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1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1995, 15(2):113-120.

      摘要 (8028) HTML (0) PDF 221.84 K (5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维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相对丰富度、破碎度等指标,研究了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农业景观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乔木林地、坡耕地、果园、草地和梯田农地的分维数较低,坝地、水库、灌溉农田、居住用地和灌木林地的分维数较高,斑块形状较为复杂。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农地(包括坝地、灌溉农田、梯田农地和坡耕地)的分维数呈波浪式微弱增加.草地的分维数呈波浪式摆动,林地(乔木林和灌木林)的分维数呈上升趋势。通过对沟间地和沟谷地样地景观空间格局的比较研究,得出沟间地景观多样性、相对丰富度、破碎度低,优势度高,沟谷地多样性、相对丰富度、破碎度高,优势度低。建议在沟间地生态敏感的地形转换带种植灌木林,建立生态廊道,提高多样住,控制水土流失,增强景观连接性。

    • 半干旱生态条件下春小麦群体生态场的空间分布

      1995, 15(2):121-127.

      摘要 (1632) HTML (0) PDF 183.00 K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冠幅半径只有株距一半的三叶期,群体生态场呈以每株立地点为峰顶的相对独立的小凸起。随着个体生长,拔节期群体的生态场成为一个稍见起伏的大凸峰。将行距加倍后,场强在行间出现明显的低谷;株距也加倍后,在株间出现同样的低谷。群体的相对密度对其场强分布趋势起重要作用。由于边行效应使群体在发育后期边行的场强增高从而使群体场强分布呈近似平顶凸起状。

    • 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及其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研究Ⅲ──微气候生态位

      1995, 15(2):128-133.

      摘要 (1821) HTML (0) PDF 154.90 K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种叶螨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微气候生态位维的组成由苹果树冠内20个位点的气温、照度和叶片含水一构成。研究表明:(1)温度、照度和叶片含水三者综合作用效应高于各单因子独立效应;三因子中温度与叶片含水量的联合作用效应高于其它因子间两两组合的效应。(2)两种叶螨及其天敌的生态位从6月到8月急剧缩小。叶螨间的生态位在6、7月趋于分离,而在8月份有较多的重叠。山楂叶螨的生态位与各天敌的重叠值较小或分离;苹果全爪螨的生态位在6月与小花蝽的重叠值较高,而在7月与草蛉及捕食螨的重叠值较高。小花蝽的生态位与草蛉、捕食螨的趋于分离;草蛉与捕食螨之间的生态位在7月份有较多的重叠,而在6月是分离的。(3)温度与叶片含水量组合是促成各种群微气候生态位转移的主因.

    • 亚洲飞蝗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生与防治

      1995, 15(2):134-141.

      摘要 (1991) HTML (0) PDF 255.04 K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亚洲飞蝗在新疆发生基地的生境特点、形成和消退过程,分析亚洲飞蝗灾害发生消退的原因。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们经济活动常改变亚洲飞蝗发生基地的生态条件及环境,并诱发或抑制飞蝗灾害的发生。文章指出根治亚洲飞蝗灾害的有效途径是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加强蝗情监测;适时防治以及通过水利建设和农田开垦,改变飞蝗发生基地的生态条件等。

    •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对浮游细菌的牧食力研究

      1995, 15(2):142-147.

      摘要 (1950) HTML (0) PDF 179.63 K (2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35μm、64μm、90μm和360μm等不同大小孔径的筛绢网过滤湖水进行了浮游动物对浮游细菌牧食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湖浮游动物对浮游细菌总滤过率为180.19mll ̄(-1)h ̄(-1).摄食率为0.40μgCl ̄(-1)h ̄(-1)。90μm以下的个体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它们组成了群落总生物量的75%,其对细菌的牧食力占总牧食力的44.8%,大于360μm的浮游动物(主要是甲壳动物)的牧食力占总牧食力的35.1%。大于90到小于360μm的浮游动物其牧食力最小,只占总牧食力的20%。文中分别用滤过率、摄食率和特定摄食率对各浮游动物组分进行了比较,甲壳动物的特定摄食率比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特定摄食率之和大。文中并讨论了可能影响浮游动物对浮游细菌牧食力的有关因素。

    • 模拟大气中CO_2浓度对大豆影响的试验

      1995, 15(2):148-154.

      摘要 (1726) HTML (0) PDF 168.49 K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时大豆进行了长时期不同CO_2浓度处理的接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CO_2浓度处理对大豆生长发育、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叶片光合作用率等影响显著,且均为正效应。

    • 桂东北栲树林营养元素的空间格局

      1995, 15(2):155-162.

