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16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鹿回头造礁石珊瑚群落多样性的现状及动态
    于登攀 邹仁林
    1996, 16(6):559-564.
    [摘要](1836) [HTML](0) [PDF 182.07 K](3321)
    摘要:
    通过对鹿回头岸礁(109°28'E,18°13'N)造礁石珊瑚群落进行系统取样调查,分析了现有群落整体的成分组成、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在环境梯度上的变化;根据现有群落实际是处于不同演替时期地段的复合体的特点,把处于相同演替时期地段的综合特征作为分析群落整体在相应时期多样性特征的依据,探讨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动态。研究发现:①中等水深(2.5~5.0m)地段的物种多样性平均值高于其他地段,环境条件适于大多数种类的生长。是该岸礁造礁石珊瑚分布的主要地段;②群落目前的类群组成中澄黄滨珊瑚Poriteslutea为优势种;滨珊瑚属Porites、菊花珊瑚属Goniastrea和鹿角珊瑚属、Acropora为优势属,蜂巢珊瑚科Faviidae、滨珊瑚科Poritidae和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为优势科;③鹿回头造礁石珊瑚群落的发展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如下的变化格局:群落总种数在0~10a之间缓慢增长,10~40a之间迅速增长,40~60a增速下降,60a以后逐渐稳定;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和相应的均匀度指数在0~20a均呈迅速增高趋势,在40a以后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在60a左右时趋于稳定。但二者在中间演替系列时期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多样性指数在20~40a之间仍略有增高,直至40a左右时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而均匀度指数不到15a即已达到峰值,10~30a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然后开始下降。④物种多样性的高低及其动态格局主要取决于群落演替过程中栖息环境条件的变化、组成种的生物学特点以及种间的空间竞争程度,是群落发展内在规律性的表现。
    2  青菱湖和黄家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于丹 康辉 谢平 陈宜瑜
    1996, 16(6):565-575.
    [摘要](2161) [HTML](0) [PDF 319.38 K](1960)
    摘要:
    讨论了渔业利用对武汉市两个近郊湖泊的不同影响,养鱼历时10a的黄家湖中水生植物种类数量锐减,鱼喜食的一些植物种类已灭绝。青菱湖渔业利用强度低,仅在东半部进行2a鱼类粗养试验,故水生植物生长受到较少影响,1994年停放鱼苗后,东半部水生植被得以恢复,许多乡土种重新在湖区中出现。对青菱湖与黄家湖水生植物区系组成、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群落分类与生物量及植被分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青菱湖现有水生植物52种,包括一些稀有种和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易危种;群落结构较复杂,数量特征值和生产量较高。相反,黄家湖仅有29种植物,且多为广布种;群落结构简单,数量特征值和生产量较低。从植物丰富度比较青菱湖的值明显偏高。造成两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
    3  广东沿岸海域鱼类群落排序
    邱永松
    1996, 16(6):576-583.
    [摘要](1773) [HTML](0) [PDF 234.23 K](2220)
    摘要:
    根据广东沿岸海域春秋两季底拖网鱼类采样数据,运用多维尺度转换分别对两季的鱼类样品进行排序。排序揭示出的鱼类群落格局及其季节差异与环境变异性密切相关。同处混合水.区域的站位鱼类组成较为相似;分布在珠江冲淡水和外海高盐水区域的站位,鱼类组成则与多数沿岸站位有明显差异。春季沿岸海域鱼类组成有一东北-西南向的变化趋势,这一群落格局是由于该海域东北部受低温东海沿岸流影响所致;秋季珠江河口区受冲淡水的影响,而调查海域外侧的底层为外海高盐水所占据,鱼类组成随由河口、沿岸向外递增的盐度梯度而变化。珠江口附近海域鱼类群落春秋两季均随盐度梯度而变化。
    4  环境因子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慧
    1996, 16(6):584-590.
    [摘要](1587) [HTML](0) [PDF 215.64 K](2017)
    摘要:
    对干湿两种水分处理下农田冬小麦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环境因子以综合复杂的方式影响水分利用效率。(2)由土壤干旱和大气高蒸发势迭加而成的水分亏缺所引起的气孔阻力上升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水分亏缺同时引起的叶-气水汽压梯度增大则会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亏缺最强的午后12:00~16:00时,水分利用效率最低。
    5  耕作的数值模型及其应用
    杨邦杰
    1996, 16(6):591-601.
