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1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放牧干扰下的蝗虫-植物相互作用关系

      1995, 15(1):1-11.

      摘要 (2452) HTML (0) PDF 307.02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和蝗虫群落在不同放牧强度影响下的多样性、均匀性和丰盛度变化。比较了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在放牧梯度上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放牧干扰活动会明显地影响植物和蝗虫群落结构,但蝗虫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并非与植物完全同步。蝗虫与植物间的联系更多地表现在植物起着蝗虫栖息地条件的作用,而并不完全是食料植物的作用。文中对放牧实践与多样性保护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中国东亚飞蝗新蝗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研究

      1995, 15(1):12-22.

      摘要 (2545) HTML (0) PDF 358.77 K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东亚飞蝗在海南岛近6年来的田间发生动态,参考本岛近500年来该种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本岛飞蝗发生地近百年来的生态地理的演变特征分析,提出了海南东亚飞但蝗区是“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该蝗区系由于本岛多年来不合理的伐林造田,使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干旱,而演变为次生的热带稀树草原生境而成。这与由大沙河三角洲而成的大陆温带蝗区,在形成原因、结构特征与控制对策等方面完全不同,因此是中国东亚飞蝗新蝗区。文中通过数埋统计分析,不仅明确了影响该蝗区的主动因素(即森林破坏面积、干旱指数)与关键因素(即灌溉面积、撩荒地面积)。而且提出了控制该蝗区的生态对策。

    • 小叶章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Ⅳ能量的固定和分配

      1995, 15(1):23-31.

      摘要 (2101) HTML (0) PDF 219.65 K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叶章草地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为30579.17kJ/m ̄2·a,其中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占37.64%,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占62.36%。不同植物器官(组分)的能量现存量差异很大。上部根(0-20cm土层中的根)占植物亚系统总能量现存量的54.87%,穗的能量现存量仅占0.03%,其它器官的能量现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茎>叶>根茎>枯落物>下部根茎>死根。不同植物器官(组分)热值含量水平亦存在较大差异,以主灰分热值比较,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穗>根颈>死根>上部根>叶>枯落物>根茎>茎>下部根。

    • 中华半管藻繁殖生物学研究Ⅰ.细胞分裂与环境因子

      1995, 15(1):32-38.

      摘要 (2118) HTML (0) PDF 200.33 K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半管藻以频繁的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实验结果表明,该藻每天的细胞分裂和叶绿素合成呈现一定的节律性,在光暗各12h条件下,每天光照8h后形成最大的分裂高峰,黑暗后2h出现分裂次高峰。进入光照期,叶绿素合成开始,继之增长率急剧上升,8h后达到最高值,黑暗期细胞增殖率和叶绿素增长率迅速下降,并降至全日最低值。适温范围为8-32℃,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适盐范围为7-50,最适盐度为28左右,最适光照强度为75μEin·m-2·s-1。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中华半管藻种群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多元回归动态模型。

    • 应用草型塘模型生态系统研究化学品的整体生态效应

      1995, 15(1):39-47.

      摘要 (2038) HTML (0) PDF 282.25 K (2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叙述草型塘模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应用于评价化学品引起生态效应的可能性。模型塘由8个3m×1m×1m(V=3m ̄3)的玻璃钢水槽组成。每个槽的底部铺设10cm厚的带有水生生物种子、孢子和卵子的河泥,灌注自来水,添加一定量的KNO_3和NaH_2PO_4.使起始氮、磷含量达到中-富营养水平。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培养,实验历时4个多月。经1个多月的培养,各槽即形成结构复杂的沉水植物群落,除各种常见的沉水植物外,尚有多种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微生物。各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好,藻类、浮游甲壳类及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分别为17.7%、18.0%和36.0%。群落功能稳定,9月中旬各槽群落总产氧量平均为5.75±0.30g/m ̄2·d’P/R比值平均为1.26±0.07,二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2%和5.6%。经单甲脒农药污染影响实验,本模型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及功能产生一系列明显反应。说明草型塘模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比较复杂,稳定,可比性较强,对药物污染反应灵敏,是生态系统水平上生态效应评价的良好工具。

    • 三种荒漠蜥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研究

      1995, 15(1):48-53.

      摘要 (2263) HTML (0) PDF 163.06 K (3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同一荒漠蜥蜴群落中,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和虫纹麻蜥(Eremiasvermiculata),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占不有同的空间生态位,其间几乎不存在竞争。两个近缘种虽然占有相同空间生态位,但个体大的密点麻蜥食物种类特化,个体小的虫纹麻蜥偏重于利用较小的食物资源。占有相同空间生态位的近缘种,营养生态位向不同方向特化,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共存,保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 从琅岐岛滨海沙丘朴树群落特征探讨福建沿海防护林更新与改造问题

      1995, 15(1):54-60.

      摘要 (2898) HTML (0) PDF 204.70 K (3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福州郊区琅歧岛朴树群落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分析了朴树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结构和生活型组成等群落特征。同时.将琅歧岛朴树群落下土用性质与平潭县芦洋农场木麻黄林下土壤性质做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沿海防护林更新与改造的具体意见。研究认为:①朴树在福建滨海风沙土上种植是可行的;②朴树与木麻黄混交种植,将会减轻木麻黄的病虫害,提高木麻黄林下土壤有机质,减轻木麻黄林下土壤酸化.改香土壤结构.缓解木麻黄退化的危机,增强木麻黄防风固沙效能,以保证福建沿海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稳定。

    • 无树草甸草原火周期研究方法的探讨

      1995, 15(1):61-65.

