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6, 16(1):1-10.
摘要:本文报道根际区他感化学物质对小麦、玉米等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结果。土壤及土壤溶液样品提取物,用GC及GC-MS鉴定出各类化合物50多种。重点研究有代表性的3种化合物:十四烯-1、苯甲醛以及未见报道的,由作者鉴定出的他感化合物:对-叔丁基苯甲酸。结果表明,十四烯-1在浓度达2000mg/l时,对玉米、小麦、田菁、稗子的种子萌发,幼根及幼芽生长均无明显影响;苯甲醛浓度在200mg/l以上时表现出对试验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对-叔丁基苯申酸在100mg/l时就对试验种子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随浓度增加抑制效果越强烈,在500mg/l时,小麦,玉米的萌发率,分别为对照的41%及7%,根生长分别为对照的5.6%及3.5%。并且,它严重抑制了幼苗生长。对-叔丁基苯甲酸和苯甲醛对试验作物种子用t0.01检验,表明当浓度大于100mg/l时与对照比,差异很显著。此外,他感化合物在小于50mg/l低浓度时,对作物种子有一定刺激作用。
1996, 16(1):11-19.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蔓延的菊科杂草──豚草(Ambrosiaartemissifolia)对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的化感作用。实验针对豚草的挥发物、茎叶和根的淋溶物、根区土壤水浸液等的化感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豚草的挥发物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根区土壤对农作物无明显的作用;茎叶部分的水浸液对几种农作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幼根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使根系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根系的水浸液对作物的幼芽伸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对不同的活性组分进行GC、GC/MS分析,结果表明化感活性明显的茎叶水浸液的有机物明显多于植株其它几个部分.主要成分为:α-菠烯、β-蒎烯、樟脑、桉树脑、2-冰片烯、莰烯、冰片、勺叶桉醇、法尼烯、尼丁子香酚、里那醇、3-已烯1-醇、橙花叔醇、2-甲基苄氰和环戊烷十一酸、壬二酸、3-羟基癸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一系列有机物。由此可以发现豚草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并主要通过挥发、雨水淋溶、根系分泌等方式向周围环境释放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使自身蔓延生长。
1996, 16(1):20-27.
摘要:蟛蜞菊(Wedelliachinensis(Osb.)Merr.)是华南常见的园林绿化草本植物。植被调查表明其群落中杂草很少,形成蟛蜞菊纯群落。用琼脂培养基培养蟛蜞菊发现其分泌物对萝卜和黄瓜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生化他感作用。蟛蜞菊的组织抽提物对萝卜、稗草、马唐、莴苣和苜蓿5种植物幼苗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用蟛蜞菊作覆盖物对马唐、大画眉草和空心莲子草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用真空液相色谱、快速柱色谱等方法从蟛蜞菊地上部分离出2个纯化合物和1个较纯组分。纯化合物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为2个倍半萜内酯;Oxidoisotrilobolide-6-0-isnbutyrate和Trlobolide-6-0-isobutyrate,生物测定表明此2个化合物有很强的生化他感作用。较纯组分经GC/MS测定和联机检索确定为5,22-二烯-3-豆甾醇乙酸脂、十六烯酸甲酯和十八烯酸甲酯3个化合物的混合物,它的生化他感作用较弱。
周光益 , 陈步峰 , 曾庆波 , 吴仲民 , 黄全 , 李意德
1996, 16(1):28-32.
摘要:本文采用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利用1989年5月至1993年4月4a的观测资料,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的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2911.0mm,其中7.06%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林内穿透雨占78.88%,另外14.06%被林冠截留损失;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水量为15140.6mm,占年降雨量的52.92%,其中快速径流和基流分别占总径流的22.14%和77.86%;系统另一输出项为蒸散,计算为1370.6mm,为年降雨量的47.08%。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N、P、K、Ca、Mg、Si、Al、Mn等养分随降雨输入的量分别为14.43、0.56、4.19、53.03、7.41、5.21、0.82和0.056kg/hm2·a,通过冠层后的淋溶量(含树干淋洗)分别为3.67、0.50、50.18、-9,14、8.61、14.26、1.05和1.334kg/hm2·a,这些养分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量分别为8..35、0.38、33.61、40.26、6.17、133.08、1.69和0.075kg/hm2·a。
1996, 16(1):33-39.
摘要:本文从土壤水分平衡出发,用动态仿真模型方法研究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地草地土壤水分平衡与立地条件,如坡度、坡向、土壤物理性状及植被覆盖率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初步结论和论点产生:(1)地表因植被的存在而形成的结皮对降水入渗到土壤中的阻滞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只有在坡度很大,瞬间降水强度很大时,结皮表面才可形成较大的迳流;(2)土壤水分的平衡随植被的覆盖率变化的情况(上升或下降)取决于立地条件的差异,笼统地讲“植被覆盖率越高越好”、或“植被覆盖率一概不宜太高”未免失之偏颇。
1996, 16(1):40-49.
摘要:本文研究了假苇子拂子茅群落的生物量,测定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其季节和空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假苇拂子茅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较为明显,9月中旬地上生物量达峰值(142.54g/m2);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cm,季节变化亦很明显,5月最低(170.32g/m2),9月达峰值(410.26g/m2),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都与春季营养体萌发有关。假苇拂子茅群落F/C值偏低,峰值期仅为0.388。
1996, 16(1):50-57.
