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1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景观多样性分析及其制图研究

      1995, 15(4):345-350.

      摘要 (4253) HTML (0) PDF 172.13 K (3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讨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测度和空间制图。提出了景观多样性包括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可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相对丰富度、修改的分维数等指数来测定。一个多样性指数D_i=(i-1)/(m-1)×100%被给出用于景观多样性制图,黄土高原泉家沟流域被选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时栅格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分析操作产生出了研究区域的景观多样性图。对景观多样性进行空间制图有助于分析景观生态过程,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景观和土地利用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立地分析。

    • 新疆呼图壁绿洲外缘的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及其群落的生物生态学特征

      1995, 15(4):351-358.

      摘要 (2076) HTML (0) PDF 240.14 K (2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节木株丛矮小,高约20-40cm;5月底至8月底净生长高度约3cm。侧根发达,主要分布在土壤由表层往下水分含量急增、多数情况下盐分逐步降低的20-40cm的土层内,几乎与地表平行伸展,有的长达3m以上。盐节木群落为多汁盐柴类半灌木荒漠中的一个群系。本区记载有8个群丛,分布在地下水位1.0-1.7m、表土层含盐量为4%-8%的盐土上。种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总覆盖度30%-50%,生物量1000-2000kg/hm ̄2。群落中盐节木、有叶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具有很高的Na、S含量,分别在50000mg/kg、10000mg/kg以上;Na/K、Na/Ca、S/P比值为8.5-26.0,其它植物为1左右;植物中的Ca/Mg比值为1.0-1.6。盐节木6种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Na呈增高趋势;其变化曲线与Ca、Mg相反;Na、S曲线相似。盐节木水提取液中具有高的Cl ̄-、含量,pH为6.66-6.84。盐节木群落广泛分布在绿洲外缘的盐碱地上。在盐碱地改良、防止风沙、保护绿洲、牲畜冬春放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

    • 羊草草原分解者亚系统的特性及作用

      1995, 15(4):359-364.

      摘要 (1965) HTML (0) PDF 189.01 K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内蒙古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对其分解者亚系统的特性及作用开展研究,采用网袋法对不同物候期羊草植株和凋落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植株分解的最初2-3a中,其残体表面的微生物生物量及转化酶、蛋白酶的活性均呈现返青期植株>结实期植株>果后营养期植株>凋落物。植株分解的速度亦为上述规律。2.羊草植株被分解后,可提高临近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各植株分解均引起土壤的C/N值下降,老熟植株分解使土壤的HA/FA值升高。3.幼嫩植株分解时,其体内营养元素会较快释放;凋落物分解则导致氮和磷元素的积累,但钾不会。4.通过指数衰减模型估算,羊草凋落物的分解常数为0.153g/g·a,95%被分解掉约需19a时间。5.羊草草原凋落物的最大积累量为年输入量的6.54倍,即1175.6g/m ̄2。6.分用凋落物的微生物其生物量平均为4.4×10 ̄(-3)g/g·DW,微生物所含能量仅占凋落物贮存能量的0.5%左右。

    • 苯并[a]芘在土壤-水-水稻系统中传输动力学研究

      1995, 15(4):365-372.

      摘要 (1628) HTML (0) PDF 206.74 K (2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BaP在土壤水稻系统中传输模型,并对其在系统各组分中的含量变化做了定量分析。实验求得了BaP在系统各相间传输速度常数和分配系数。揭示了水中BaP向水稻体传输路径和它们的速度大小。水稻从水中吸收BaP的速度比其从土壤中吸收的速度高4倍,水中BaP向土壤沉积速度比水稻从水中吸收BaP的速度高7倍。水中BaP在迁移到达水稻体之前,绝大部分被土壤牢牢吸附而很难被水稻吸收。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次生演替中昆虫群落的动态研究

      1995, 15(4):373-377.

