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4, 14(4):337-344.
摘要:本文从区域、群落结构和动态出发研究了分布于华北地区的主要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结论如下:(1)随着从北到南纬度的不断降低,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优势度指数不断减小.其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遵循上述规律。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后又降低,优势度指数减低后又增加.(2)海拔1200m以下,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海拔1200m以上则随海拔增加而减小。(3)乔木层同灌木层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最大的相关注。(4)物种多样性指数从演替初期到中期不断地增加,到演替后期开始下降。
1994, 14(4):345-354.
摘要:本文利用数量方法对毛乌素沙地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等级式划分,共划分出10种景观生态类型,并总结了各种景观生态类型的主要性质,对其景观管理措施进行了讨论。还对所划分出的景观生态类型的灌丛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物种丰富度低,而优势度较高,均匀度较低。提出毛乌素沙地草地管理的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原则。
1994, 14(4):355-365.
摘要: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我国典型的生态过渡带,气候变化明显,系统反应敏感,因此,现有的主要用于植被和气候空间分类的有关植物与气候关系的模型和指数,均不适合用于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气候。植物动态分析。为此,本文利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的伊金霍洛旗39a(1953-1991)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构建一个可用于描述生态过渡带气候特征的气候植物生长指数,并用与植被动态密切相关的天然放牧条件下(1958-1979),该旗牲畜的存栏数和出栏数的历史资料代替植被动态资料,进行鄂尔多斯气候植物生长指数与天然放牧条件下牲畜的存栏数和出栏数的动态分析,构建其ARMAX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气候敏感易变,降水年际变化大;高原光、温、水配合并不完全一致,光、温超前,降水滞后,天然植被生产力不高;气候植物生长指数与畜牧生产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天然放牧情况下,主要依赖于牧场植被长势的畜牧生产与气候-植物生长指数密切相关,说明构建的气候植物生长指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6-8)。
1994, 14(4):366-371.
摘要: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人工种群为对照,研究了自然分布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各类生境(硬梁、覆沙硬梁、覆沙软梁、覆沙滩地和沙丘)的9个锦鸡儿种群的具分种意义的形态特征的变异。荚果长度在一个植株内是比较稳定的性状;但在各个种群内、种群间变异很大,覆盖了小叶锦鸡儿(C.microphylla)、中间锦鸡儿(C.intermedia)和柠条锦鸡儿3个种的范围。同一生境不同种群以及不同生境种群的比较,说明,.决定荚果长度的主要是遗传因素,环境因子如水分条件可能只起次要作用。每个自然种群荚果长度的分布出现几个峰值,说明种群遗传组成的异质性。小叶形状和被毛的资料也说明各个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异质性。看来,该地区锦鸡儿是上述3种锦鸡儿的杂种带(Hybridzone).形态变异资料也说明毛乌素沙地在遗体多样性方面也是生态过渡带。
1994, 14(4):372-380.
摘要:应用多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纯化的锦鸡儿种子球蛋白和清蛋白进行分离和分子量测定。占总蛋白70%左右的球蛋白包括3个不同分子量的蛋白,它们由相同的21个亚基组成,说明是不同的聚合态。清蛋白在PAGE和SDSPAGE中部分出约20种成分。全蛋白PAGE结果表明最主要的球蛋白和若干清蛋白在种群内和种群间有高水平的多态性,至少有4个可能的位点编码6个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全蛋白有约50个不同分子量的单体,其中大多数是变异的。记录了其中17个单体的变异,初步推测由13个位点编码。从全部10个种群337份样品的PAGE和338份样品的SDSPAGE结果计算出23个蛋白或单体的分布频率,进一步统计出各项种群遗传结构参数。数据表明毛乌素沙地锦鸡儿的全部遗传多样性中90%以上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只占7.6%,说明种群间存在强大的基因而。同一植株不同种子存在不同种子蛋白和单体成分,更进一步证明锦鸡儿的异交性。蛋白质的高水平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证实了所报道的形态变异的结果,说明毛乌素地区的锦鸡儿的确构成一个杂种带。
1994, 14(4):387-391.
摘要: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在不同麦蚜密度下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各龄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均为线性关系,符合Beddington模型;猎物密度与各龄瓢虫的增长率皆呈逻辑蒂斯曲线增长;求出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最佳捕食量和最佳猎物密度;比较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捕食作用差异。
1994, 14(4):392-396.
