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4, 14(3):225-234.
摘要:本文研究了海河流域主要植物(包括栽培和野生植物)及土壤中氮、碳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本区植物氮含量平均约2%,最高约6%,少数植物约3%-4%;不同植物类型氮含量以蔬菜植物最高,苔藓、蕨类植物最低。大多数植物碳含量平均在40%-45%左右,属正常水平;不同类型植物碳含量以常绿针叶乔木最高,蔬菜作物最低。作物不同部位氮、碳含量都有一定差异,作物含氮量一般为根低于茎、叶和果。作物碳含量一般以果实含量较高,其次为茎和叶。不同土壤类型含氮量以亚高山草甸土最高,盐碱土最低,0-10cm土层含氮量明显高于10一20cm土层。不同土类碳含量以棕壤土最高,草甸褐土、潮土最低,土壤含碳量明显低于植物含碳量。大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氮、碳含量呈显著相关。利用程度越高,有机质含量越低。海河6个子流域中土壤氮、碳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都以滹沦河流域的氮和碳含量最高,永定河流域含氮量最低,大清河流域土壤的含碳量最低,滹沱河流域的氮、碳含量地域分异较明显,其余各子流域的氮、碳含量差异都不显著。
1994, 14(3):235-242.
摘要:本文研究了海河流域各类植物硫元素含量特征及与土壤硫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植物全硫含量平均值为0.232%,为正常含量的下限值,与我国南、北方一些地区比较属中等水平,其中栽培植物略高于野生植物。植物硫含量范围差别悬殊,最大值可为最小值的26倍,以沿大城市的水系和地区的植物含硫量高。海河流域的土壤全硫含量平均值为0.043%(指耕地和天然植被的土壤),为正常土壤含量的中上水平,植物硫元素含量与土壤硫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趋势。
1994, 14(3):243-248.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土壤中氮及其形态含量的研究分析结果,得出该流域土壤中氮的库存量为5.96×10 ̄(10)kg。以成土母质、人畜粪、化肥施入量和径流带入量,大气降尘及植物的残留量等作为对土壤中氮的输入因子,同时以径流的带出,大气的扬尘量及植物体茎、叶作为氮的迁出因子,得到海河流域土体中氮的进出量分别为4.02×10 ̄9kg/a和3.46×10 ̄9kg/a,研究了土壤中氮输入与输出的流通关系。
1994, 14(3):249-254.
摘要:在红壤坡地柑桔园沿等高线篱状栽培香根草的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可年产鲜草15t·hm ̄(-2)左右,用其覆盖柑桔树盘土壤,能在高温伏旱期有效地降低柑桔园的气温和土温,提高空气相对温度和土壤含水率;香根草篱还能遮挡部分过强的太阳辐射,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和改土培肥效果,使柑桔园土壤容重下降,孔隙率增大,pH值上升,有机质、全N、水解N、速效P、速效K、Ca、Mg、Fe、Mn、Zn、Cu、B、Mo和20种氨基酸的含量都有提高。柑桔树得以健壮地生长发育。本研究为我国南方广大红黄壤区域治理与综合开发,实现柑桔高产优质和高效低耗栽培积累了新的资料。
1994, 14(3):255-259.
摘要:在自然状态下,羊草草原枯枝落叶积累季节动态是积累量从5月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呈指数形式递增,10月末出现最大值。当枯枝落叶输入量和分解速率保持恒定时,积累量的年变化,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增加,最后达到稳定状态,量大积累量为572g/m ̄2,达95%稳定状态时间约为7─8a。放牧对枯枝落叶积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放牧强度达7.58羊(只)/hm ̄2时,积累量比非放牧区减少近74%。割草对枯枝落叶积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随着割草频度增加,积累量明显减少,当一年内刈割3次,积累量减少83%。刈割时间对积累量的影响表现在割草期的早晚,伴随刈割时间推迟,积累量逐渐减少。
1994, 14(3):260-265.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中油蒿(Artemisia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对环境资源利用(包括时间、空间和水资源)所表现出的不同生长状况和生理生态特性,阐明了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沙地表面结皮的形成、降水入渗浅层化对固沙植物水分利用与竞争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油蒿以其较强蒸腾耗水能力和根系的浅层密集分布,在与柠条的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能够更好地利用作为唯一水分来源的降水补给。
1994, 14(3):266-273.
摘要:运用主分量分析及模糊聚类的方法首次对包括群落、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及遗传代谢等65个指标的不同生态型芦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单株干重、株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RNA含量、DNase和RNase活性、Kranz结构的有无及土壤pH值等差异最为显著。4种生态型芦苇中,盐化草甸芦苇与盐化草甸-沙丘过渡带芦苇最相近,其次为沙丘芦苇,沼泽芦苇与其它3种生态型相似程度最低。
1994, 14(3):274-280.
摘要:本文以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进行的12年棉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诱蛾试验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选取第一代蛾高峰期前累计诱蛾,棉花现蕾期和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降水量3个参数,构建对第二代平均卵量进行综合评判的模型。由于多种因子对诱蛾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采用FUZZY综合评判模型建模。以回报准确率为标准,对9种权重、4类评判矩阵和6种广义算子以及它们的特性作了比较和讨论。在构建的216个模型中,有94个模型的历史符合率达到100%。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优化评判模型。该模型与常规线性回归模型比较具有准确、方便、所含信息多等待点。在评判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第一次发现卵量的日期,构建了预报模型,该模型加强了预报的功能。模拟运行,可得到“预报速查表”;预测结果与大田相符。该研究为性信息素和其它行为调节物质在测报上的应用以及动态经济阈值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1994, 14(3):281-289.
