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4, 14(2):113-120.
摘要:本文用N15标记水稻和绿肥研究了稻田土壤-作物-家畜系统中氮的循环。N15标记稻草喂羊,羊体回收饲料稻草N 31.16%,羊粪28.26%,羊尿5.72%,总回收65.14%,损失34.86%。将羊粪尿单施,稻谷回收饲料稻草N3.19%,水稻全株回收4.82%,土壤残留19.00%,损失10.14%。故羊体、水稻及土壤残留共回收饲料稻草N54.98%.将羊粪与尿素配施,则饲料稻草N的总回收率为55.88%。N15标记绿肥喂猪;猪体回收饲料绿肥N23.51%.猪粪23.85%,猪尿28.76%,总回收率76.12%,损失率23.88%。将猪粪、尿还田,稻谷回收饲料绿肥N6.69%,水稻全株回收10.05%,土壤残留19.17%,故猪体、水稻和土壤残留共回收饲料绿肥N52.73%,将猪粪与尿素配施,则饲料绿肥N的总回收率为52.75%。
1994, 14(2):121-127.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土壤中磷及其形态含量的分析结果,计算出该流域土壤中磷的库存量为6.421010kg。并以成土母质、人畜粪、化肥施入量和径流带入量、大气降尘及植物的残留量等因素为对土壤中磷的贡献;同时以径流的带出,大气的飘尘及植物体茎叶等因素为磷的迁出部分,计算出海河流域土体中磷的进出量分别为4.24108kg/a和3.66108kg/a,以此来研究其通量关系。
1994, 14(2):128-135.
摘要:在西双版纳地区桑寄生植物的种子是鸟类传播。传播的鸟类主要是啄花鸟科的纯色啄花鸟、红胸啄花鸟、朱背啄花鸟和黄肛啄花鸟等。桑寄生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一是鸟类吞食除去外果皮的种子或外果皮果肉相连着的种子,经消化道消化吸收大部分果肉或外果皮后,将种子排出体外;其次是鸟在觅食中遗漏种子进行传播。
1994, 14(2):136-141.
摘要:应用225MK3IRGA(英ADC公司)在室内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测定研究了侧柏、樟子松、油松和白等4种针叶幼树的净光合速率、暗呼吸强度、光补偿点与大气湿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各种幼树的净光合速率均随大气湿度的降低而减弱,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y=a+blnx方程表达。其变化速率(b) 在树种间有明显差异,它可以反映出不同树种对大气干旱忍耐力即抗旱性的差异。“b”值小的树种表明其抗旱性强。依此排列出的上述4种幼树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与应用PV技术所测抗旱性水分生理指标所排顺序一致。大气湿度的下降亦能明显提高幼树的暗呼吸强度和光补偿点。
1994, 14(2):142-148.
摘要:本文引用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从克隆构件、克隆分株和克隆种群3个层次,系统探索我国特有种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克隆种群能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慈竹克隆种群单位量能值(KJ/g)变化随其生长季节、生长发育阶段和年龄不同而异。冬季(即11、12和1月)单位能值升高:换叶期(5月)单位能值聚然下降,生殖阶段(出笋期)单位能值降低.但龄级间差异较大。慈竹克隆种群具整合作用。影响慈竹克隆种群能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大气温度、湿度和种群生殖与换叶等。
1994, 14(2):149-154.
摘要:文章报道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大针茅(Stipa grand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动态模型。其中t表示时间。X(t)是t时凋落物残留量,∑T是累计气温,∑P是累计降水量。气温的增高和降水量的增大都有利于凋落的分解。季节之间,相对分解速率(单位:g/dg)变化较大,7月份最大,相当于4月份、10月份的2.6-6倍之多,年度相对分解速率(单位:g/ag)波动不大,慢年相当于快年的96%以上。而年度绝对分解速率(单位:g/a)呈现越来越慢的趋势。据估计,分解90%的凋落物需要5.8a(羊草)、6.4a(大针茅)、6.8a(猪毛菜)和13.4a(芨芨草)。
1994, 14(2):155-160.
摘要:本文采用格局分析、相关分析的方法,结合样地立木定位图研究了不同年龄结构类型的兴安落叶松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种群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特点。在格局分析图上,中年世代有2-3个均方峰,峰值多位于区组大小为8m2和32m2处;成年世代仅具一个均方峰,峰值多位于区组大小为16m2和32m2处;老年世代均方峰不明显或仅在区组大小为128m2处有一个均方峰。不同世代在空间上也呈现明显的镶嵌特点。这种聚集、镶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扰状况。
1994, 14(2):161-167.
摘要:本文研究了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形成与生态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稻胶芽萌发苗数与日均温和湿度呈抛物线型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18.6603x-0.3657x ̄2-233.2135和=6.1187x-0.0369x ̄2-248.6716.2.头季稻齐穗后腋芽在鞘内伸长与用株间光照强度关系密切;头季稻收后的腋芽萌发期要求较多的日照时数。3.生态条件中日均温对再生稻产量的直接过应最大,其次是日照时数。4.根据四川东南部气温变化规律,再生稻9月10前抽穗开花的安全保证率为80%。
1994, 14(2):168-173.
