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6, 16(3):225-231.
摘要:为丰富生态系统的能流功能理论,开展以此为基础的生态调控,本文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测定了棉田初级生产者(棉株)、次级生产者(害虫、天敌)和土壤分解者的能流参数值,分析和比较了以棉株-害虫-天敌相互作用为中心,受人为干扰作用较大的棉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
1996, 16(3):238-245.
摘要:根据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特征,提出了防护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方程。通过对1988~1992年刺槐、油松、沙棘、虎榛子林地、草地和裸地6种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是防护林生态系统主要的水分输入量,刺槐和油松林根际层以下土壤水分的上升补给,也是重要的水分输入项,特别是春季的4~6月份,更是防护林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水分来源,刺槐林和油松林平均根际区下层土壤水分上升补给量占降雨量的6.32%~11.55%。蒸发散和林冠截留是防护林生态系统主要水分输出项,在比较干旱季节或月份,蒸降比出现大于1.0情况,大气降雨不能满足林木生理蒸腾和土壤蒸发的要求,地表径流量一般比较小,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地表径流量仅占同期降雨量的1.51%~3.87%。根际区土壤存在着一个比较稳定的含水量范围,其值为8.1%~9.8%,相应于根际区内有效土壤水分贮量为120~200mm,据此确定出在研究地区正常年份,目前防护林经营状况条件下,土壤水分只可供刺槐林正常生长10~16a,油松林正常生长5~8a。经水量平衡强度系数计算,得到刺槐林和油松林水量平衡强度系数平均为48.20%~50.19%,属于分类的差级,沙棘和虎榛子林40.43%~40.74%,属分类的中级,表明在现有经营管理条件下乔木林地水分供应不足,灌林林地水分供应基本可满足要求。通过水量保证系数计算,刺槐林和油松林水量平衡保证系数为-1.52%~-3.47%,灌木林地则均为正值,沙棘林和虎榛子林为1.24%~1.71%,表明在现有经营管理条件下乔木林水分无法保证供应,但水分条件对灌木生长是有保证的。
1996, 16(3):246-250.
摘要:利用温室、大棚等国艺设施栽种蔬菜,是当今蔬菜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温室、大棚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加上连作,致使温室、大棚的土壤逐渐产生障碍,导致作物产量逐渐下降。本文着重从温室、大棚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进行深入一步探讨,其结果为:温室、大棚中有强烈的硝化作用和较多的NO、NO盐积累,这是温室、大棚作物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温室、大棚中反硝化作用强度与土壤中的NO含量有关,与反硝化菌数量呈正相关;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N2O的含量对大气造成污染也可能危害作物。
1996, 16(3):251-257.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严格的实验设计,研究了荒地,人工马尾松林,樟树林,公园耕作土等4种土壤的自然土柱在受到完全根据天然降水而配制成的不同酸度的人工模拟酸雨在严格的人工控制下的淋洗后,淋洗液的pH值变化和各种物质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表明了重庆南山的几种主要土壤都存在一定的抗酸化能力,在这个临界值范围内,土壤溶液的pH值及其中物质的元素浓度都相对稳定;而在此范围以外,土壤溶液pH值急剧下降。Al3+、Ca2+、Mg2+离子浓度爆发式地增加,而其他元素则相对稳定,这就证明了酸雨通过土壤危害植物的一种方式,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几种土壤类型的抗酸雨能力的相对强弱以及它们的Ca/Al摩尔浓度比。
1996, 16(3):258-264.
摘要: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70%范围内,水分亏缺严重,根水势和蒸腾蒸发量显著降低,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根长变短,根干重降低;随着土壤水分趋于良好,根水势和蒸腾蒸发量明显增加;根干重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62%之间时最大,而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5%上下时根长达最长;土壤水分趋于轻度干旱有利根系下扎,土壤水分趋于良好有利于根量增长。氮磷营养对小麦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磷营养可显著提高根水势、根长度、根干重、蒸腾蒸发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严重干旱条件下磷对根水势、根长、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效果更好。氮素营养对小麦根系生长的调节效果与磷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土壤严重干旱,氮营养引起根水势和蒸腾蒸发量的明显下降,为负效应;轻度干旱氮对根水势和蒸腾蒸发量无明显作用;在土壤水分良好条件下,氮对根水势和蒸腾蒸发量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果。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提高,增施氮磷肥可引起根干重的显著增加。小麦根长对氮的反应不敏感。在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磷营养对小麦根系生长的调节,主要是改变了根系的水分状况,提高了根水势,增加了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及蒸腾蒸发量,进而促进地上地下部生长,提高小麦的抗旱性。
1996, 16(3):265-268.