摘要:对采自棉田的朱砂叶螨(Tetranychascinnabarinus)种群使用氧化乐果选择压(66.67-133.33μl/l)16次筛选后,抗氧化乐果由8.33倍上升到36.93倍。利用此抗性品系(R)和来自河南省固始县的敏感品系(S)杂交和回交,研究了朱砂叶螨抗氧化乐果的遗传方式。正交和反交(SR和RS)F_1代的LC-P线介于S与R之间偏向R方,显性系数D_(SR)和D_(RS)分别为0.5679和0.5659,表明抗性是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对F_1杂合子与亲本的回交(SR_♀×S_♂)F_2代测定表明抗性由单个基因控制。
1994, 14(4):397-401.
摘要:本文对上海浦东东海海滩上[311'N]芦苇植被自堤至海水边各地段的生物生产力、生长特性及土壤状况作了测定。其平均生物生产力为2.074
0.554kgm-2a-1,其中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为1.433
0.382和0.641
0.566kgm-2a-1。观察了自芦苇出土起,大气CO2浓度加倍对芦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4d后植株叶面积和比叶重相应提高,生物生产力比对照增加53.7%,其光合产物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试验结束时,CO2加浓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在正常空气中的光合速率与对照相似。
1994, 14(4):408-414.
摘要:土培和砂培相结合,以不同镉浓度处理秋茄幼苗的试验结果表明:100mg/L镉浓度对种苗萌发产生显著抑制效应:第2对叶萌发百分率在13.3%以下。在幼苗生长阶段,砂培25mg/L组,幼苗(植物体平均镉含量146.43μg/g)受严重伤害致死;土培25mg/kg,幼苗(镉含量27.24μg/g)生长正常;达50mg/kg时,幼苗(镉含量30.47μg/g)生长明显受抑制,生物量和高度生长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9.54%和25.02%,因此植物体镉积累浓度是抑制幼苗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其他陆生木本植物相比,秋茄属高耐性植物。根据秋茄幼苗根与其它器官镉含量的比值变化,确定土培幼苗体内耐受镉的临界值大约为30μg/g。
1994, 14(4):415-422.
摘要: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用植物生态学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油松林群落的特征,按不同气候分区探讨了油松林群落的生物量,年净生产量及其在不同层次上的分布,比较分析了不同气候区油松林年干物质累积速率(NP/B)。结果表明:30a左右生的已郁闭的油松林群落生物量为暖温带东部湿润区(C)(151.13t/hm2)>亚热带湿润区(D)(145.593t/hm2)>暖温带南部湿润半湿润区(B)(113.937t/hm2)>暖温带北部半湿润区(A)(73.86t/hm2);年净生产量为C区(16.91t/hm2a)>B区(11.4t/hm2a)>D区(11.34t/hm2a)>A区(4.17t/hm2a);NP/B值为>C区(0.12)>B区(0.10)>D区(0.078)>A区(0.06)。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C区(117.39t/hm2)>B区(104.44t/hm2)>D区(93.98t/hm2)>A区(71.77t/hm2);年净生产量C区(11.93t/hm2a)>B区(8.62t/hm2a)>D区(5.01t/hm2a)>A区(4.17t/hm2a);NP/B值为C区(0.102)>B区(0.08270>A区(0.0583)>D区(0.053);分析了油松林生物量,林分密度,林分年龄3者之间的关系。
1994, 14(4):423-429.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态学科受理基金项目的批准率及资助强度,分析了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以资助项目的题目及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为依据,探讨了近年来我国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领域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1994, 14(4):430-436.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改变着大气的化学组成,从而改变着全球的气候。气候变率影响着森林的生长,甚至能导致森林衰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森林衰退的机制可能有几种。全球变暖、降水模型的改变以及蒸散作用的提高,将给一些森林带来高温胁迫和水分胁迫,危害植物的生理过程。CO_2的施肥作用及其与气温升高的协同效应,将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加速树木的成熟和衰老。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植物种竞争和分异将加强,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干扰将增加,因而森林生态系统将更易发生涨落。
1994, 14(4):437-443.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多孔菌类群真菌的生态、分布与资源。它是在编著《中国的多孔菌》一书基础上总结的。多孔菌的生态习性对它们的分布与资源利用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但是,过去的研究有所忽视。特别对于木材腐朽类型多无记载。本文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多孔菌的概况。
1994, 14(4):444-446.
摘要:植物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光生境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光生态习性,耐阴植物是此种适应的生态类型之一[1]。对耐阴植物对研究是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在森林植物群落演替和人工经济群落建立等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国外对耐阴植物的研究较多,从本世纪初就有许多报告[2,3]。我国对耐阴植物的系统研究较少,缺乏对植物耐阴程度的研究。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