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1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草原生态系统狭翅雏蝗种群的能量动态

      1993, 13(1):1-8.

      摘要 (2045) HTML (0) PDF 235.68 K (2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蝗虫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从一关键种着手,采用室内能量参数(取食量、排泄量、呼吸量、生产量)的测定结合野外自然种群数据的方法,讨论了3个植物群落(代表不同的退化程度)中狭翅雏蝗的能量动态。结果表明:(1)狭翅雏蝗种群的生产量(P)为1.1—2kJ/m~2,通过种群的能流(A)为3.4—6.6kJ/m~2,(2)其同化效率(A/C)为48%—58%,生态效率(P/C)为14%—18%,生长效率(P/A)为30%—32%;(3)狭翅雏蝗总摄食量(C)为6.9—13.8kJ/m~2,占地上初级生产量的0.21%—1.03%;另有0.21%—1.93%的牧草因蝗虫取食而掉落;狭翅雏蝗对牧草的压力表现为在越退化的草场,其压力越大。

    • 再探棉蚜体色变化的生态遗传学机理

      1993, 13(1):9-16.

      摘要 (1847) HTML (0) PDF 265.64 K (3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对各种不同生境中蚜虫体色进行了观察,并通过胚胎解剖、染色体镜检研究了棉蚜体色规律性变化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棉蚜体色在世代内稳定不变;在世代间则随温度升高体色由绿渐变至黄。温度降低,体色又由黄渐渐转绿。统计检验证实:棉蚜体色变化与营养、寄主种类、光照光质、栽培条件等无关;仅与温度密切相联;性蚜体色与初产卵卵色均为绿色。木槿、花椒上的深黄色棉蚜,其体色不随温度改变,表明其已构成棉蚜体色变化的遗传多态现象。体色随温度变化的蚜虫在生态遗传学上属于基因型对环境条件的反应规范。

    • 一些海洋浮游植物量子产值的研究

      1993, 13(1):17-24.

      摘要 (2091) HTML (0) PDF 241.45 K (2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场实验以及用硅藻、金藻和绿藻所做的实验表明,在光饱和深度以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的量子产懂具有不变、增加和下降3种垂直变化趋势。偏离理论模式的后两种结果可能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强适应(Light-shade adaptation)等原因引起。还探讨了量子产值作为初级生产力模型和光利用效率模型中的参数的问题。

    • 桑沟湾大型底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1993, 13(1):25-29.

      摘要 (2188) HTML (0) PDF 173.03 K (2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实验条件下,用O_2法和~(14)C法测定了桑沟湾主要大型底栖植物的光合作用,并根据现场资源调查结果,估算了桑沟湾大型底栖植物的生产力。结果表明:不同底栖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53—6.8Amg·g~(-1)·h~(-1)(以碳计,O_2法)或0.29—1.93mg·g~(-1)·h~(-1)(以碳计,~(14)C法);~(14)C法测出的底栖植物的碳同化速率为O_2法测定值的19.0%—40.2%。桑沟湾大型底栖植物的平均年生产力为1060g·m·~2·a·~(-1)(以碳计),每年总碳生产量为9750t。桑沟湾大型底栖植物的生产力与世界其它地区比较,水平较高。

    • 放养鲢鱼(Hypophthalmichys molitrix C et V)对水库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1993, 13(1):30-37.

      摘要 (2197) HTML (0) PDF 234.44 K (2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在水库围隔实验生态系统中鲢鱼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养鲢鱼后,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毛产量分别下降了58.7%、63.6%、52.5%和65.0%;透明度、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了18.2%、32.5%;铜绿微囊藻数量减少了90.6%“水华”得到明显抑制。但小型绿藻(<20μm)数量未出现显著变化,因而其在藻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反而提高了82.3%。围隔内可被鲢鱼滤食的大型藻类(硅藻、甲藻、隐藻和绿藻(>20μm))占藻类生物量的85.8%,因此鲢鱼的存在能明显限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此外,放养鲢鱼还显著降低了水体中的COD,TP,DO和pH值,这表明鲢鱼对水质有净化作用。

    • 太湖似刺鳊(鱼句)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1993, 13(1):38-44.

      摘要 (2021) HTML (0) PDF 200.54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太湖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的年龄和生长,并对种的繁殖保护措施作了探讨。共积累756尾标本的生物学资料。

    •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Kom.)对藻类的生化干预作用

      1993, 13(1):45-50.

      摘要 (3332) HTML (0) PDF 189.26 K (3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内试验表明金鱼藻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Beij.)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Turp.)Kutz.)的生长有明显的生化干预作用。本研究表明,金鱼藻和藻类共同培养,用培养过金鱼藻的培养液直接培养藻类,或用此培养液中提取的生物碱作藻类抑制实验,藻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等量的金鱼藻经煮沸后,对藻类的抑制作用高于原液。金鱼藻植株及其培养液中生物碱的含量与培养条件和时间有关。

    • 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uck et Schlegel)的年龄、生长和生活史类型的研究

      1993, 13(1):51-57.