    [摘要](1463) [HTML](0) [PDF 255.40 K](1540)
    摘要:
    种子发芽与出苗主要受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研究非均质土壤起伏不平的地表与大气间水分能量交换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耕作对土壤水分与温度影响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数值模型。作为应用研究,讨论了不同的耕作方式如镇压,少耕与沟种垄作对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并介绍了模型用于陕北的沟种设计。本项研究为农业生态学提供了一种基于模型-模拟-优化的定量分析方法。
    6  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开发
    陆守一 王久丽 任勇 高志义
    1996, 16(6):602-606.
    [摘要](1770) [HTML](0) [PDF 151.93 K](2327)
    摘要:
    根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及其建设模式的内涵,研制开发出了以专家为核心,包括数据及数据库、图形及图形库、模型及模型库等模块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便为给定区域提供有关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方面的决策服务。
    7  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轮牧制度的模拟研究
    黄大明
    1996, 16(6):607-611.
    [摘要](2057) [HTML](0) [PDF 133.67 K](2141)
    摘要:
    利用GMAME1模拟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夏秋草场在临界放牧压力下的270种轮牧制度,并对其累积采食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指出: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中,最佳的轮牧小区数目为3或4个。证明了Morley规则:最佳轮牧小区数目应该小于10。推荐2个高寒草甸地区最佳的轮牧模式供野外实验和放牧规划参考:(1)3个轮牧小区,每小区每次持续放牧29d,放牧压力为30.14kJ/m2·d,累积牧草采食量最高为4250.443kJ/m2。(2)为保持牧草结构的稳定和各轮牧小区牧草生物量的均匀性,可以采用3个轮收小区,放牧持续时间7d,放牧压力I(145)=28.8914kJ/m2·d,累积采食量为4073.34kJ/m2。
    8  棉铃虫的飞翔活动
    吴孔明 郭予元
    1996, 16(6):612-617.
    [摘要](1912) [HTML](0) [PDF 150.67 K](2979)
    摘要:
    实验研究表明,棉铃虫初羽化个体极少活动,1日龄以后活动趋于频繁。个体日活动以20:00~21:00和3:00~5:OO为2个高峰期,1~3日龄主要以交配和觅食为主,4日龄以后多表现产卵活动。3~6日龄成虫的飞翔能力最强,连续吊飞第6日龄个体,其平均累计飞行时间达41.30h,平均飞行距离239.70km,个体最远飞行距离311.29km,最长飞行时间59.68h,最大飞行速度3.21m/s。棉铃虫在12~36℃的温区内皆能正常飞翔,但20~24℃为最适飞行温度。低温对飞行抑制作用较大,RH60%~90%较为适宜。棉铃虫在环形风洞内选择顺风飞行,当风速逐渐增大时,蛾子不断减少自身的飞行速度而主要依靠气流的推动前进。
    9  我国冰核活性细菌的优势种类调查与研究
    孙福在 韦建福 朱红
    1996, 16(6):618-622.
    [摘要](1918) [HTML](0) [PDF 148.87 K](2333)
    摘要:
    1986~1994年,从国内17个省、市、自治区的68种植物上分离到了250株冰核活性细菌,经鉴定分别属于3个属的17个种或致病变种。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菠萝欧文氏菌(Erwiniaananas),共133株,占总数的53.2%,其次是丁香假单胞菌群(P.syringaepvs.),共70株,占28%,其它种类的冰核活性细菌共47株,仅占18.8%。因此,我国冰核活性细菌的优势菌种是E.ananas,其次是P.syrigaepvs.在低纬度的南方地区中E.ananas的优势尤其明显,而在纬度较高的北京地区中则以假单胞菌类稍占优势。黄单胞菌属的INA细菌出现频率少,一般出现在冬季较为寒冷的地区中的禾本科植物上。
    10  桤柏混交林根系的研究
    石培礼 钟章成 李旭光
    1996, 16(6):623-631.
    [摘要](1663) [HTML](0) [PDF 258.96 K](2414)
    摘要:
    研究了桤相混交林和柏木纯林的根系组成、根系形嵌态特征和根量分布,并比较了这两种林型根系的生物量、生产力和氮元素在根库中的积累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林型中根系的重量、组成、形态和分布有较大差异。在桤柏混交林中,桤木根系分布浅,侧根发达,细根相对比例少;柏木根系分布较深,在不同土层分布较均匀,吸收根和细根相对含量较高。与混交林相比,柏木纯林根系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中,吸收根和细根所占比例增大,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18龄桤柏混交林根系生物量为22.23t/hm2,净生产力为1.24t/hm2·a为柏木纯林的1.5倍,根加氮贮量在混交林中为71.04kg/hm2,是纯林49.45kg/hm2的1.55倍。
    11  小麦根区微生物分解小麦残体产生的化感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马瑞霞 刘秀芬 袁光林 孙思思
    1996, 16(6):632-639.