摘要:本文应用人类生态学原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选择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域──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对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内涵作了生态学分析。借助生态控制论原理和灵敏度模型方法,以天津城乡交错带为实例,探讨了一个具有典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边缘效应特征的人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控制论行为与机制。
1996, 16(1):58-64.
摘要:本文对九华山4种生境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获标本5805个,分隶4亚目。其中甲螨亚目占个体总数的65%,属42科62属63种,新种1种。平均密度3665个/m2。土层(0—20cm)中甲螨优势种是Xylobatestenuis、Scheloribateslatipes;枯枝落叶层(A00)以Galunmasp.最多。土层中有些常见种在A00层并未出现。4种生境甲螨组成分化较大,仅见于一种生境的有28种(属)。种、数丰富性,除马尾松林因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而减少外,一般规律是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组成成分以两种松林相似性最大,马尾松林与草甸最小。S、N、D、H、E等重要指标季节变化明显,一般规律是12月>10月>4月>8月,与温带森林甲螨群落相反。甲螨栖息层次表聚性很强,冬季也不减弱。
1996, 16(1):65-70.
摘要:通过对甘肃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所在地──武威东沙窝及其周围地区植物区系调查,共获22科、84属、116种植物,以菊科、禾本科、藜科和豆科为主,占68.97%。以草本、、强旱生、中温、阳性、沙生等为主要生态型。以亚洲中部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为主要地理成分。植物类群接近赛加羚羊现代分布区植物类群,而且多数类群可被羚羊采食。
1996, 16(1):71-76.
摘要:本文根据布氏四鼠、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黄鼠和草兔在自由生活下的食物组成,分别计算了它们之间的实际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及生态位宽度。还计算了布氏田鼠、达乌尔鼠兔和达乌尔黄鼠间的原始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及宽度。由于栖息地资源可利用性的限制,这3种小哺乳动物的实际营养生态位较原始营养生态位窄。分布空间的重叠可导致布氏田鼠与达乌尔鼠兔间实际营养生态位的较高程度重叠。此结果支持了MacArthur和Wilson(1967)的生态位压缩假说。
1996, 16(1):77-82.
摘要:本文探讨了深圳湾大弹涂鱼种群结构和生殖特征。结果表明:该种群以1、2龄鱼组成为主,3龄鱼极少,表明种群结构简单,体长与体重的相关曲线方程为W=4.1618×10-5L2.7451(r=0.9576)。雌雄性比为3:2。一龄鱼开始性成熟。雌鱼性成熟最小生物学体长为62mm,雄鱼为59mm。个体绝对生殖力波动于1956—14053粒,平均7293粒;个体相对生殖力F/L:29.5—100.5粒/mm,平均79粒/mm;F/W:511.0—804.9粒/g,平均752粒/g。4—6月为繁殖盛期,7—8月为繁殖末期。雌性周年月平均成熟系数(GSI)变动范围为0.27%—4.36%。大弹涂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只能产卵一次,属于一次性排卵类型。
1996, 16(1):83-89.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度时则停止增加,盐度在8—55g·L-1时,虫体可繁殖生长,35g·L-1时,rm最大;温度在4—32℃范围内可生长繁殖,25℃时rm最大;pH为5—9时,虫体可生长繁殖,pH为7时,rm最大。综合因子作用分析表明:温度与盐度对rm的影响显著,pH值在实验范围(5—9)无显著影响。当pH=5—9、温度22.1℃、盐度22.4g·L-1时,旋毛蟹栖拟阿脑虫的rm最大,而盐度和温度间具明显的交互作用。
1996, 16(1):90-99.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若干年代以来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加。在森林地区,大气氮沉降的空间变异性由林分的位置、结构和组成树种所决定。除降雨之外,于沉降和隐藏降水(Occultprecipitation)也是大气氮沉降的重要形式。某些森林冠层对大气沉降的氮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穿透水中的氮通量随着降雨氮输入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大多数森林冠层在氮沉降大于15kgN/hm2·a时,不仅不吸收雨水中的氮,反而大量的氮被雨水溶脱。从长期来说,森林植被的氮增长率与大气氮输入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不论是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还是针叶林,大气氮输入的增加都可能导致硝化作用的发生。当大气氮沉降较高时,土壤中氮的淋溶损失随着大气氮沉降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从总体上来说,森林生态系统净氮积累率与大气氮沉降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这与植被氮增长率同大气氮沉降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论在逻辑上相吻合。
1996, 16(1):100-106.
摘要:中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它以提倡“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为指导,以精耕细作为特征,以“地力常新壮”为理论,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对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范例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当代农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1996, 16(1):107-110.
摘要:喀斯特(Karst)地貌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分布面积占全国幅员面积的1/7左右.其植被大多为次生,次生植被的生态学规律研究,对实践更具指导意义.到目前,国内对于石灰岩植被已有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大部分为描述性工作.现代生态学数量工具的快速发展,如无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1],非度量多维调节(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MDS)[2],无趋势主分量分析(detrended principle analysis, DPC)[3]等,为生态学植被数据结构的描述和解释提供了较为满意的工具,然而这些新方法还未在各种类型的野外数据上测试,所以它们的应用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4]。
1996, 16(1):111-112.
摘要:本文依据在广东鼎湖山[1]和黑石顶[2]自然保护区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永久样地中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反映种群在群落中功能地位的指标,并进一步提出了反映种群在群落中的结构与功能综合指标。以期更好地测度常绿阔叶林中种群在群落里的作用与地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