      摘要 (2044) HTML (0) PDF 151.88 K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砍伐后4块处于次生性演替恢复阶段,不同年代林中,所设固定样地中昆虫群落的定时、定点和定量采集观测,对群落中昆虫的数量、种类、群落的多样性、优势度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从年度变化看:昆虫个体数和植食性昆虫数在雨季是最大的。优势度在演替阶段后期是雨季大于旱季,而在前期则是旱季大于雨季。多样性和均匀性在演替后期是旱季大于雨季,而演替前期则是雨季大于旱季。从演替年代变化看:随着演替年代的递增,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稳定性有增加的趋势,而昆虫数量和植食性昆虫数量减少的趋势。对昆虫群落稳定性的讨论,试引入“变异系数”进行讨论。

    • 温度对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越冬亲虾性腺发育与存活率的影响

      1995, 15(4):378-384.

      摘要 (2228) HTML (0) PDF 201.92 K (2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11a来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生产性培育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亲虾性腺发育的起点温度为7.9±0.3℃,性腺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为250.4±33.6日度,预测性腺发育成熟所需日期公式为。升高或降低越冬期间的基础水温可控制亲虾产卵时间迟早。产卵期间间歇升降温或连续升温,可控制亲虾集中产卵的次数和亲虾产卵持续时间。亲虾越冬期间,有利于提高亲虾存活率的水温,宜控制在8.0-13.0℃,不宜超过13.5℃,升降温幅度不宜超过1.5℃,以1.0℃左右为好。亲虾产卵期间,有利于亲虾存活率、产后卵子孵化率和亲虾再次产卵率的适宜水温为12.0-15.0℃,不宜超过16.0℃,升降温幅度不宜超过1.0℃,以1.0℃以下为好。

    • 沙漠结皮中藻类生态的研究

      1995, 15(4):385-391.

      摘要 (2051) HTML (0) PDF 219.71 K (2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对宁夏中卫沙坡头干旱区沙漠表面结皮中藻类进行了为时10个月(1991年5月-1992年2月)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共出现13个属的藻类,其中蓝藻5属,绿藻6属(包括1个未鉴定出的属),硅藻2属。运用稀释平板法得到藻类生物量平均为8.117×10 ̄4cells/g D.S.根据结皮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pH、含水量、电导率、水溶性K ̄+、Na ̄+、Ca ̄(2+)和Mg ̄(2+)的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全磷量、有机质和凯氏氮)及气候条件(气温、降雨量和土壤温度)分别与藻类生物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可知影响生物量比较显著的因子有交换性盐基总量(r=0.683)、降雨量(r=0.712)、有机质含量(r=0.584)和水溶性Na ̄+(r=0.586)。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影响藻类生物量最显著的相关因子是水溶性Mg ̄(2+)和降雨量(R ̄2=78.74%)。

    • 洪湖生态环境的化学结构

      1995, 15(4):392-398.

      摘要 (1576) HTML (0) PDF 183.71 K (1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探讨了化学元素在洪湖水、植物、沉积物中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植物对元素的吸收特征及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贮存和迁移规律。指出湖水中Ca ̄(2+)和是主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湖水酸容纳能力在1.2×10 ̄(-3)-2.0×10 ̄(-3)mol/lH ̄+之间,水化学的稳定性受到碳酸盐地球化学平衡过程的控制;湖中水生植物具有富集C、N、K、Ca和Cd的性质,并导致这些元素在沉积物表层集累;系统中C多存在于植物体中,N、P、K、Ca和Mg多存在于沉积物中,沉积物分室是营养元素主要的贮存库。

    • 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中棉蚜种群能量动态及其生态学效率分析

      1995, 15(4):399-406.