      摘要 (1850) HTML (0) PDF 139.67 K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是草地生态系统正常的自然环境因子,火周期是火状况的组成要素之一,无树草原火周期一直没有可行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扰动生态理论为基础,根据最优化原理,通过解方程,确立了一种研究无树草甸草原火周期的方法——最佳积累量法。实验表明该方法所计算的羊草-杂类草原火周期为4a,符合生产实际。

    • 松嫩平原两种碱蓬群落土壤种子库通量及幼苗死亡的分析

      1995, 15(1):66-71.

      摘要 (2209) HTML (0) PDF 202.71 K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角碱蓬和翅碱蓬都是1a生耐碱性较强的藜科植物。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2个固定的单优碱蓬群落上壤中有活力种子的数量动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存量在尚未萌发输出以前为最大,角碱蓬群落为22260位/m2,翅碱蓬群落为37230粒/m2.整个生长季均有种子输出,2群落的种子库存率随着时间呈渐近形式规律地下降。现存植株数量角碱蓬种群以5月上旬最大,为19480株/m2.翅碱蓬则在4月上旬最大,为24430株/m2。幼苗累积死亡率随着时间角碱蓬种群呈Logistic曲线形式增加,翅碱蓬种群呈单分子曲线形式增加。

    • 蒲洼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稳定性及其动态

      1995, 15(1):72-78.

      摘要 (1559) HTML (0) PDF 170.53 K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上,本文基于1975-1990年的数据,对蒲洼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稳定性及其动态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能流模型,由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得出该生态系统能流的平稳态具有渐近稳定性。动态数学模拟表明,目前该系统的能量流动正从不稳定状态向稳定和平衡态过渡,这一过程大约需要7a时间。

    • 土壤中铬的有效性与污染生态效应

      1995, 15(1):79-84.

      摘要 (1987) HTML (0) PDF 177.21 K (2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土壤中铬的有效性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0.05mol/LEDTA是土壤中有效态铬的较好提取剂;添加无机态Cr(Ⅲ)、Cr(Ⅵ)的盆栽土壤中有效态铬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在低添加浓度下,水稻根系中铬浓度随生长时间延长而增高,茎叶中铬含量则相反,铬对水稻的毒性和吸收积累明显受土壤性质的影响。

    • 五台山山地草甸自然保护区11种化学元素生物积累的研究

      1995, 15(1):85-90.

      摘要 (1699) HTML (0) PDF 182.32 K (2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五台山山地草甸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亚高山草甸带、山地五花草甸带、常绿针叶林草甸带。本文研究了各生态带土壤和植被中11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分布及生物积累特征。研究表明:(1)各带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均在全国同类型土壤含量范围之内,就平均含量而言,Co、Ni含量较高,其它元素含量较低,整体属清洁理想水平,合乎自然保护区土壤环境标准。(2)各带植被中营养元素含量较高,营养丰富。尤其是亚高山草甸带是饲用价值很高的富养优质牧草区,应很好地保护和利用。(3)各带植被的生物吸收系数均以Ca、K为最大,Co最小。

    • 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土壤生境的关系

      1995, 15(1):91-94.

      摘要 (2174) HTML (0) PDF 123.07 K (3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根据实测数据,利用MV/6000电子计算机构造了趋势方程,并作了F检验,F_(0.25)=2.68.F_0=193.99.效果良好。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预测预报。同时利用MV/6000电子计算机绘制三维空间趋势面图形,直观地反映了东北羊草草原土壤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证明:土壤温度、水分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影响同等重要。

    • >专论与综述
    • 岛礁型海洋生物保护区(IMPA)的设计和管理:理论和实例研究

      1995, 15(1):95-104.

      摘要 (1931) HTML (0) PDF 313.77 K (2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和论述了岛礁型海洋生物保护区(IMPA)设计和管理的7条原则;生物多样性和稀缺性,生境典型性和完整性,物种-面积关系,海-陆生态交错带,人工自然化.生态脆弱性和自养型经济。并且结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生物保护区──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NINR)的设计和规划的实践,说明如何实施这些原则。

    • >研究简报
    • 铝(Al)对不同耐性作物品种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995, 15(1):105-107.

      摘要 (1959) HTML (0) PDF 105.99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带和亚热带红黄壤具有脱硅富铝化的成土过程,土壤呈酸性,Ph4.5-6.0,是农业生产上一个突出的土壤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土壤酸性物质,有的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有的被吸附在土壤胶体上。Al2O3占地壳组15%以上,Al是土壤最丰富的丰富的金属元素,虽然大部分存在土壤矿物质的结构里,少量以Al+3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吸附在土壤胶体上,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都起着很大作用,特别交换性Al占阳离子交换量的20%-80%,是土壤酸性的主要来源,又能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毒害的元素[1,2],是限制酸性土壤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国外学者对土壤铝毒研究颇多,但国内这方面报道却很少。本文探讨铝对大豆、玉米等作物形态及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选择耐铝遗传基因型品种和合理开发利用红黄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动态
    • 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科资助项目

      1995, 15(1):108-110.

      摘要 (1473) HTML (0) PDF 173.93 K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遵循:“控制规律、提高强度、拉开档次、支持创新”的资助方针,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共资助面上项目1147项,重点项目13项。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