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1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封山育林对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1992, 12(1):1-7.

      摘要 (3923) HTML (0) PDF 198.68 K (4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封山育林的抗虫机制及对害虫的营林管理对策,本文研究了封山育林对昆虫群落时空结构及多样性、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机械抽样方法在4种不同封山类型林分内的调查表明,封山育林可以使得林内昆虫群落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天敌类群的种类数量显著增加;封山区天敌类群所占比例较未封山区增加33.89%,昆虫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随时间的变化,封山区昆虫种类数及种类多样性增加幅度较大,个体数量变化平缓,群落的稳定性有较大增强。

    • 九华河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和水质生物评价价

      1992, 12(1):8-15.

      摘要 (2038) HTML (0) PDF 241.45 K (2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9年6月、8月、10月对安徽九华河水系3、4、5级支流5个基点采用扫网、刷石等综合定性取样法,共采得水生昆虫9目、49科、86属、124种,计6445头。其中:毛翅目12科、41种;蜉蝣目10科、26种;鞘翅目5科、16种;双翅目7科、14种;襀翅目4科、9种;蜻蜓目5科、8种;半翅目4科、5种;广翅目1科、3种;鳞翅目1科、2种。3、4级支流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4,种丰富度大于60,水质极清洁;5级支流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3,种丰富度29,水质较清洁。3级支流以毛翅目,蜉蝣目为主,科级水平生物指数最高(2.58—2.59);4级支流以毛翅目、蜉蝣目和双翅目为主,多样性指数最高(5.54);5级支流以蜉蝣目、双翅目为主。本文还根据“河流连续概念”对各支流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毛翅目取食功能类群与支流级别的关系等作了初步分析,并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参数。

    • 油松林的能量平衡

      1992, 12(1):16-24.

      摘要 (1911) HTML (0) PDF 278.17 K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实测资料,本文利用梯度观测方法,以波文比——能量平衡方程为基础,对黄土残塬区(山西吉县)一片油松人工林的能量平衡规律和蒸散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晴天油松林热量和净辐射收入丰富。蒸散耗热和湍流热交换占净辐射收入的86.2%,平均波文比为0.5500,土壤热通量约占净辐射收入的13.4%。晴天油松林蒸散水量8月份平均约5.1mm/d,4月、5月份平均约3.4mm/d,10月份平均约2.3mm/d,明显大于空旷地,呈秋季小于春季,春季又小于夏季的趋势。

    • 红豆草茬地羔羊放牧系统力能学分析

      1992, 12(1):25-31.

      摘要 (1547) HTML (0) PDF 205.90 K (2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草地农业系统的丰产高效性能,作者通过羔羊轮牧与定牧加不同补饲水平的比较,对红豆草茬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能量投入的产出差异进行了力能学分析。试验分A(轮牧+混合草料)、B(轮牧+燕麦干草)、C(定牧+混合草料)和D(定牧+燕麦干草)4组。试验期80天。结果表明,4种处理的能量产投比分别为22.3%(A)、19.98%(B)、16.67%(C)和17.50%(D),其中轮牧平均为定牧的1.24倍(P<0.05)。给轮牧系统增加辅助能投入比定牧系统更为经济有效。

    • 在上树时间序列过程中,油松毛虫越冬幼虫扩散型变化的趋势分析

      1992, 12(1):32-39.

      摘要 (1973) HTML (0) PDF 201.51 K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测定油松毛虫越冬幼虫静态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揭示越冬幼虫在上树时序过程中扩散或聚集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从越冬幼虫上树开始到结束,随着幼虫由树下逐渐向树上转移,分别以株为单元,轮为单元和枝为单元进行了3种抽样的调查,通过测定其种群聚集度指标,根据Mont Lloyd(1967)给出的判断法,并在此基础上应用谐波分析法来研究越冬幼虫种群与其环境之间所表现的种的特性反应和行为。

    • 西双版纳原生林、次生林、人工林中蝽类昆虫的比较

      1992, 12(1):40-46.

      摘要 (2382) HTML (0) PDF 213.09 K (2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西双版纳大勐龙季节雨林和小勐仑次生林及人工林15个固定样地内,定点定时采虫、观测,考察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热带地区原生林遭砍伐、火烧后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次生林和经重建后形成的不同层次的人工林内蝽类昆虫的种类、数量与群落结构等不同的变化,为更好地保护、利用热带森林和热带地区资源的系统研究提供依据。

    • 9种针阔叶幼树的蒸腾速率、叶水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1992, 12(1):47-52.

      摘要 (3088) HTML (0) PDF 188.01 K (5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QK-1气孔仪和压力室测定了樟子松、青杨等9种针阔叶幼树的蒸腾速率与其叶水势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对观测值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供水良好的条件下,其蒸腾速率主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与其叶水势的相关性不显著。控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其蒸腾速率与其叶水势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最显著。

    • 贵阳喀斯特山地云贵鹅耳枥种群动态研究

      1992, 12(1):53-60.