      摘要 (1682) HTML (0) PDF 226.53 K (2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能量为统一单位,以生理学时间为尺度,建立了计算世代重叠的棉蚜种群能流参数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播种时间、间套作、免耕和化学防治处理的棉田生态系统中棉蚜种群的生产力、摄入量及生态学效率。结果表明:(1)棉蚜种群能量生产的98%来自于伏蚜时期,而苗蚜与秋蚜不足2%;(2)播种期推后,苗蚜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减少,而伏蚜、秋蚜的生产力、摄入量增加;套间作,使苗蚜、秋蚜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减少,伏蚜种群的生产力、摄入量增加;(3)化学防治对棉蚜种群生产力、摄入量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强度依农药品种及施药次数而异;(4)各类型棉田棉蚜种群的同化效率与净生态学效率变化幅度较小,而摄入利用效率变化幅度较大。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棉田棉蚜的管理对策。

    • 承德市油松针叶硫及重金属含量动态及其与大气SO2之间的关系

      1995, 15(4):407-412.

      摘要 (1456) HTML (0) PDF 170.83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承德市油松(PinustabutaeformisCarr.)针叶硫和重金属含量变化及其与大气SO_2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油松针叶对大气SO_2的生物监测作用,结果认为:植物S含量生长末期>休眠期>生长初期>生长旺盛期(p<0.001);重金属中Pb表现为类似的规律,S和Pb含量分别从0.75mg·g ̄(-1)和0.7μg·g ̄(-1)上升到1.58mg·g ̄(-1)和2.0μg·g ̄(-1)。Ni变化不明显;Zn、Cu和Fe呈下降趋势,但Zn在休眠期略有回升。Mn在休眠期最高,但生长期也很高,其余季节相对较低。这种变化特点与大气中SO_2和总悬浮颗植物(TSP)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油松针叶S含量与大气SO_2浓度之间具有很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火车站监测点生长季节相关公式Y=-0.0263+0.0965X(r=0.8911,p<0.001);城区Y=0.0126+0.0618X(r=0.7841,p<0.01)。利用后者可对整个承德市区的大气SO_2污染状况进行生物监测。

    • 南方东部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1995, 15(4):413-419.

      摘要 (2184) HTML (0) PDF 212.11 K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着重从气候和土壤两方面探讨红壤丘陵区土壤季节性干旱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红壤特殊的水分物理性质和该区特定的大气-土壤-植物系统水分运动模式的综合作用是红壤季节性干旱的主要成因。认为丘陵红壤的土壤水分管理应从土壤结构改良和协调气候-土壤关系两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耕作技术和建立合理的利用方式体系,改良土壤结构,利用深层土壤水分,从而达到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和抗旱、避旱的目的。复合农林业和免耕覆盖技术对红壤水分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 陇东黄土旱塬作物组合系统农田耗水规律研究

      1995, 15(4):420-426.

      摘要 (1616) HTML (0) PDF 186.68 K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1988-1991年陇东黄土旱塬作物组合模式(即作物轮作与复种模式)田间试验土壤水分测定资料,对作物组合系统中主要组分作物田间耗水量及其构成特征、变异规律及农田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作物组合系统的田间耗水量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组合系统的田间耗水量及其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物田间耗水量是一个动态变量,因作物种类、降水年型等不同而异,并与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来自播前土壤有效储水的土壤供水量对秋播作物冬小麦和冬油菜生育期水分不足有重要补偿作用,是维持其较高的生产稳定性的关键原因;无论丰水年还是欠水年,冬小麦、玉米、谷子和马铃薯4种主要作物在农田水分利用程度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 海河流域作物-土壤系统中作物氮的输出

      1995, 15(4):427-432.

