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1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生物稳定塘碳、氮、磷物质迁移转化模型的研究

      1992, 12(3):193-200.

      摘要 (2076) HTML (0) PDF 222.91 K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较系统地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生物稳定塘系统内碳、氮、磷营养物质转移规律的生态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全面参数估值和估值的灵敏度分析,用实地塘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合理,总体上能够反映碳、氮、磷在稳定塘正常运转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塘内生物和生物化学反应的特征。模型参数适用,解法成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铜与腐殖酸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1992, 12(3):201-205.

      摘要 (1684) HTML (0) PDF 158.28 K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静态实验条件下,研究了铜-富里酸-藻体系中铜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描述毒性效应的定量模型。无富里酸存在时,0.55mg/l的铜可抑制小球藻生长率的50%,当铜浓度为4.3mg/l时,小球藻仍有微弱的生长。水生富里酸对小球藻既有保护作用,又有刺激作用且富里酸太多时抑制小球藻生长。在铜和富里酸对藻类生长的综合影响模型中,小球藻的生长率与铜浓度关系为累积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富里酸对小球藻的刺激作用为负指数曲线关系,富里酸与铜的络合作用可用单配位基络合模型表述,用上述三者的综合模型预测不同富里酸、铜浓度时小球藻的生长率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 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动态机理模型辨识

      1992, 12(3):206-212.

      摘要 (1704) HTML (0) PDF 188.21 K (2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建立了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动态机理模型。以1990年4月2日至1990年6月10日期间每隔2d采样1次的数据为基础在浮游植物、温度、溶解氧(DO)、可溶性无机磷(DIP)、可溶性无机氮(DIN)(包含硝态氮和亚硝态氲)和叶绿素a等6个因子中,辨识出夜光藻应以温度、可溶性无机磷和可溶性无机氮为控制变量,并以递阶的方式对夜光藻种群动态进行回报。另在模型辨识的过程中引入自回归模型阶次的辨识,从而建立3个断面6个层次的6个自回归与非线性回归并联混合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回报值对实测值的拟合率均在87%以上。根据模型指出夜光藻生长的最适温度(17—22℃)、可溶性无机氮的浓度(100—500μg/l),可溶性无机磷的浓度(10—40μg/l)的范围。

    •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赤潮发生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1992, 12(3):213-218.

      摘要 (1974) HTML (0) PDF 217.63 K (2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0年5至7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了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富营养的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组成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动。形成水华和赤潮。并发生了种群的演替。水华以硅藻开始,形成高潮之后便衰退。随后微鞭毛藻和甲藻开始较大量繁殖。金藻和甲藻在实验中形成赤潮,最高值达到6.7×10~(10)cells/m~3。甲藻和硅藻的生长似乎互相抑制。实验初期,在硅藻繁盛时,甲藻的种、属和数量都很少。而在演替的后期,硅藻衰落时,甲藻占优势。数量最高达2.6×10~8cells/m~3。实验演示了发生在硅藻水华之后的甲藻赤潮发展过程,与1986年厦门西海域发生的裸甲藻赤潮的发展过程相似。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甲藻赤潮的形成规律及其预测预报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 闽南-台湾浅滩近岸上升流区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的研究

      1992, 12(3):219-224.

      摘要 (1865) HTML (0) PDF 176.35 K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结合浮游植物细胞含碳量,计算了不同季节、不同深度下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常数,讨论了不同环境条件对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近岸上升流的形成,是该海域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上升流期间浮游植物复制时间要比非上升流期间浮游植物复制时间缩短1.8倍。同时还表明,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上升流期间营养盐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是上升流区具有较大的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常数(3.3d~(-1))的原因之一。适宜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在3 000—15 000lx之间,温度的影响可用Goldman和Carpenter模式近似表示。

    • 南方鲇的最大摄食率及其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

      1992, 12(3):225-231.

      摘要 (1925) HTML (0) PDF 238.38 K (2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南方鲇幼鱼的最大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体重和温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在同样的温度(25℃)条件下,最大摄食率(R~(max):J/g·d)随体重(W:g)的增加(8.72—127.4g)而下降,变幅为346.7—267.2J/g·d;二者的相关关系为: R_(max)=496.5W-0.1107。当实验鱼的初始体重相近(41.59—53.39g)时,在温度(T:℃)分别为15,20,25,27.5,30,32.5和35℃的条件下,最大摄食率分别是109.1,253.5,305.8,406.4,426.4,399.0和173.9J/g·d;二者的相关关系为: R_(max)=2692-392.0T+18.92T~2-0.2788T~3通过求导推算极值的方法,得到该种鱼的最佳食欲温度为29.15℃,此时的最大摄食率估计为436.2J/g·d。本文还推导出预测该种鱼在不同体重及不同温度下的最大摄食率模型为: R_(max)(4251-617.0T+29.87T~2-0.4402T~3)W-0.1107

    • 温度对绥芬河滩头雅罗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1992, 12(3):232-238.