      摘要 (1510) HTML (0) PDF 216.81 K (2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具有顶极群落稳定性的亚热带天然栲树林群落内不同层次、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该群落在养分利用上的多样性。通过分析主要建群的种的养分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在群落中不同层次和树种中的积累和分配规律,揭示出群落稳定性的养分机制。栲树群落的5种营养元素累积总量为1716.5kg/hm ̄2,其中,各元素的累积量为:N596.7.P41.9.K391.4,Ca538.1kg/hm ̄2.Mg148.4。5种元素在群落层次中的积累和分配为:乔木层1553.4kglkm ̄2,其中Ⅰ亚层占82.7%.Ⅱ、Ⅲ亚层各占14.1%和3.2%;灌木层44.7kg/hm ̄2.草本层29.1kg/hm ̄2,死地被物层89.3kg/hm ̄2。栲树作为优势建群种,其养分的累积量占乔木层总量的82.3%,其它树种仅占17.7%。

    • 生态网络中物质、能量流动的时间链分析

      1995, 15(2):163-168.

      摘要 (2378) HTML (0) PDF 148.06 K (2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Markov过程理论为基础,利用转移矩阵对生态网络中物质、能量流动和随机行为进行了描述;将输入的物质、能量在生态网络中宏观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定义为物质、能量流动的时间链,并给出了一般生态网络中物质、能量流动时间链的分析方法。两个稳态生态网络中物质、能量流动的时间链分析表明,时间链直观地反映了物质、能量在流动中流失或耗散的宏观行为,由于物质再循环机制的普遍存在,使得物质流动的时间链与能量流动的时间链有着质的差别。

    • 塔里木盆地陆面水文模式研究

      1995, 15(2):169-177.

      摘要 (1841) HTML (0) PDF 207.44 K (2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壤、植被、大气统一体内水分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复杂特性,形成一个能比较反映真实情况,定量模拟这些交换过程模式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早在1969年Philip ̄[1]就强调用这种统一体现观点去研究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生态工作者过去的许多工作 ̄[2,3]都已说明发生在陆气交界面上的水热交换过程同覆盖陆地的植被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不同陆面生物圈结构物理及植杨生理性质将对这种交换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气候与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强调建立一个真实可行的陆地生物圈模型的重要性。Lin发展了包含植被效应的土壤分层陆地水文模式。其中,植被与土壤随空间与时间的分布和表层与深层平均性质差异对这种交换过程的影响,得到了比较真实的反映。本文在前人 ̄[4-6]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区陆气水热交换土壤分层模式,分析了数学模型中温度变化与水分运动分层的物理原因,特别是详细分析了气候状况对地表面能量交换的影响,改进了强迫恢复法,提出了有限差分计算中的具有二阶精度的Euler隐式格式,采用了新的计算净辐射,地表温度,土壤蒸发以及水分变化(文献7中有详细介绍)的计算公式,尽量减少对测量数据的依赖性,使模式更趋于实用。最后利用本模式,对新疆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地区的土壤、植被、大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其它计算方法及实测值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 晋西北黄土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的定量研究

      1995, 15(2):178-184.

      摘要 (2723) HTML (0) PDF 190.20 K (3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1988-1990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对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的河北杨林、刺槐林和柠条灌木林的土壤水分动态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依次就水分分布分层、水分剖面特征、水分季节动态、水分循环模式与水分循环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采用的新的分析途径和方法将有助于时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生态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新农药单甲脒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生态效应(以棉花为例)

      1995, 15(2):185-191.

      摘要 (1516) HTML (0) PDF 207.55 K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文研究了新农药单甲脒对植物-土壤系统的生态影响,结果认为:所设置的6个浓度(对照、25%单甲脒水剂稀释1500倍、1000倍、800倍、500倍、100倍)对棉花虫害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100倍最好,可防治棉花多种虫害。单甲脒对棉花种群的结构与功能无不良影响。高浓度单甲脒从800倍起至500倍可使叶片气孔缩小,减少蒸腾速率,从而降低对水分的消耗,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因而光合速率增长,生物量提高。单甲脒在棉花叶片和根系及土壤都有少量积累,且随浓度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以100倍的叶子积累明显为5.03mg/kg,其余都在0.7mg/kg以下;在土壤仅100倍的表土有少量积累为0.81mg/kg。单甲脒可提高植物N、P含量和土壤N含量,对土壤其他性状指标影响不明显。初步认为:本试验所设置的浓度超过500倍以上的处理不会对植物和土壤造成污染。

    • 单甲脒等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环境的稳态平衡模型构建

      1995, 15(2):192-200.