      摘要 (3456) HTML (0) PDF 241.50 K (2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试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分析了贵阳喀斯特山地云贵鹅耳枥种群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群个体的增大和群落的演替进程,种群分布格局由集群型过渡到随机型,种群大小结构由增长型过渡到衰退型,种群密度呈现负增长。云贵鹅耳枥种群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对于喀斯特森林经营管理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青岛多齿围沙蚕的生产量

      1992, 12(1):61-67.

      摘要 (2968) HTML (0) PDF 226.74 K (2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Savigny)是一种以沉积有机物为食的底栖多毛类,通常栖居于潮间带中或上区,混有泥砂和石块的底质中。大潮时,底质暴露在空气的时间约为5—11h,作者通过对青岛鲁迅公园附近一个沙-砾石滩的多齿围沙蚕种群的周年调查,推算了它的产量,对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数量变化规律、繁殖期等生态特点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该种群繁殖期从3月延续到8月,5月、6月、7月为繁殖高峰。各月份密度的变化范围在49—3670条/m~2之间,平均为836条/m~2。月平均生物量12.4mg/m~2至18680.6mg/m~2之间,平均值为6682.0mg/m~2。生产量推算时,依虫体长度不同分为20组,分别计算每组虫体在相邻取样间月的生长增量。1989年3月到1990年2月的产量为35.59g/m~2·a。周转率(P/B)为1.62。

    • 饥饿状态下3种卤虫生长和存活情况的研究

      1992, 12(1):68-73.

      摘要 (2256) HTML (0) PDF 198.44 K (3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25℃),笔者对采自美国旧金山、我国天津、山西的3种卤虫的无节幼体和成体对饥饿的耐受性进行了研究。3种卤虫的雌性成体在饥饿状态下的平均存活时间的差异不显著。它们的无节幼体在饥饿状态下平均存活时间差异显著,时间长短依次为:As>Ap>Af。无节幼体存活时间的长短与3种卤虫的卵径的大小及刚孵出时的大小无关,但与它们在饥饿期间的平均生长率及平均增加的体长呈负相关。对3种卤虫无节幼体饥饿耐受力所进行的方差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同为两性生殖种的Af和As之间的差异超过它们与孤雌生殖的Ap的差异。

    • 医学地理学模型与区域人类生态系统模型的探讨

      1992, 12(1):74-76.

      摘要 (1773) HTML (0) PDF 87.10 K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医学地理学模型演变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人类生态系统模型的设计思想,讨论了该模型的结构和功能。据此模型,能系统地评价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对人类造成的实际影响,有助于提供改善环境的科学依据。

    • >专论
    • 人口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伊春市人口的系统分析与调控对策

      1992, 12(1):77-83.

      摘要 (2323) HTML (0) PDF 206.43 K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人口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口问题是决定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人口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相互适应,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本文以伊春市为实例,系统地分析了伊春人口的发展过程,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伊春人口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此模型对伊春人口进行了系统仿真和预测,同时提出了解决伊春人口问题的调控对策。

    • >研究简报
    • 大米草-双齿围沙蚕相关性初探

      1992, 12(1):84-88.

      摘要 (2286) HTML (0) PDF 162.65 K (2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广阔的海滩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毛类环节动物——双齿围沙蚕就是其中之一。它们不但是近海、河口的鱼虾等的天然优质食料,而且也是娱乐业垂钓的重要钓饵,成为江、浙等省沿海地区出口创汇的一大资源。 经大量调查资料发现,在海滩盐沼-大米草滩上双齿围沙蚕的数量一般比光滩高数倍至数十倍,而且个体大小也有显著差异。这一海滩生态系统中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即植物(大米草)与动物(双齿围沙蚕)之间是否直接存在摄食关系抑或其它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

    • 低丘红壤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

      1992, 12(1):89-92.

      摘要 (1520) HTML (0) PDF 105.10 K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丘红壤区农业生态系统主要以“农林果”复合系统为特点,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本试验是在浙江省红壤区兰溪市上华茶场进行的,其农业生态系统在浙江、江西和湖南三省红壤区均具有典型性。

    • 不同化合形态镉、锌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生理的影响

      1992, 12(1):93-96.

      摘要 (3646) HTML (0) PDF 111.08 K (3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发现镉能导致骨痛病和水俣事件发生以来,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被予以高度的重视。迄今单元素镉、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毒害机理已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在自然界中,由于镉、锌具有相近的核外电子构型、发生同晶代替,镉共生于铅、锌矿中,在土壤中呈现的形态亦多种多样,而不同化合形态镉、锌及其复合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即以842-849品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材料探讨了土壤中不同化合物形态镉、锌及其复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及其与植物吸收富集镉、锌的关系、进而分析镉、锌相互作用的规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