    [摘要](3122) [HTML](0) [PDF 237.82 K](2858)
    摘要:
    取小麦根区土壤微生物于不同pH(5,7,8)条件下,在室内腐解成熟期麦秸。对不同时间提取物做生物活性检验,部分样品进行GC-MS测定。结果表明:酸性提取液对小麦,玉米种子萌发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强弱与腐解时间有关。第1天的提取物对小麦、玉米根长的抑制作用极显著(P<0.01),第2周的提取物,以pH7时对小麦抑制最强,萌发率为零。第4周提取物pH8(A)对小麦不但无抑制作用,反而有明显的刺激作用。pH5(B)和pH7(B)样品对玉米的根和芽也表现出明显的刺激作用,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1和p<O.05。GC-MS鉴定结果表明:抑制作用强的样品中,含有较多的酸,酚,醇和酮类化合物;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样品中,不含酸类,含氨及氮杂环化合物。选择若干通过GC-MS鉴定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检验,结果也证明起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主要是酚,酸,醛,酮类化合物;起刺激作用的物质,主要是一些含氮化合物,包括生物碱。
    12  酸沉降对柳州主要乔灌木影响的研究
    唐鸿寿
    1996, 16(6):640-644.
    [摘要](1354) [HTML](0) [PDF 156.19 K](2431)
    摘要:
    通过对既是典型的酸沉降污染区又是典型石灰岩地区的柳州进行的2次野外植物伤害考察发现,在被调查的436种植物中,84种受到酸沉降污染轻度伤害,30种受到重度伤害。经分析表明,石灰岩植物比非石灰岩植物对酸沉降敏感;落叶植物比常绿植物对酸沉降敏感。市区内濣地大气中SO2含量高于远郊区是市区内行道树严重受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青冈常绿阔叶林的碳素动态
    李铭红 于明坚 陈启瑺 常杰 潘晓东
    1996, 16(6):645-651.
    [摘要](1946) [HTML](0) [PDF 188.72 K](2569)
    摘要:
    报道了浙江建德青冈林碳素的含量、现存量、存留量、归还量、释放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中碳素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在10%以下。其中,叶片(器官比较)、乔木层(层次比较)和春夏季(季节比较)的含量稍高,根系、草本层、秋冬季的含量稍低。群落的碳素现存量为66.113t/hm2,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或常绿树种内;群落的碳素存留量为5.691t/m2·a;每年通过凋落物归还至地表的量为2.296t/m2·a;死地被物中又有0.911t/hm2·a的碳素释放至大气库中。
    14  热带次生林利用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许炼烽 朱伍坤
    1996, 16(6):652-659.
    [摘要](1868) [HTML](0) [PDF 217.77 K](2205)
    摘要:
    利用海南岛吊罗山林区内的生态定位观测站近3a的定位观测数据,和定期采样进行的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分析了不同的次生林砍伐程度和利用方式(包括次生林对照、择伐50%、择伐70%、皆伐迹地、垦植橡胶和刀耕火种垦植甘蔗、蕃茨等作方)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结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等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带次生林的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刀耕火种,严重地影响了土壤主要的物理性质,导致土壤表层温度升高、温差加大,土壤含水量和持水性能下降,土壤结构受破坏,土壤粘粒流失和向砂砾化发展等等,造成了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森林的再生和林地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尤以皆伐迹地和刀耕火种的影响最为严重。最后提出如仅从土壤物理性着眼,择伐50%和等高带植橡胶为较合理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利用方式。
    15  病原菌与自然植物种群Ⅱ病原菌与植物种群生物学
    刘登义
    1996, 16(6):660-663.
    [摘要](1732) [HTML](0) [PDF 139.73 K](2249)
    摘要:
    病原菌在自然植物种群中普遍存在,其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寄主植物种群的大小、结构、动态、遗传和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病原菌对寄主植物个体的影响;2)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种群生物学的影响;3)菌病发生的空间格局;4)病原菌感染的种群模型。
    16  池塘养殖环境中底质-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的现场测定
    孙耀
    1996, 16(6):664-669.
    [摘要](1710) [HTML](0) [PDF 96.01 K](2540)
    摘要:
    营养盐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而养殖环境中底质与养殖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其营养盐的主要来源。有关浅海或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扩散通量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1-4],但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该方面的研究尚较少。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