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1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常绿木兰科植物的抗寒性研究

      1993, 13(3):197-204.

      摘要 (2060) HTML (0) PDF 249.14 K (2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续4个冬季,对16种常绿木兰科植物进行了田间受冻程度观察,用电导法追踪了抗冻崩溃点温度的变化,并调查了这些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北缘和垂直分布上缘30a内经历的最低气温,发现3者的种间差异相当一致。同时发现各树种的崩溃点温度最低值与它的生态分布北缘和上缘的常年最低气温接近,由此提出了生态分布最低温度的概念。它能较准确地指示植物的最大抗寒能力,从而有可能避免引种和推广工作中的盲目性。 文章还根据上海近100余年的低温资料,对这16个树种在今后越冬和春季萌发时可能受冻的前景做了预测。

    • 棉田蜘蛛群落及其多样性研究

      1993, 13(3):205-213.

      摘要 (2959) HTML (0) PDF 264.14 K (3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武汉地区棉田蜘蛛群落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棉田蜘蛛种类较多,有30种;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蛛、八斑鞘蛛和棕管巢蛛;2)控制打药区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常规打药区;棉花生育后期群落的多样性高于生育前期。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曲线由结网型蜘蛛亚群落的多样性曲线决定;3)棉花生育前期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种类丰富度,后期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

    • 羊草草原枯枝落叶分解的研究——枯枝落叶分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993, 13(3):214-220.

      摘要 (2678) HTML (0) PDF 199.09 K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枯枝落叶的分解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枯枝落叶置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分解速率不同。例如,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6种不同生境中的分解存在着明显差异。枯枝落叶位于地表和地下,其分解速率则不同,埋入地下的分解比位于地表的迅速。分解速率与土壤水分、地表温度和土壤pH呈指数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线性正相关,它们对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生态因子对分解影响的综合分析表明,在羊草草原上,诸生态因子对枯枝落叶分解的重要性依次为:土壤水分、土壤pH、地表温度、相对湿度。

    • 红海榄红树林的氮、磷积累和生物循环

      1993, 13(3):221-227.

      摘要 (2206) HTML (0) PDF 211.92 K (2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广西山口英罗湾中红海榄群落的氮、磷含量及其生物循环。结果表明,红海榄群落现存量中,含氮、磷总量分别为221.15和13.27g/m~2。其中地上部分别为134.90和8.73g/m~2;地下部分别为86.25和4.54g/m~2。该群落的氮、磷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12.91和1.27g/m~2,年存留量分别为7.04和0.65g/m~2;年归还量分别为5.86和0.61g/m~2。富集率分别为1.11和1.60。群落各组分的氮含量均大干磷含量;周转期氮需38a,比磷(22a)慢。

    • 模拟酸雨对棉花子叶圆片膜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1993, 13(3):228-234.

      摘要 (2146) HTML (0) PDF 215.75 K (2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棉花子叶为材料研究了模拟酸雨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发现酸雨使膜保护酶活性下降,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控制子叶膜脂质过氧化中起重要作用。自由基清除剂(FRS)的应用能有效地抑制伤害子叶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并有利于保持较高的膜保护酶活性和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

    • 广西宜山县不同林型人工林凋落物与土壤肥力的研究

      1993, 13(3):235-242.

      摘要 (2614) HTML (0) PDF 229.03 K (2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84—1989年的定位观测,广四宜山县庆远林场27—32龄马尾松纯林、23—28龄柠檬桉与马尾松混交林和40—45龄麻栎林的年平均凋落物总量分别为548.3、511.8和479.5g/m~2。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N、P、K、Ca、Mg、Mn、Cu、Zn)总量依次为0.59278、0.78789和1.14750g/m~2·a。土壤肥力测试表明,桉松混交林和麻栎林的土壤旱季含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呼吸作用强度均高于马尾松纯林。

    • 陕北黄土高原铁杆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1993, 13(3):243-251.

      摘要 (2239) HTML (0) PDF 279.58 K (3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区和森林草原地带分布面积广、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具明显地位的铁杆蒿群落生物量,测定了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季节、空间和地带性变化。结果表明,铁杆蒿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明显,9月下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达峰值,分别为241.94g/m~2和1860.46g/m~2,地下生物量6月出现负值,这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物质运转有关。森林草原由于水条件的限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低于森林区。

    • 江汉平原渍害田生态特征的研究

      1993, 13(3):252-260.

