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第1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1996, 16(4):337-344.

      摘要 (4834) HTML (0) PDF 243.84 K (4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类活动对景观多样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多样性降低。2)人类活动的强度与景观的破碎度成正比关系,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越破碎,其破碎度的值越大,人类活动越弱,景观破碎度的值越小。3)景观分离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表现为两个方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类型,如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景观的分离度与人类活动强度成反比关系,对于那些受人类影响遗留下的自然或半自然景观类型,如:草地、水域、盐碱地及荒地,景观的分离度和人类活动成正比关系。

    • 麦长管蚜的序贯二项式分类抽样设计与管理决策优化:样本单位虫口数阈的重要性

      1996, 16(4):345-356.

      摘要 (1798) HTML (0) PDF 342.21 K (2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1988~1991年间对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种群的抽样数据和新的抽样理论而设计了用样本单位(分蘖株)虫口数阈T(每株不超过T头蚜虫,T≥0)进行样本分类的序贯二项式分类抽样方案,用于蚜害的管理决策。负载不超过T头蚜虫的植株比例(PT)与种群密度(m,头/株)的关系通过拟合经验式ln[-ln(PT)]=a+bln(m)和负二项分布的概率模型而建立。一系列T值(0~25)和3个干扰阈限即经济危害水平(2.5和10头/株)用于抽样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优化麦作不同生育期控制蚜害的决定。抽样设计的可靠程度和经济性状分别由运行特征(OC)函数和平均样本数(ASN)函数判别。结果显示,各干扰阈限的抽样设计随T值的增大而愈趋合理。传统的0-l抽样(T=0)被证明错误决策的风险很大,所需样本数最多,应当摒弃。考虑到T过大会增加处理单位样本的时间,作者建议使用略高于干扰阈限的T值进行麦蚜的分类抽样和田间管理决策。

    •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1996, 16(4):357-366.

      摘要 (2729) HTML (0) PDF 318.60 K (4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废水灌溉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着农药影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农药污染影响严重的1、2区,计有土壤动物21类和22类,动物平均密度为28571个/m2和51269个/m2,受中度和轻度污染影响的3、4区分别有35类和47类,平均密度为59285个/m2和156587个/m2。污染区土壤动物种类的减少主要由于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减少,土壤动物的数量变化则主要由于优势类群线虫类、弹尾类和蝉螨类的数量消长所致。毒理研究表明,农药污染对大型土壤动物蚯蚓的呼吸代谢强度有明显抑制作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重度和中度污染区星豹蛛肠粘膜细胞层出现弥漫性溃疡、肿大、穿孔等病理变化。

    • 中国地方品种鸡生态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1996, 16(4):367-374.

      摘要 (1895) HTML (0) PDF 235.85 K (2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中国地方品种鸡的生态性状包括体尺性状、产肉性状、产蛋性状及产地气候性状等4组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4组性状共含有19个变量,研究结果对中国地方品种鸡的杂交优势利用和遗传育种有参考价值。

    • 福建东山岛海域斑鰶生态的研究

      1996, 16(4):375-382.

      摘要 (1829) HTML (0) PDF 250.96 K (2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福建东山岛附近海域斑生物量、密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生长和死亡特点;摄食和生殖习性。其平均月生物量为222.1kg/km2,占游泳生物月总生物量的27.22%,成为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冬季最高,分别为524.9kg/km2和9332尾/km2,比最低的春季高22.77倍和86.21倍。分布区域性差异明显,东山湾内高达438.2kg/km2和7405尾/km2,比湾外高77.71倍和68.38倍;渔获由0~Ⅳ龄组构成,l龄组为优势,叉长分布范围为111~223mm,以141~160mm组为优势;食料以硅藻类的菱形藻、海线藻、圆筛藻、直链藻和骨条藻的数量最多,并大量摄食有机碎屑;初次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1龄.最小叉长雌性为146mm,雄性140mm。雌雄性均在151~170mm组成熟,生殖期在冬季至初春;生长参数为L∞=246.37mm,W∞=182.65g,k=0.4303,to=-0.8649,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人tr=1.6017龄;瞬时总死亡率为1.2016。

    • 重庆市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996, 16(4):383-388.

      摘要 (3236) HTML (0) PDF 178.74 K (4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重庆市的主要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依次为根菜类>叶菜类>葱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前3类的硝酸盐含量超标,但各种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一般较低,未超过卫生标准。就同一种蔬菜的不同样品而言,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差异很大,说明品种或环境条件可显著影响其含量。重庆市多雾少光,冬春低温,土壤含氮量和钠高子含量较高,有效钾含量较低可能是导致蔬菜大量积累硝酸盐的环境因素。蔬菜不同器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各异,根>茎>叶柄>叶片。

    •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动态模拟研究

      1996, 16(4):389-396.

      摘要 (2121) HTML (0) PDF 254.47 K (3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绿洲生态系统特殊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计量模型对2000年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做了现状动态模拟和前景预测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几种不同对策方案,认为以适度投入与适度产出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方案是保证河西走廊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永续良化的最佳对策方案。

    • 土壤含硒量极高极低地区黄豆中硒的含量及其在不同组分中的分布

      1996, 16(4):397-401.