      摘要 (5106) HTML (0) PDF 230.46 K (2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胸鳍第二支鳍骨为研究东江尖头塘鳢的年龄鉴定材料。胸鳍第二支鳍骨(远侧部)长的骨(R)与体长(L)的关系L=10.6565+54.3848R。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可表达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L=298.6(1-e~(-0.2313(t+0.3028))];W_t=577.4(1-e~(-0.2313(t+0.3028))]~3。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渐近体长(L_∞)、渐近体重(W_∞)、生长系数(K)、瞬时自然死亡率(M)、初次生殖年龄(T_m)、最大年龄(T_(max))和性腺指数(GI)等7个生态学参数值,可以判断尖头塘鳢偏向r-选择。应用平衡产量模式计算改变瞬时捕捞死亡率(F)和渔业补充年龄(t_c)时的产量变化,同样证实尖头塘鳢生活史偏向r-选择。作为渔业管理对策,尖头塘鳢的捕捞年龄可定为2—3龄,以2龄为主,这样既能保护资源,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半干旱生态条件下植物个体的综合生态效应的空间距离分布规律

      1993, 13(1):58-66.

      摘要 (1605) HTML (0) PDF 250.66 K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有关生态因子的空间距离变化规律的测定和引入相应的生态效应系数综合分析,得到在半干旱生态条件下植物个体的综合生态效应的空间距离分布规律为: E=α_1E_(1o)[1+(x/hc)~2]-3/2+(α_NE_(NO)+α_WE_(WO))[1+(x/hr)~2]-3/2 +(α_cE_(co)+α_hE_(ho))[1+(x/hc)~2]-1/2由于具抑制效应的因子的生态效应随相对空间距离增加而减弱的速度大于其互惠效应的因子,在一定相对空间距离处(w/h=6.8)综合生态效应由干扰转变为互惠。定义了生态场的概念。

    • Fe、Cu、Mn、Zn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初级生产中的动态研究

      1993, 13(1):67-74.

      摘要 (1984) HTML (0) PDF 240.30 K (2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9年3—10月对江苏滨海废黄河口互花米草初级生产的测定为总生物量(干重)净增3154.8gm~(-2)·a~(-1)。对盐沼中Fe、Cu、Mn、Zn的动态研究表明,Fe、Mn的年变化与互花米草的生物量变化较趋一致,7—8月份Fe、Mn的供应不足也许是米草生长的限制因子;9月的Zn峰可能与生殖生长有关;至于7月的Cu峰是否与强化呼吸有关,还值得探讨。对高生产力的互花米草盐沼资源应予以重视,本文提出了有关开发利用的构想。

    • 主要伴生树种对云杉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

      1993, 13(1):75-82.

      摘要 (2031) HTML (0) PDF 240.68 K (2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椴树,水曲柳、云杉和红松等树叶浸出液或土壤中混拌其叶粉等不同处理方法来培育云杉幼苗,研究这些树种对云杉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椴树和水曲柳等阔叶树对云杉幼苗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而以云杉等针叶树的叶浸出液和叶粉培育的云杉,其生长较差。研究认为,橡树和水曲柳可作为培养人工云杉针阔混交林的重要搭配树种。

    • >问题讨论
    •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

      1993, 13(1):83-91.

      摘要 (2160) HTML (0) PDF 311.20 K (2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定义为由生物遗传特性和4大宏观生态条件(太阳辐射、温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共同决定的生产力上限;以无机环境-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之间的结构适应性和能量-物质流平衡为主线,发展了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它包括第一性生产潜力子模型和第二性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优化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分为603个区域单元,进行第一性生产潜力,第二性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评价。

    • >研究简报
    • 光状况对油松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993, 13(1):92-95.

      摘要 (1972) HTML (0) PDF 130.79 K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们用藻类和农作物为材料对光与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对木本植物,特别是对乔木的研究很少。油松(Piun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对它的光合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它的光合性状和生长与光的关系,并为育苗和抚育等林业生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就不同光质光量条件下生长的油松苗的光合性状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

    • 长白山高山苔原牛皮杜鹃群落物质循环的研究

      1993, 13(1):96-98.

      摘要 (1966) HTML (0) PDF 281.97 K (2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生态学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长白山高山苔原主要建群种植物——牛皮杜鹃群落的物质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封闭循环中,植物年吸收的元素数量大于凋落物年分解释放的量,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在开放循环中,整个群落的物质(除N.P外)循环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在研究不同元素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时还发现:植物的各部位对不同元素的累积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植物花、果中的Ca、Mg、N和P含量高,根中的Fe,Al含量高。在植物同一部位中,各元素的累积能力也不同,如Ca,Mg,Mn,P和N在叶肉中的含量高于在叶脉中的含量,而Fe,Al在叶脉中的含量却高于叶肉中的含量。这种差异性标志着不同的化学元素具有不同的植物生理功能。存在于叶肉中的化学元素要比存在于叶脉或纤维中的化学元素循环周期短,植物利用率高,这对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