卵和幼虫的数量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其变程分别为20~40m和28~170m,局部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为0.26~0.47和0.14~0.55;而成虫的数量没有表现出空间依赖性,在空间呈随机分布。对不同样方大小的变异曲线图进行比较得知:在一定范围内,变程不随样方的大小而变化;基台值随样方的大小呈明显的线性上升;局部空间连续性强度随样方的增大而呈指数式上升。对标准化后的空间协方差图、迟滞相关图和变异曲线图进行比较后发现:天牛卵的变程、空间不连续性强度均很接近;而幼虫有的比较相近,有的相差较大;成虫则都相差很大,这说明必须把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考虑,才能找到空间依赖性的正确距离。
1997, 17(4):402-406.
摘要:在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了粘虫在短光照(LD8∶16)、中等光照(LD12∶12)、长光照(LD16∶8)、光照逐日由长变短(LD16∶8→12∶12)和逐日由短变长(LD8∶16→12∶12)等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发育进度、生殖力和飞翔能力。结果表明,光照由长变短使幼虫发育进度比其它处理平均缩短1d以上,短光照、长变短、长换短、中等光照等条件下的成虫产卵前期均比长光照、短换长和短变长等处理蛾显著延长,逐日变光处理的雌蛾总产卵量比恒定光照处理蛾为高,光照由长变短对成虫的飞翔能力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说明光周期是影响粘虫发育、生殖和飞翔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结合各项试验结果,对粘虫迁飞的进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1997, 17(4):407-411.
摘要:沈阳郊区实地考察中观察到,邻近三裂叶豚草生长的大豆的根瘤形成受到了抑制。土箱实验中得到了和野外调查一致的结果,但大豆根系发育和分布不受影响。施用三裂叶豚草水浸液的实验表明,是三裂叶豚草水浸液,即:水浸液中的化学物质,抑制了根瘤菌的活动,从而影响大豆根瘤的形成。文章给出了调查和实验的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康绍忠 , 蔡焕杰 , 梁银丽 , 马清林 , 胡笑涛 , 张富仓
1997, 17(4):412-417.
摘要:根据1994~1995年在大型人工气候室内取得的试验资料,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春小麦冠层温度、蒸发蒸腾和根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春小麦冠层温度明显升高,且高水分条件升高的值比低水分条件下大0.7℃左右;蒸发蒸腾减少的幅度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间也不相同,高水分处理的蒸发蒸腾量减少9.88%,低水分处理的减小8.50%,根层土壤含剖面水分消耗减小,高CO2浓度处理的根层土壤含水率高于低CO2浓度处理的,特别是在底部根系密度减小,其水分消耗明显减少。
1997, 17(4):418-425.
摘要:研究铅在国道附近大气-土壤-小麦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其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大气中铅浓度与汽车流量成正比,而与风速、温度等相关性不明显;距公路越近,土壤及小麦中铅的含量越高,含量与距离呈一定的负相关性,5m及60m为其转折点;铅在土壤中由上向下及在小麦体中由根向茎、穗的迁移较小;小麦各器官中铅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穗>茎>籽。叶片、穗尚可从大气中直接吸收部分铅。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中,各器官积累铅量不同,其积累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加大。
孙本普 , 李秀云 , 王勇 , 张宝民 , 史维泽 , 马宪芬
1997, 17(4):426-435.
摘要:对麦套春棉环境和棉株生长发育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光、水资源的竞争是造成棉花苗弱、迟发的主要原因,其中热量不足尤为主要。因此,麦套春棉应采用地膜覆盖,增加有效地积温,以补偿作物层和耕层土壤热量亏缺。麦棉共生期,套种棉行生态环境和棉株生长发育显著受到小麦的遮荫程度和遮荫时间的影响。此种遮荫程度,随着小麦株高的增加而加重,随着麦棉间距的加大而减轻。遮荫时间也随着小麦成熟期的推迟而延长。因此,麦套春棉应确定适宜的麦棉间距,合理选用小麦品种,使之既有利于棉苗生长和小麦产量提高,又有利于棉花建立合理群体结构。
1997, 17(4):436-440.
摘要:介绍了中天山林区野生食用真菌125种,其中中国新纪录种3种,新疆纪录种10种。种数较多的科有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按生态习性将其分为4类:土生菌、粪生菌、木生菌、菌根菌。并对重要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科研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料。
1997, 17(4):441-444.
摘要:湄洲湾夏季浮游植物有机碳的调查结果表明,活体有机碳[(POC(B)]含量为42.5~185.0μg/dm3,平均值为77.5μg/dm3;POC(B)和叶绿素(Chla)的转换系数为62.4;由三磷酸腺苷(ATP)计算所得POC(B)要比由光合作用速率(PR)所计算的结果大。同时,同化系数(PI)的变化为0.78~2.22h-1,它的垂直变化与POC(B)分布有关。氮是湄洲湾初级生产力的限制性营养盐。
1997, 17(4):445-448.
摘要: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由于在害虫测报上的广泛应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1]。前人曾提出各种各样的模型来描述这一规律,如直线模型[2]、垂链线性模型、Logistic模型、Logistic修正模型、王氏模型、生物物理模型等,国内外对这些模型的应用的例子枚不胜举,本文利用柑桔潜叶蛾在6个恒温下的发育速率试验数据,分析比较了3种模型(线性日度模型、王氏模型、生物物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997, 17(4):449-451.
摘要:根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微生境,其中有很多化感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这些化感物质,来源于植物体,土壤生物及植物残体的分解。植物及土壤生物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所产生的化感物质不同。[1~6]近年来国外这方面研究相当活跃,发表的文章成指数增长[7]。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