      摘要 (1577) HTML (0) PDF 201.92 K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单甲脒等20种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物化参数(Kow,蒸汽压,水溶度,Koc和BCF)的估计,针对池塘和农田2个生态系统构建了稳态平衡速度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模型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预测有机污染物在稳态平衡条件下多介质环境中浓度的分布有一定意义。对于大多数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含量大于水中含量,而水中含量又大于空气中的含量。对于亲水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含量水平的大小顺序则是水>土壤或沉积物>空气。上述两类有机染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含量水平都具有如下的顺序:叶>根>茎。所研究的20种有机污染物在鱼体内的含量除了2-氯苯和DEHP外,其它所有化合物都差不多。

    • 落叶松落叶病的生态因子及其生态模型的研究

      1995, 15(2):201-206.

      摘要 (1882) HTML (0) PDF 171.12 K (2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1987-1991年在吉林省磐石等3个县(市)17个林场300余块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人工林标准地调查、定点现实试验和统计分析表明,落叶松落叶病(MycosphaerellaLarici-leptolepis)的林分病情指数与林分密度、林分类型、平均枝下高、土壤种类、林龄和林分地形有密切关系;对1990年103块标准地的数量化理论1分析,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23、0.605、0.627、0.323、0.634、0.426,复相关系数为0.919.标准差为0.94,由此确定落叶松落叶病的生态模型为Y=15-23C_(11)-15C_(12)-C_(13)+21C_(21)+6C_(22)+9C_(23)+19C_(31)+9C_(32)+8C_(41)+3C_(51)+19C_(52)-10C_(61),式中Y为林分病情指数,C_(11)-C_(62)为林分生态因子(水平)。并由此确定了落叶松落叶病林分病情的预测预报技术和营林、造林控制技术。

    • 东北羊草草原综合生态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IRM模型的研究

      1995, 15(2):207-213.

      摘要 (1952) HTML (0) PDF 189.46 K (2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分解者亚系统水平研究了东北羊草草原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的季节变化.多种生态因子的季节变化及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综合作用规律。微生物总数,总生物量和总呼吸强度的季节动态呈单峰上凸式曲线变化,8月份有明显的高峰值出现,它们分别为:2689.0×10 ̄4个/g·干土、25.41×10 ̄(03)g/g·干土、0.8952×10 ̄(-3)gCO_2/g·干土·d。土壤生态因子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微生物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同时利用IRM的模型─—探讨了生态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综合作用规律:生态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综合作用指数r_n在整个生长季节中为0.00318-0.1115,其中7-9月份r_n较大,对出生物生长的限制作用较小,微生物生长较快,5、6和10月份r_n较小,对微生物生长限制作用较大,微生物生长较慢。

    • 温度和盐度对卤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995, 15(2):214-220.

      摘要 (2066) HTML (0) PDF 172.88 K (2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以产自美国旧金山湾,我国山西运城盐湖,河北张北,新疆阿勒泰的两性生殖卤虫,及产于天津塘沽、新疆艾比湖的孤雌生殖卤虫,计3种6个品系卤虫为实验材料,分别测量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化率、生长、发育及生殖的情况,并比较了各品系卤虫对高盐的耐受性。通过体长的测量,得出了各品系卤虫在不同温度及盐度下的生长方程。除了旧金山卤虫为耐低温高盐的种外,张北卤虫也具此特性。在生殖特征方面,我国的5个地理品系卤虫之间更为接近,而与旧金山卤虫有较大的差异。

    • >研究简报
    • 啮齿动物肥满度指标的探讨

      1995, 15(2):221-222.

      摘要 (1977) HTML (0) PDF 57.49 K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描述动物肥满度的指标已有K(K=100W/L3,单位:g/cm3,W、L分别为动物的体重和体长)[1]、KWL(KWL=W/L,单位:g/cm)[2]或B/W(B/W=L/W,单位:cm/g)[4]。通过对不同啮齿动物,尤其是布氏田鼠的K和KWL的研究表明:KWL指标在灵敏度、年龄组分析和生物学意义等方面优于K指标[2],并在布氏田鼠的研究中得到较好的应用[2,3]。

    • 浮游生物生物量指数作为水库营养状态和鱼产力评估指标的作用

      1995, 15(2):223-228.

      摘要 (2718) HTML (0) PDF 168.14 K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浮游生物是鲢鳙鱼的天然饵料,其丰度是衡量水库水质肥瘦的重要标志,因此也被用作评价水库鱼产力的重要指标[1]。但在作为评估水库鱼产力的指标中,更偏向于应用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优势种[1-3]。只用一方面的指标因有片面性而效果不好。主要根据是各水库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比值不同,以及两者的变动节律不同。因此,根据经验和有关研究[4],本文研制了一种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结合一起构成的浮游生物生物量指数指标来评估水库营养状态和鱼类生产力,以期为水库鱼产力和营养状态的评估和生产实践提供一种经济可靠的方法。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