      摘要 (4853) HTML (0) PDF 145.44 K (2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从湖北省的恩施(高硒)、北京(中硒)、吉林省的延边和甘肃省的天水(低硒)采集黄豆样品,用两套独立的连续化学提取法提取低分子量化合物、脂类、核酸、蛋白及多糖等组分并测定其硒含量,研究了黄豆不同结合态硒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硒含量高低悬殊地区黄豆的硒含量相应高低不等,但其中硒在不同结合态中的分布没有系统差异。蛋白结合的硒量占黄豆硒总量的50%~66%以上,其中水溶蛋白结合硒量达42.6%~56.7%,为优势硒结合形态。同时发现丙酮溶解的脂肪部分不含硒,但脂蛋白、核酸和多糖组分含有硒。样品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还表明恩施高硒地区黄豆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

    • 春季高寒草地牧草根中营养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1996, 16(4):402-407.

      摘要 (2341) HTML (0) PDF 182.26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寒草地3种立地条件下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nutans)在春季萌动过程中根系碳水化合物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入冬时根系中碳水化合物贮量高、保护酶活性强的牧草春季萌动早、生长快、抗寒性较强。(2)当春季气温波动式回升时,牧草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气温上升而下降,随气温下降而上升。其中火烧地牧草根中SOD和POD酶活性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并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而抗寒性也较强。因此春季高寒山区牧草根内的代谢改组(增加可溶性糖)和酶系统的调节(增加SOD、POD活性)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的重要生理反应。

    • 生境异质性对刺五加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种子库动态

      1996, 16(4):408-413.

      摘要 (1789) HTML (0) PDF 146.86 K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定位观测研究了中国东北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下重要灌木刺五加种子在异质生境中转化为幼苗的差异,人工落叶松林下模拟种子库的动态。结果表明:人工落叶松林下的转化率最高,为16.8%。以下顺序为蒙古栎林下为4.l%,白桦林下为2.7%,人工红松林下为0.8%,硬阔叶林下为0.5%。人工落叶松林下模拟种子库中刺五加种子的寿命为4a。幼苗输出率第2年为14.5%,第3年为10.1%,第4年为1.8%。其它输出为:腐烂33.l%;生理衰老22.3%;鼠类捕食14.1%,但其很不稳定,这与鼠类种群数量动态有关。昆虫和土壤动物捕食最少,仅1.27%。

    • 论福建海库带的灌丛分布在植被区划上的热量指示意义

      1996, 16(4):414-417.

      摘要 (1604) HTML (0) PDF 129.37 K (2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对福建全海岸带选取8个地区含36处样地、480m2面积的灌丛群落调查数据,以地区间灌木种多频度相似性指数作地区聚类和排序分析,得到闽东南部和闽东北部两个地区组合,且它们依温度变化成有规律的分布格局,划分结果同福建省气候区划、福建省植被区划均基本吻合。另据以上地区灌丛群落的灌木地理成分及其种优势度分析,也都取得和地区聚类、排序相对应的结果,这均表明福建海岸带灌丛群落的分布在植被区划上具热量指示意义。

    • 大渤海区海水入侵态势与防治构想

      1996, 16(4):418-426.

      摘要 (1950) HTML (0) PDF 275.95 K (2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大渤海区海水入侵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大渤海区的山东、河北、辽宁、天津4省市沿海区,70年代出现海水入侵后,发展速度相当快,且十分严重,结果使该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工农业发展受阻,表生景观退化。仅莱州市70年代末,海水入侵向内陆推移的速度为每年46m,而到80年代末则增加到404m,10a扩大约8倍。鉴于此,应采取相应对策。

    • 中国珍贵植物药生态分布研究

      1996, 16(4):427-439.

      摘要 (2006) HTML (0) PDF 397.30 K (2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概述珍贵植物药在中国三大自然区域分布的一般生态学特性,探讨了地域性分布规律及生长地对药材质量、疗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方山势峻峭,气候温暖多变,植物药资源种类多于北方;北方山体高大,山势平缓,气候寒冷、多干燥,植物群落单一,蕴藏量多于南方。列表详述30种典型中国珍贵植物药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其资源分布。本研究对了解中国珍贵植物药自然资源分布现状,维护其生态平衡,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研究简报
    • 关于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生长的动力学建模

      1996, 16(4):440-443.

      摘要 (2285) HTML (0) PDF 104.65 K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常认为,微生物在一次培养中所获得的生长曲线可划分为4个阶段:迟滞、指数、稳定和死亡率段[1,2]。但是,也有将生长曲线划分为5个阶段、甚至6个阶段的看法[3]。阶段数及阶段分界在划分上的不确定性,正是定性描述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整个生长曲线的建模是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我们的看法,微生物生长曲线可以被视为一条连续曲线,相应的函数是连续可微的,曲线的上述所谓各“阶段”之间并不存在分割点。基于这种概念,将有可能建立一种统一模型普通描述生长曲线的所谓不同的“阶段”。显然,生长曲线因其有极大点,从而不能被Logistic模型以及其他把生物量表达为时间的单调函数的一切模型所描述。

    • 多元统计分析在森林土壤肥力类型分辨中的应用

      1996, 16(4):444-447.

      摘要 (2661) HTML (0) PDF 121.43 K (2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地为北京门头沟区九龙山,属太行山砂岩低山区。标准地设置:分为抽样调查法,共35块标准地;土壤剖面调查;森林土壤调查法[1];土样理化分析:森林土壤分析法[2]。数据处理:多元统计分析法。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