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3, 13(4):291-299.
摘要:本文根据1985—1990年在天然羊草群落中对羊草种群无性系的观测与统计分析,在研究羊草种群无性系生活周期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种群动态,建立了用转移概率矩阵表示的种群动态模型。通过用两种营养繁殖系数R_(v1)和R_(v2)模拟种群密度变化,发现用转移概率矩阵种群动态模型和现存种群营养繁殖系数R_(v2)可以预测羊草种群密度。
1993, 13(4):300-305.
摘要:1984—1991年3—10月,每月中旬在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场的不同牧草和作物地进行调查,1984—1991年共捕获鼠4093只,其中黑线仓鼠2920只(♂♂1675,♀♀1245)占71.34%。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季节和年度变化明显。利用电子计算机对黑线仓鼠种群数量进行分析,提出种群数量繁殖指数和动态模型以及短、中、长期预测公式,预测准确率为90.0%。并对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1993, 13(4):306-312.
摘要:本文报道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的真菌182种,隶属81属,35科。它们分为4个生态类群:峰丛漏斗区的真菌;锥蜂山腰区的真菌;锥峰顶部的真菌;峰林洼地、盆地区的真菌。
1993, 13(4):313-320.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林分生物量估测方法的比较分析,表明材积转换法不适宜估算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林分生物量,其结果与皆伐法相比较一般偏高20%—40%;而用实测资料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模型,对原始林林分有较好的估测结果,除树枝和树叶生物量外,树干、树皮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值,与皆伐法的结果比较,相对误差一般在±10%以内,为允许误差范围,而对热带山地雨林的更新林生物量的估测则效果较差,应建立相应的估测模型。平均木法有工作量小的优点,且误差也在16%以下,但要注意取样的树种多样性和取样强度,在实际中应当慎用。另外本文对测定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原始林)的所需面积大小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生物量-面积曲线的概念,确定其最小调查面积为2500m~2以上。
1993, 13(4):321-327.
摘要:本文提出的适宜度理论和方法是一种描述作物与环境关系的定量方法。文中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适宜度过程、环境因子变化过程适宜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的适宜度模型及产量模型。将该理论及方法应用于分析定西春小麦生产,初步摸清了当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规律,本文提出的春小麦产量模型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含义并可用它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产量进行预测。经用1984、1986年的数据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分别相差8%、7.2%。
1993, 13(4):328-333.
摘要:在13—33℃、35%—95%R.H.范围内的7个恒温、13个温湿度组合下,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该蜂在13—30℃(75%R.H.)范围内,卵至羽化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发育起点温度为10.1±0.03℃,有效积温常数为140.2±0.29日度;幼期存活率在26℃左右最高;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生殖力以23—28℃最高;内禀增长力(r_m)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8℃时达最大,随后急剧下降,至31℃时巳为负值。低湿和高湿在低温下有使发育速率减缓,而在适温和高温下则有使发育速率加快的趋势;低温低湿和高温高湿有使幼期存活率下降的趋势;在低温、高温下,75%R.H.对成虫存活、生殖最有利,95%R.H.次之;在适温下湿度对生殖力无影响,成虫寿命在低湿下最短。33℃下,3种湿度下均未产生雌性后代。
1993, 13(4):334-341.
摘要:本文提出了杂草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的概念。并在北京地区1984和1985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苗后放任和免除夏大豆田稗草生长的相对天数与大豆相对产量的函数关系及其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的计算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夏大豆田稗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处在大豆苗后生育期总天数的16.8%—26.0%之间;即按绝对天数计算,北京地区夏大豆田该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约处在大豆苗后15—23d之间。此期保持无草,可望既能生态经济地控制夏大豆整个生长季节期间发生的所有稗草的危害,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稗草在防止农田水、肥、土流失等方面的有益作用。
1993, 13(4):342-347.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个用于治理水体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生态工程。应用环分析方法对工程中的食物链的组合进行了分析。在这里,贝类(SF)被用于清除过量的藻类(AL);种植水生植物(AP)改变营养的流转途径并且放养食植性鱼类(FS)。通过捕捞鱼和贝,使水体中的有机物(OM)和无机盐(NP)沿着从藻类到贝类和从水生植物到食植性鱼类两条途径由水体生态系统中输出。应用环分析的手段,可以调整生态工程中食物链的组合结构,使整个生态工程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
1993, 13(4):348-355.