摘要:以Ruesink(1976)的模型为基础,根据昆虫个体一般不同步地进入下一发育阶段的状况,当昆虫各虫态发育到完成该虫态发育所需要的最低年龄级数后,假定各年龄级的昆虫种群均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函数值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同时根据有效积温向前推进。据此,对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方法作了一点改进。该方法综合了已有的种群模型的优点,因而较Ruesink(1976)和ChiHsin等(1985)提出的方法更真实地反映了昆虫种群动态的变化规律。根据三化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和确定逐日存活率、逐日发育率和逐日生殖率,对三化螟种群进行逐日动态模拟和预测,同时引入环境因素对种群的控制作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动态,经验证,模型基本能够反映田间三化螟的发生规律。
1994, 14(3):290-294.
摘要:本文利用东亚地区国家的气候和植被资料,根据温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建立了在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两坐标轴上刻划东亚地区植被分布格局的方法。结果表明,此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东亚地区植被气候类型的实际分布。利用此方法可以由温度和降水量因子容易地预测东亚任一地区自然或潜在的植被气候类型。
1994, 14(3):295-299.
摘要:本文针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季节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论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环境、生产力、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及时采取的对策。
1994, 14(3):300-305.
摘要:本文应用“树木收获法”和“气体分析法”,结合凋落物收集数据,综合测定了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各种群第一性生产力以及群落的光。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该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为11;生物量为261t·hm ̄(-2);总生产力约为117.6t·hm ̄(-2)·a ̄(-1),光能利用效率为12%;第一性生产力为20.9t·hm ̄(-2)·a ̄(-1)。由于该群落是南亚热带演替系列中间阶段的代表性类型,因而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本地带植被动态过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对能量的利用状况。
1994, 14(3):306-311.
摘要:本文对不同程度盐碱生境下羊草的生物量及生理指标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羊草的生态分布幅度很宽,具有较强的适应盐碱生境的能力,在土壤的电导率为0.074─1.74mS/cm,pH为8.4─10.3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它对盐碱生境的适应性表现为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离子和通过体内积累脯氨酸进行渗透调节。在土壤的电导率低于0.7mS/cm时,主要靠吸收无机离子进行调节,在土壤的电导率为0.7─1.2mS/cm时,靠脯氨酸积累和吸收无机离子共同进行调节。当土壤的电导率高于1.2mS/cm时,脯氨酸积累成为渗透调节主要因素。
1994, 14(3):312-317.
摘要:在4种温度、2种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研究了温湿度对苜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并对各生命参数进行了比较。在30℃、80%RH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大(r_m=0.06718),相应的增殖率极限λ=1.0695/d,平均世代周期T=32.0313d,净生殖率R_0=8.6011。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内禀增长率之间呈抛物线趋势。
1994, 14(3):318-322.
摘要:辽东半岛水利建设造成洄游型香鱼资源下降,并在碧流河水库、转角楼水库形成了陆封型香鱼。陆封型香鱼发生了①个体小型化:体长和体重由洄游型香鱼的20─25cm(平均22.6cm),150─250g(平均204g),分别下降到10─18cm(平均13.6cm),和13─73g(平均36.5g)。②性状变异:洄游型香鱼体长为体高的3.7─4.7倍,为头长的4.5─5.3倍,而陆封型香鱼体长为体高的4.3─6.5倍,为头长的3.9─4.3倍。③怀卵量减少,产卵期提前:洄游型香鱼怀卵量为1.0─8.5万粒(平均3.1万位).产卵盛期为9月底至10月上旬,而陆封型香鱼的怀卵量为0.32─0.61万粒(平均0.40万粒),产卵盛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提前20d左右。
1994, 14(3):323-326.
摘要:本文评述了1992年秋冬季在厦门进行的一次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的结果。实验重现了围隔水体连续富营养引发了甲藻赤潮的现象。间歇性的供给无机氮,不会影响浮游植物演替的顺序,但会导致甲藻赤潮出现时间长短和优势种的差异。实验结果还表明,演替过程对甲藻赤潮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种属甲藻的生活习性和它们的自养能力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存在差异。这是形成甲藻赤潮优势种的一个主要因素。甲藻赤潮的发生并不完全依靠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大小。
1994, 14(3):327-331.
摘要:本文介绍了地学统计学(geostatistics)中关于自相关函数、方差图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扩散性指数Iz,当Iz从0→1变化时,种群的空间分布由均匀→随机→聚集。Iz可反映不同方向上种群分布情况。以松毛虫种鲜调查资料为例,介绍了这些新概念的应用。结果表明,空间分布型与空间位置、方向有关。当研究昆虫种间空间分布型时,不考由空间位置是不全面的。
1994, 14(3):332-335.
摘要:随着沿海海洋经济发展,污染事件日益增多。据报道,海洋污染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1],其中油类污染是一个主要的污染源。由于石油(包括些油)污染对生物影响的结果受复杂的海洋环境因子左右,室内实验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对底栖生态系进行油污模拟研究也较困难,有关现场的实验数据缺乏[2]。本实验使用中尺度底栖生态系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下对菲律宾蛤仔群落的些油污染效应作了初步研究,讨论了底质油污对蛤仔群落的潜在影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