      摘要 (1530) HTML (0) PDF 172.56 K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海河流域地区作物-土壤系统中作物氮素的输出归还量及土壤库存量。结果指出:不同作物氮的输出量和归还量差异很大,15种作物中以谷子的输出量最大,每年达1151kg/hm ̄2,水稻和莜麦最低,每年输出约31和6.2kg/hm ̄2。氮的归还量也以谷子最高,达68.73kg/hm ̄2·a,向日葵最低,只2.74kg/hm ̄2·a。大部分作物都是输出量高于归还量。两者的比值不同作物有显著差异,大豆、棉花、谷子氮的输出量分别为归还量的21、20、17倍,其余作物输出量一般为归还量的2-6倍,说明本区作物-土壤系统输出的氮素较多,归还的氮素较少。本区耕作土氮的平均库存量为1749.43kg/hm ̄2·a,以种植马铃薯、白菜、高粱的土壤的氮库存量较高,分别为3037.5、2027.0、2317.5kg/hm ̄2·a;小麦土、芝麻土氮的库存量较低,只1192.5kg/hm ̄2·a。不同作物土壤氮的库存量都高于作物的输出量,土壤氮的库存量为作物输出量的8倍。但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有效氮是有限的,必需通过施肥补充土壤因作物带走、氮挥发、淋失等被损失的氮。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维持本区作物-土壤系统氮素的平衡的意见,为本区合理利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作物产量提供依据。

    • 4种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基本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

      1995, 15(4):433-439.

      摘要 (1612) HTML (0) PDF 259.04 K (2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在浙江富阳、河南郑州、江苏句容和湖南长沙的连续田间调查,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依生态学上的营养关系分为植食类(害虫)、捕食类和寄生类(天敌)、以及腐生类和水生类(与水稻关系不甚密切,但可作为天敌的猎物)等。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稻区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种-丰盛度关系适于用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distribution)模型描述,单一作物生长季节中取样总计少于10个个体的物种所占比例为43.76%-71.91%。不同类群的相对丰盛度因地而异,且可是水生类的摇蚊(富阳早稻田)、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富阳晚稻、句容、长沙)、黑尾叶蝉(郑州)或腐生类的弹尾虫(句容)。多样性(以N_1表示)的高低顺序为郑州(28.56)>富阳晚稻(22.43)>句容91(11.08)>富阳早稻(6.43),句容92(6.80),和长沙(6.72)。极丰盛种所包括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量的比例在69%-80%之间,具有普遍性的丰盛种有猎物类的褐飞虱、白背飞虱、蚊类、弹尾虫以及捕食类的狼蛛、黑肩绿盲蝽和尖钩宽蝽等,构成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功能作用的主体。

    • 江滩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评价

      1995, 15(4):440-449.

      摘要 (1828) HTML (0) PDF 217.21 K (2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以芦苇和草滩作对照对江滩几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有:1.“兴林灭螺”类型中,无论是一年生人工林(指杨树、池杨、柳树等人工林),还是多年生人工林,无论间作与否,比芦苇、草滩都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2.农林间作是提高滩地人工林综合效益的关键措施,有效间作的次数越多,其综合效益越好。3.随着林龄的增大,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宽行窄株稀植造林、适时疏伐以延长间作年限是提高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4.江滩林木覆盖度与活螺框出现率呈正相关,仅靠自然生长的人工林,而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间作或其他综合治理措施,不能完全解决灭螺的问题。

    • >研究简报
    • 有报酬的Markov模型在尧勒甸子村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995, 15(4):450-452.

      摘要 (2071) HTML (0) PDF 73.59 K (2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Markov模型已被成功地用于植被演替过程[1-3]和土地结构变化过程的研究[4,5]。但是,在研究土地结构变化的同时,也要考虑这种变化引起的价值变化,才能给决策带来正确的信息。为此有必要对一般Markov模型拓展,这就是有报酬的Markov模型[6]。所谓有报酬的Markov模型,是指系统从一个状态转移到下一个状态时获得rij的价值。Rij称为系统从一个状态转移到下一个状态的报酬。

    • 苏北麦田恶性杂草麦家公的生态习性研究

      1995, 15(4):453-456.

      摘要 (1774) HTML (0) PDF 97.21 K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麦家公(Litho spermum arvense L.)俗称紫草,是苏北麦田的一种主要恶性杂草,该种杂草草株高15-60cm,单株叶片4-14张,分枝5-98个,结果实150个,结籽118-605粒、千粒重3.87-7.53g,繁殖系数是小麦的6-30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