摘要:菹草(Potamogetoncrispus)对水中氮、磷的吸收与pH、光照、水温、根/茎生物量比及底泥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比有关。在pH为8.0-9.5、水温为19-28℃的实验条件下,水中NH4-N浓度低于0.35mg1左右时;菹草茎、叶优先吸收NO3-N;水中NH4-N浓度大于0.35mgL-1左右时,菹草则优先吸收NH4-N,这一选择吸收与NH4-N/NO3-N比值无关。强光照、高温(30℃)和高pH的协同作用严重影响菹草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在自然条件下,菹草根部主要从底泥中吸收NH4-N、PO4-P,对NO3-N吸收甚微;茎、叶主要从水层中吸收NO3-N,对PO4-P吸收甚少。一般情况下,浮游植物和菹草对水体中的氮、磷吸收无多大矛盾。菹草倒伏后腐败分解释放大量营养盐,为浮游植物的增殖创造了条件。
1994, 14(2):174-179.
摘要:本文根据1987年7一8月和1989年10一11月在东海黑潮区所获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以及生态类群和群落结构,井探讨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共出现浮游介形类38种;种类数的平面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丰度区出现于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和黑潮主干区,但两区的种类组成明显有别.单一种类后圆真浮和长拟浮萤分别为测区西部和东部的主要种。根据分布特点,本区浮游介形类可分为4个生态类群,它们在差异悬殊的水文状况下又按不同的数量比例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群落。测区内不同生态类群浮游介形类的分布状况可佐证不同水系的运动和消长,它们在各群落中所占的数量比例可反映各生活小区水文环境概貌。
1994, 14(2):180-187.
摘要:滨海风沙地土壤结构性差(物理性沙粒占92.11%一93.33%),质地疏松(通气孔隙占34.48%一36.78%),氧气充足,有利龙眼菌根生长;沙地夏秋土温高,温差变幅大,持续时间久,对幼根生长有害,克服措施是盖草降温和浇灌.而35cm以下沙层温度终年适宜龙眼根系的生长。风沙地渗漏性大、蓄水力差、有机质贫乏(0.60%)、各种营养元素含量低;经过耕作培肥改土,土壤养分水平迅速提高,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和土壤微生物量和土用酶活性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年中土壤各元素含量的变化是冬高夏低.夏季表土上层臣元素含量都低于表土下层,雨量多和灌水是主要原因。
1994, 14(2):188-195.
摘要:利用浙江十里丰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动态调查和文献资料及系统分析技术组建了白背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本文描述了模型结构及有效性检验,利用1983年至1989年的发生量达11倍之差的9块早稻田间调查数据进行有效性险脸,表明所有田块模拟与实测主害代高峰期的差异在±5b之内,7块田模拟主害代高峰虫量在田间实测值的±20%区间之内之内。灵敏度分析表明模型对迁入格局和总迁入量相当敏感,迁入主峰早、迁入量大且集中,是大发生的征兆.近期迁入虫源是主要虫源;气温对早稻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不大。
1994, 14(2):196-200.
摘要:本文观察了14℃、18℃、22℃、26℃4种恒温和杭州5一6月自然变温下,茶尺蠖各龄初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病死时间分布。结果表明,各恒温下幼虫累计相对病死频率的时间分布(T-分布)趋于一致。病死时间正规化后;同龄幼虫在各恒温下的病死时间分布可用公共T-分布代表,并可用Weibull函数很好地加以拟合。采用此法,也可较好地模拟自然变温下幼虫的病死时间分布。
1994, 14(2):201-204.
摘要:1989年3一11月笔者在卡莎湖对赤麻鸭种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麻鸭有专门的婚配场,在婚配场,其种群行为可分为追逐期、小群期、成对期。巢址的选择有一定条件。其巢区面积为0.24一0.56hm ̄2:繁殖力为4.4.孵化率为94.6%。雏鸟成活率为90%。枪杀是破坏种群最重要的因素。
1994, 14(2):205-208.
摘要:本文报道了纵纹腹小(Athenenoctuaplunipes)的繁殖和生活习性等,繁殖期雌雄成对活动。巢位于陡峭悬崖壁的土洞或裂缝里,内无巢材.雌鸟产卵于洞内松软的沙土上。每窝产5一6枚卵,由雌鸟孵化.卵化率平均92.7%,幼鸟成活率58.3%.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39d.繁殖期食物以鼠和甲壳类昆虫为主。
1994, 14(2):209-214.
摘要:标本采自山西省境内的8个地点(纬度34°50′一40°08′.海拔410一1700m).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性成熟雌蛙平均体长范围是34.5一52.3mm,高山森林带种用明显们高;研究种群雌蛙的体长显著低于东北居群。(2)平均生殖量的范围是422.4一840.9枚,个体的最低、最高值分别为38和1978牧;平均相对生殖量的范围是10.7一18.0.个体的最低、最高值各为1.3和34.4.与东北居群相比,生殖量的变异幅度较高。(3)除高山森林带外.其余调查点的生殖量与体长呈正相关,可用方程R=aL ̄b达,b值在2.47一3.34间变化.(4)与同种的东北用群及欧洲林蛙相比,研究种群的繁殖对策接近,一选择;而在研究区域内,高山森林带的种倾向于K-选择。
1994, 14(2):215-217.
摘要:本文研究了铅锌砷单元和多元复合污染对水稻株高、分蘖和产量的影响,以便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1994, 14(2):218-220.
摘要:准确研究物质热值是生态系统能量定量分析的基础。前人对植物热值的研究表明,热值受到植物生理、栽培、育种和农业气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9],因此,要准确进行能量分析,必须准确测定植物器官的热值。
1994, 14(2):223-224.
摘要:近年来,有关细叶亚菊(Ajania tenutifolia)挥发油对垂重惠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生化他感作用已开展了很多实验性研究。α-蒎烯、樟脑、桉叶油精是从细叶亚菊挥发油中分离出的主要化学成分,它们对垂穗披碱草生长发育过程中某些重要的生理生化反应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