摘要:在植物区系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于1988~1993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进一步研究了赛加羚羊引种区的植物群落特征,观察了30种植物的物候期,用常规方法化验了72种植物的营养成分,从植被特征出发,综合评价其对赛加羚羊的适宜性。
马建章 , 陈化鹏 , 孙中武 , 李枫 , 王槐 , 李飞 , 杜永欣 , 李杰
1996, 16(3):269-275.
摘要:本项研究测定了14种木本植物的枝和叶以及苔草、非禾本和莎草科草、蕨、榆树皮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钠(Na)、钾(K)等营养成分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DM)。结果表明,各类饲料植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木本植物叶中CP的含量在全年呈最高趋势,枝条中CP含量为最低;木本植物枝条中NDF和ADF的四季含量最高,非禾本和莎草科草中的NDF和ADF的含量最低。Ca在木本植物的枝条和非禾本及莎草科草中的四季含量最高,在苦草中的含量最低;K在非禾本和莎草科草以及蕨类中的四季含量最高,在木本植物枝条中的含量最低;P和Na在各类饲料植物中的四季含量变化很大。木本植物枝条中CP含量的季变化很小,木本植物的叶、苔草、非禾本和莎草科草及蕨中CP的含量从春到秋逐渐减少。各类饲料植物中NDF和ADF在春季的含量明显地低于其它季节。K在各类饲料植物中的含量由春季到冬季呈下降趋势,而Ca、P、Na在不同饲料植物中的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马鹿和狍对饲料植物干物质的体外消化率与饲料植物中CP的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ADF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1996, 16(3):276-282.
摘要: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1年繁殖1次,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4月初出蛰时雄性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重量和体积最大,6月变小,进入精子发生的晚期,7月降到最小,8月开始回升,10月中旬入蛰时已接近春季出蛰时水平。1年内仅7月精巢中无精子。雌性出蛰后卵细胞开始发育,4月下旬进入成熟期,6月达高峰,7月下降,8月进入休止期。每雌年产卵1~3枚或1~4枚,平均1.83(n=48,1987)和2.17(n=48,1993)。特定体长组的生殖率是影响种群年平均生殖率的主要因素。生殖周期与光周期相符,光周期是影响荒漠沙蜥生殖周期的主要气候因子。
1996, 16(3):283-288.
摘要:本文自1991年4月至1993年1月对深圳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的空间分带及灌污的可能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红树林湿地中主要出现的底栖动物为拟沼螺科,黑螺科,汇螺科,沙蟹科,方蟹科和弹涂鱼科种类。红树区内底栖动物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可分为3个群落分布带:亮泽拟沼螺带;拟黑螺-褶痕相手蟹带;弧边招潮-印尼拟蟹守螺-刻纹拟沼螺带。群落的分带可能主要由潮位线,食物适应性及底质结构因素决定。林前泥滩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最大,生物量最高。林内动物群落则表现出低种类多样性,高种群个体数的特点。群落总栖息密度的变化基本上由软体动物所主导。生活污水排灌对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的影响不明显,仅在排污口端引起少数污水动物种类的出现及群落总生物量轻微的升高。
1996, 16(3):289-294.
摘要:以Logistic模型为代表的种群(x)生长模型,仅依赖于时间(t),X=f(t),它是表达某一环境下生物过程的数学模型,其增长率参数(μ)为常数。本文发展了一种包含生态因子的广义Logistic模型,X=f(P,t),p表示生态因子,认为增长率是与生态因子有关的参数:μ=μ0f(p),该模型可以概括在不同环境下种群增长的重复试验,使用作物分期播种资料,建立了水稻干物质积累过程与生育阶段(时间)、播种期、太阳辐射、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解释干物重变异的96.9%。
1996, 16(3):295-301.
