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2, 12(2):97-104.
摘要:本文数量评价了纬度、海拔高度和经度(表示离海岸的距离)3个基本地理要素对我国温度地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个地理要素能充分说明我国温度的地理分布规律;纬度和高度对温度的作用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但趋势相反:冬季纬度的影响明显大于高度,夏季高度的影响远大于纬度;经度的影响较弱且具地域性。纬度、高度和经度对我国温度分布的平均影响分别为44.4%、42.0%和13.6%。
1992, 12(2):105-112.
摘要:鄂尔多斯高原地处暖温性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段,植被地带分异规律明显。本文在统计分析气候和植物群落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地带性植被、沙地植被和低湿地植被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并使之数量化。分析过程包括:(1)运用相互平均排序,将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概括到排序的两个主要向量上;(2)主要气候因子与经度、纬度、海拔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任一样方的气候指标;(3)通过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描述排序得分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从而数量表达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和≥10℃的积温是影响高原植被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低湿地植被深受大气候的影响,土壤全盐量为主导因子。
1992, 12(2):113-118.
摘要:本文建立了生态系统优势种群序列{X_i}演替模型,并依据N_i-d_i/k_i与N_(i+1)-d_(i+1)/k_(i+1)之间关系的不同情况,分别对种群序列演替模型的4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单种群和双种群的一些演替模型进行了系统和详尽的分析,还根据定量分析和计算,提出了划分演替时段区的理论依据。
1992, 12(2):119-124.
摘要:矮蒿草草甸是典型的高原地带性植被,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放牧草地,其能量动态的模型化是研究因子相互作用、牧场管理、认识胁迫环境下亚系统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型由5个分室组成:地上生活部分,地下活根,地下死根,地上枯枝落叶Ⅰ(易分解部分),地下枯枝落叶Ⅱ(不易分解部分)。5个分室之间的能量流用5个联立的微分方程描述,其中的参数全部来自野外实验工作。 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矮蒿草草甸能量动态特性。此外,对封育条件下矮蒿草草甸4年能量动态进行了模拟。
1992, 12(2):125-134.
摘要:野生植物与柑桔亚群落在种-多度关系上有明显差异。野生植物两处理区(生草区、除草区)内的节肢动物种类丰富度,多样性差异显著,均匀性与多样性变化格局相一致。整个桔园生态系统冬季的多样性指数最低,春季逐渐回升,夏季达到最高,秋季又趋下降。此外,优势种对多样性、均匀性的影响大。本文提出了一个经过修改的生态位宽度公式B=ΣP_i~2/S,其运用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对4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公式作了比较。
1992, 12(2):141-146.
摘要:本文应用7个聚集度指标分析了食蚜绒螨、棉蚜有翅蚜和棉蚜无翅蚜在不同时期的种群空间格局,采用Fuzzy聚类分析法测定了空间格局动态,并用Weibull-Ⅰ型函数和David and Moore提出的比较两个总体聚集程度的方法,分析了食蚜绒螨和棉蚜在时间和数量上的配合,以及它们在空间格局上的差异,以此判断棉苗上的食蚜绒螨控制棉蚜的可能性,结果得出:(1)食蚜绒螨和棉蚜在发生时间和发生数量上具有同步性,田间寄生率符合Weibull-Ⅰ型分布;(2)食蚜绒螨和棉蚜有翅蚜的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与无翅蚜差异不显著;(3)聚集指标测定得出,食蚜绒螨和棉蚜无翅蚜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有翅蚜为随机型;(4)聚类分析得出,被寄生有翅蚜有2d周期变化;食蚜绒螨聚集性在前期与有翅蚜相似,在后期与无翅蚜相似;提出了天敌控制的连接问题。
1992, 12(2):147-154.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和大田模拟试验,研究了Cd,Fe,Cd+Fe,Fe+Cd处理下烟草红花大金元(Nicotiana tabacurm L.)叶片的几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烟草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均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随Fe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总烟碱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0—100ppm)而下降,Cd 150ppm时略有上升,随Fe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上升。蛋白质含量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上升,随Fe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烟草的3个生理指标表明,Cd抑制Fe对生理指标的作用,Fe抑制Cd对它们的作用,Cd与Fe相互拮抗。Cd处理的烟草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细胞膜透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细胞膜透性均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1992, 12(2):155-160.
摘要: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生长于马啣山的高山地带,全生育期约100 d左右,是一种生育期较短的类短命植物。在果实成熟时,种子的胚发育不全,具有后熟作用的特点,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热两个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完成后熟过程,以解除休眠,促使种子发芽。本试验表明:榆中贝母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的最佳温度是7℃左右,经过100d以上的低温处理才能使原胚发育成熟,继续在7℃低温下处理70d以上,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榆中贝母种子休眠时间长,需要经过170d以上的低温处理,种子才能萌发。本试验结果为榆中贝母种子的萌发提出了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低温处理时间,为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缩短栽培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2, 12(2):161-167.
摘要:本文研究了以水稻土和水稻为主体的土壤-植物系统中锌的内在及表观平衡机制,包括有锌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平衡及扩散迁移与富集,植物对锌的吸收,积累和消耗。考察江汉平原常规稻田生态系统中锌的循环,稻田土壤锌的输入途径及输入量大小依次为:施肥(有机肥及化肥)>降雨>灌溉>幼苗移栽;输出途径主要是作物收获,而田间排水和渗漏淋溶量极微。稻田土壤锌的收支平衡表现在土壤根层养分库中略有亏损,但这一亏损并不使土壤耕层锌含量降低。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对有效锌缺乏的土壤仍须以施锌肥措施补充锌素,本文提出了维持稻田生态系统锌素良性循环以及对作物适量供锌的调节原则和技术措施。
1992, 12(2):168-172.
摘要:本试验探明:杜鹃在春末晴天就产生光合“午休”现象。设置了3个处理分别测定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基本上肯定了强光抑制(>1100μE/m.s)是导致杜鹃“午休”的主要原因,通过以杜鹃为下层的园林人工群落中光与开花指数的关系研究证明了杜鹃光生态特性。最后,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杜鹃在园林中配植的理想位置。
1992, 12(2):173-180.
摘要:1987年1—12月对北京4海藻类群落结构进行了逐月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海藻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由西海至前海藻类数量逐渐下降,种类和多样性指数不断上升,前海数量最低,年均为92.7万个/l,种类多达80属126种;至北海藻类数量剧增,年均达2237.0万个/l,种类和多样性指数则最低。前3个海以贫养性及中养性的硅藻占优势,到北海被喜营养的蓝藻所取代,4个海藻类的数量随水温、BOD_5、COD、TN、TP等指标的上升而增加,随水体透明度的上升而降低。用藻类学指标对4海营养水平评价结果为:西海富营养略偏中,后海和前海中营养略偏富,北海富营养。
1992, 12(2):181-185.
摘要:针对海河平原区的气候特点,在摸清4水转化规律和作物耗水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与农田生态耗水相适应的、跨时空调节的生态水利工程体系,为缓和水资源的不足开创了新途径。
1992, 12(2):186-192.
摘要:大气CO_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可能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日益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缔结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的压力正迅速升级。本文阐述了有关二氧化碳的源与汇、效应和影响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展示了其他温室气体作用机理方面的认识歧点,评述了目前提出的对策、建议,提出温室气体与气候变迁科学研究上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妨碍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决策的有效进行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