      摘要 (1900) HTML (0) PDF 283.59 K (2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建立了江汉平原渍害田生态模式,分析了江汉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和田间渗漏量大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采用渍害田与非渍害田对照的方式,给出了渍害灾变后的农田生态特征,并根据大量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提出了识别渍害田的判据。

    • 采伐迹地恢复阔叶林与人工栽杉土壤肥力变化差异的初步研究

      1993, 13(3):261-266.

      摘要 (2146) HTML (0) PDF 176.69 K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连续3a分析比较了采伐迹地恢复阔叶林和人工种植杉木林土壤肥力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人工栽杉3a内,杉木林土壤水分含量和有效水含量下降,土壤干湿交替变化增大,水分物理性状变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结构体破坏率增大,而阔叶林则呈上升趋势。杉木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在造林3a内呈不断下降趋势,而阔叶林则呈增加趋势;杉木林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弱于阔叶林,水解酶活性强于阔叶林,两种酶系活性在3a内阔叶林增强,杉木林减弱;阔叶林土壤养分在3a内不断提高,杉木林土壤不断下降。

    • 水域增温对轮虫影响初探

      1993, 13(3):267-272.

      摘要 (1836) HTML (0) PDF 146.70 K (2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对漳泽水库增温水域的轮虫调查,发现轮虫有33种,平均密度262.5个/1,生物量为0.0631mg/1。并运用相关、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轮虫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20—25℃温度范围内,温度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增加;温差越大,群落的种类相似性系数越小;温度对不同种类的轮虫影响不同,两种优势种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沟痕泡轮虫(Pompholyx sulcata)对温度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362.21-13.99T和Y=-1005.9+49.886T;随着温度增加,优势种从针簇多肢轮虫向沟痕泡轮虫转变。

    • 主养鲢鳙非鲫高产鱼塘的初级生产力与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

      1993, 13(3):272-279.

      摘要 (2525) HTML (0) PDF 232.46 K (2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测定了主养鲢鳙非鲫高产池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垂直、周日、周年变化及其与主要生态因素、鱼产量水平的关系。探讨了初级生产力在能量转化中的生态学效率:毛初级生产力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为0.84%—1.64%;鲢鳙非鲫净产量对浮游植物净产量的直接利用率为8.46%—15.56%;太阳能转化为成产量的生态学效率为0.058%—0.156%。

    • >研究简报
    • SOINFIL——一种从渗水实验中获取土壤持水和导水特性参数的方法

      1993, 13(3):280-282.

      摘要 (1943) HTML (0) PDF 98.51 K (2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基本原理 几乎所有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过程都与土壤中的水分运动有关。而支配土壤水分运动的土壤内在因素主要是土壤的持水特性和导水特性。因此,土壤的这两个物理特性直接关系到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对土壤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对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排斥。总而言之,土壤的持水特性和导水特性属生态学研究者所关心的最关键的问题之列。所谓持水特性,是指土壤的基质势h与土壤体积含水率θ之间的关系。而导水特性则是指导水率K(单位水势梯度作用下水流过垂直于梯度方向的截面上的通量密度)与θ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关系一般是非线性的,因此需要作不同含水量的基质势和导水率的测量。通常情形下,测定基质势的方法有压力膜法、埋石膏法和张力计法等。测定导水率的方法亦有多种。

    • 加州鲈鱼仔幼鱼口器结构与食性的研究

      1993, 13(3):283-286.

      摘要 (2285) HTML (0) PDF 104.29 K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州鲈鱼,又名大嘴黑鲈(Micropterus salmonoide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太阳鱼科(Centrarchidae)。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水系,现广泛分布于欧美等地。它为肉食性凶猛鱼类,肉质鲜美;且具有生长快、耐低温、抗病力强和易捕捞等优点。1983年我国深圳首次引进此种鱼类,此后在各地逐步推广养殖。有关加州鲈鱼的生长、生态及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有关仔幼鱼口器结构及食性方面的研究不多,仅见Parmley,D.等研究该属佛罗里达黑鲈仔幼鱼食性的报道。为更好地促进其苗种培育,作者于1991年4—5月进行了有关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一种系统动力学模型

      1993, 13(3):287-290.

      摘要 (1658) HTML (0) PDF 116.22 K (2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基本规律。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每个阶段可视为系统的不同状态。就演替系统而言,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可由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这种系统状态间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对应着演替过程。植物群落演替系统是动态系统。就是说系统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动态系统都可用微分方程(组)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用微分方程(组)描述的反映系统动态特征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系统动态数学模型按解决问题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动态模型和最优化模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