摘要:本文根据1990年4—9月对9个鱼池的研究,报道鲤鱼种和鲢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鲤鱼种使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浮游植物大型化,浮游动物小型化,并使浮游植物多样性增加,浮游动物多样性下降;鲢鳙密度增加,浮游生物小型化明显,微型藻类和超微型藻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和轮虫)在浮游动物中比重也明显增加;鲢鳙密度对浮游生物多样性和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当鲢鳙密度低时,增加鲢鳙密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下降;当鲢鳙达到一定密度后,鲢鳙密度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多样性影响不大,而浮游植物量随鲢鳙密度的增加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浮游动物量则随鲢鳙密度的增加而略有上升。
1993, 13(4):356-363.
摘要:本文综述了昆虫在迁飞过程中对大气物理环境的各种行为反应,用边界层气象学的理论重新审视迁飞种群的时空分布,提出了“边界层顶现象”的概念。即边界层顶的低空逆温和低空急流为迁飞种群提供了最适宜的风温场,迁飞种群在边界层顶集聚成层,并通过定向进一步修饰其位移方位,表现出对风温场的主动选择能力和对大气结构和运动的高度复杂的适应性反应。进一步深化对“边界层顶现象”的认识,对迁飞性害虫的异地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993, 13(4):364-368.
摘要:1938年,楚南仁博报道了海南岛凤蝶34种。1989—1991年,作者在海南岛各地采到凤蝶41种,看到上述文献中的1种,共42种,按单位面积计,是国内外凤蝶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海南岛凤蝶的种类、生态地理分布、优势种群等作了调查研究,其结果可为蝴蝶资源的保护、利用及动物的区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993, 13(4):369-372.
摘要:高寒草甸是分布在高寒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由于长期处于较低的气温、低气压和强日辐射等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适应,在生理生化及形态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适应特征。自1986年至今,在2000—4000m不同海拔地区调查取样,对高寒植物生理生态及生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植物温度叶扩散导度、蒸腾作用与水势研究报道如下。
1993, 13(4):373-376.
摘要:植物种间的竞争导致了植被的演替和群落的构成。由于非生物因子对植物的分布,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某种非生物因子起重要作用的生境中竞争的作用值得探讨,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和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 Ohwi)是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羊草草地上的优势植物,在众多的碱斑附近,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常可见羊草的分布减少,碱茅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本试验采用替换系列实验设计[3],研究了不同密度,种的比例和盐碱胁迫对羊草和碱茅种间竞争关系的效应。
1993, 13(4):377-379.
摘要:作物冠层温度与气温的差(简称冠气温差,下同)可指示作物的水分状况,也可作为作物生长环境的一个综合指标。目前,关于冠层气温差指示作物生长的报道尚少,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87年和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土壤为壤质褐潮土,有机质含量在15.0g/kg左右,土壤持水量229.0g/ks。麦田按常规方法管理,春季以后浇3—4次水。设充分湿润(相对含水量>80%)和干旱(相对含水量<60%)小区作对照,小区面积为20×20m2.
1993, 13(4):383-386.
摘要:微小型藻类是南极磷虾及其它小型或较大型海洋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是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基础,在海洋生态系和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微小型浮游藻类的研究,将为我国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自然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Uribe;Koczynska和Ligowski;Brandini和Kutner等学者曾对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及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主要是浮游硅藻类)的分类和分布做过研究。本文根据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1986-1987)期间,在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采集的表层微小型浮游藻类样品(图1),分析研究了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的生态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