      摘要 (1501) HTML (0) PDF 210.35 K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6—1990年,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先后观察了173组滩头雅罗鱼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下的发育情况,查明了该鱼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10—18℃,极限水温为7—27℃,与同时期绥芬河水温变化相一致,各发育期胚胎对水温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孵出期和囊胚原肠期发育速率变化较大,积温为变数,其它时期发育积温趋于常数。使胚胎停止发育的下限温度与致死温度明显不同。各时期胚胎停止发育的下限温度为:孵出期为9℃,囊胚原肠期为8.5℃,卵裂期、器官分化期为6.5℃。胚胎停止发育是适应气候多变的一种自然选择。

    • 铝对马尾松幼苗影响的研究

      1992, 12(3):239-246.

      摘要 (1703) HTML (0) PDF 248.10 K (2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地报道了铝对马尾松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生化过程影响。结果指出,铝明显地抑制马尾松的生长,临界浓度为15mg/L;降低光合速率,增加蒸腾作用,提高叶和根的细胞膜透性,减少叶可溶性糖和ATP的含量,抑制ATP酶和GAP酶的活性,破坏松苗对Ca、K、Zn、Fe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铝在体内大量富集,根部积累的铝主要分布在根组织的外皮层。

    • 黑龙港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的典型研究

      1992, 12(3):247-256.

      摘要 (1831) HTML (0) PDF 307.91 K (2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曲庄村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生产力增长、结构变动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物质,资金流动途径及其效率的变化,以揭示特定区域农业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曲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适应本地资源特点的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生产结构调整是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结构变动又促进系统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增加物质投入,优化技术组合,系统生产力和资源生产效率可获同步提高,这为在高产条件下优化投入以获得更好的效益提供了依据。

    • 山东鲁山侧柏、油松混交林混交效益的初步研究

      1992, 12(3):257-265.

      摘要 (1919) HTML (0) PDF 326.34 K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鲁山不同立地条件下的8组可比样地进行定位观测,从群落生产力,森林小气候、枯枝落叶蓄水量、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效益等方面,对侧柏油松混交林的混交效益进行了研究,认为混交林比侧柏纯林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各混交效益指标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侧柏油松混交林作为山区防护林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宜加强研究推广。

    •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天然虎尾草种群密度制约特征的研究

      1992, 12(3):266-272.

      摘要 (1680) HTML (0) PDF 228.95 K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对松嫩平原碱化草甸天然虎尾草种群的调查和分析,选用相关性最好的函数关系作为虎尾草种群的种内竞争和密度制约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株丛重与株丛密度之间表现为幂函数y=ax~(-b)关系;平均植株重与密度之间在拔节孕穗期为幂函数y=ax~(-b)关系,在籽实成熟期为指数函数y=ae~(-bx)关系;分蘖率与密度之间呈线性y=a-bx关系;抽穗率、单位面积穗重、平均穗重、平均穗状花序数、平均小穗数和地上生物量诸数量性状的密度制约特征均表现为指数函数y=a~(-bx)关系。根据拔节孕穗期和籽实成熟期诸相应性状参数的比较,反映了随着虎尾草的生长发育,因种内竞争,各数量性状的密度制约作用增大。

    • 柑桔增减产生态环境模式研究

      1992, 12(3):273-281.

      摘要 (1591) HTML (0) PDF 307.43 K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依据影响柑桔产量的主要生态环境因素和近年在中亚热带红壤桔园的定点试验资料,运用统计模拟分别建立子模式然后合成的方法,研究了柑桔增减产定量描述的生态环境模式。初步建立了模拟柑桔冬季落叶率、晚春初夏落花落果率和夏秋单果重的3个子模式,以及模拟柑桔平均单株产量的合成模式。应用所建的模式模拟了不同生境小区的柑桔株产量和近年金华市柑桔逐年平均株产量。模拟结果表明模式有一定可靠性,可用来预测区域柑桔平均产量或常规桔园的产量,并可适时指导桔农针对生态环境灾害采取减灾增产措施。

    • >问题讨论
    • 人参种群2000年间向北消退的历史及其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

      1992, 12(3):282-290.

      摘要 (1294) HTML (0) PDF 317.86 K (2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人参产地的实际研究,给出了人参种群分布区在近2000多年间从黄河岸边向北消退的历史概况。就人参种群历史性消退的机理作了初步分析,建立了人参种群生存空间遭受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模型,确定了人参种群承受人口压力阈值为45人/km~2左右.最后得出,由于人口压力的作用而迫使人参种群历史性消退的结论.

    • >研究简报
    • 温州蜜柑和甜橙叶片光合生产的适宜生态条件

      1992, 12(3):291-294.

      摘要 (1579) HTML (0) PDF 363.86 K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照、温度和水分直接影响植物光合生产能力。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探讨适合我国柑桔生产中发展的温州蜜柑和甜橙主栽良种叶片光合作用对这些生态因素的要求和临界指标,为深入开展光合生态生理与适应性研究积累基础资料,给生产中制订适宜的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