摘要:1987~1990年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西藏盘羊的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在1550km样线上遇见99头盘羊。由此资料,以傅立叶级数表达其探测函数,估计出了盘羊在西藏分布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0820±0.0097头/km2,即每12km2约有1头,而波动在0.0121~0.3671头/km2之间。并依此确定的10.5万km2的栖息面积计算、西藏盘羊的种群数量为8630±1021头。目前,盘羊群平均数下降为5~6头/群,亟待保护。
1996, 16(3):302-308.
摘要:本文调查了北美车前PlantagovirginicaL.分布及危害现状,对其生物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掌握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综合防除该害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北美车前在华东地区已有较广分布;在金华地区,北美车前是一种过渡性的先锋群落性物种;具自花传粉及风媒传粉两种授粉机制,气候条件、种群密度、人为干扰影响着风媒传粉的比例;种群的分布具明显的伴人特征;光合作用特征为光补偿点高、光合速率较低。
1996, 16(3):309-313.
摘要: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探讨其持续发展对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问题,需要运用动态的模拟方法进行。由德国著名生态控制论专家F.Vester和A.V.Hesler教授提出的“灵敏度模型”方法,将系统科学思想、生态控制论方法及城市规划融为一体,解释、模拟、评价和规划城市复杂的系统关系,是模拟城市生态系统很好的方法。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灵敏度模型”为评价城市持续发展能力、探讨其持续发展对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1996, 16(3):314-324.
摘要:本文对美英等西方英语国家的近期生态学研究的研究趋向、流行概念、研究方式、前沿领域及新方法、新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近期,西方英语国家的生态学理论研究中最受重视的问题是:在一定时空尺度上生物物种组成和各物种种群丰盛度的动态规律和特征,以及决定这种规律和特征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个体发育、生理、行为和遗传过程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反应及这些过程对自身所在的种群、群落和栖息地的影响;种内种间相似或相异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些关系对个体存活、繁殖、生长、迁移的影响;种群、群落的遗传构成和形态、生理、行为类型的组合和空间结构;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物质能量流通渠道及其动态;群落中各个组分在能量和养分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群落营养结构对各组分的制约作用;环境因子的胁迫和扰动的影响;以及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等等。在应用生态学研究中,近来越发得到重视的问题是:生物生态过程带来的大气、土壤、水体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特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土地和水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后果,污染和其他环境胁迫的指示特征,生物资源数据库,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人口增长的生态后果,疾病传播的生态过程,外来物种的引进和入侵,干扰破坏后的恢复,人类经济和社会过程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于相应的管理策略以及应用生态学本身的理论体系的建设。
1996, 16(3):325-327.
摘要:青冈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之一,关于青冈的群落类型在植被分类中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青冈林生物量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对青冈种群的了解尚不多。草本植物的无性系生长早已引起了人们广泛注意,对其年龄结构及格局进行了不少研究[1],但对萌生力很强的乔木的有关工作开展较少。本文以青冈为材料,研究萌生能力强的优势种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以探讨其适应对策。
1996, 16(3):328-332.
摘要: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世纪以来,大气中CO2浓度迅速增长,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将比工业革命前增长1倍,到下世纪末达到目前的2倍[1]。有关实验表明,高浓度CO2的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提高[2-4]。本文通过CO2浓度控制实验,测定了小麦各种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华北地区CO2浓度增加对小麦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6, 16(3):333-336.
摘要: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是一类中小型鸮类,主要取食啮齿类和有害昆虫,因而对农业生产十分有益。对其不同亚种的地理分布及普通亚种(A.n.plumipes)的繁殖生态国内已有记载[1,2],但对它的种群密度及生态分布特征至今尚无报道。作者于1992~1993年主要在陕西省岐山县京当地区(34.4°N,107.6°E)观察其繁殖行为的同时,并对其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野外考察,现将结果整理并报道如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