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1, 11(2):97-103.
摘要:实验室内16—21℃的温度下,七星瓢虫雌成虫捕食行为集中在8:00—22:00。瓢虫各龄幼虫及雌成虫对麦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28℃时,瓢虫雌成虫的攻击率最大,处理时间最短。随温度增加,攻击率减小,处理时间增加。假设:猎物种群在无捕食者存在时,呈Logistic曲线增长;捕食者随机搜寻猎物。对猎物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捕食者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捕食者种群存在一个最低死亡率K_0,随种群增大,死亡率增加,增加速率与密度成反比;捕食者取食的猎物转化为自身部分的比例为β。 七星瓢虫-麦长管蚜捕食作用系统模拟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当麦长管蚜种群增长到某一数量时,放置一头瓢虫雌成虫后蚜虫种群增长过程。本文对模型平衡点作了局部稳定性分析。
1991, 11(2):111-116.
摘要:布氏田鼠种群在繁殖初期为随机分布,在其它时期为聚集分布。雌鼠之间的空间竞争进入繁殖季节时增强,尤其在繁殖期,雌鼠对雄鼠有很强的吸引性。雄鼠选择雌鼠作为最近邻体的观测值高于期望值,但没有显著性差异。雄鼠对雌鼠在非繁殖期有很强的吸引性。种群在繁殖期之前为聚集趋势,从非繁殖期进入繁殖期显示扩散趋势,繁殖期结束后又呈聚集趋势。此研究对同一生态学问题的探讨有重要作用。
1991, 11(2):117-124.
摘要:作者于1987—1988年对黄龙县蔡家川在畜牧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的黄背草进行了生物量测定,并研究了生物量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黄背草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较明显,7月中旬达峰值;地下生物量在生长旺期偏低,枯黄期最高,这同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物质运转有关。该研究为了解生物量积累动态,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资料。
1991, 11(2):125-129.
摘要:本文研究于1983年7—8月,1985年8—10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应用概率分布的方法研究小哺乳动物的种群空间格局,取得了与实际观察相吻合的结果。这项工作将为定量描述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空间配置做出尝试。 主要结果为: 1.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以下简称鼢鼠,鼠兔)的空间格局适合负二项分布,截尾负二项分布。 2.鼢鼠在空间的聚集强度高于鼠兔。 3.鼢鼠在高寒草甸和灌丛中的聚块面积分别为0.75公顷和1公顷以上;鼠兔均为0.5公顷。 4.大雪后(低密度鼠兔种群),鼠兔的空间格局呈随机分布,鼢鼠的格局不变,聚集强度均有下降。 5.两种动物空间分布总体上呈正相关,低密度样本与此相同;高密度样本为负相关。
1991, 11(2):130-134.
摘要:本文在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及其日光蜂(Aphelinus mali)寄主——天敌作用系统的Boxcar train模型,对苹果绵蚜猖獗期的二种群数量进行了模拟,其结果与果园调查基本吻合。用此模型做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的内部因子(如蚜蜂的基数比例)和外部因子(温湿度)对系统均有影响。温度升高,二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下降。湿度增加,苹果绵蚜日光蜂种群数量上升,反之则下降。湿度变化对苹果绵蚜无不良影响。比较而言,温度对系统的影响比湿度大得多。减少苹果绵蚜基数比增加日光蜂基数对系统的影响大,据此可从理论上估计生物防治的局限性。
1991, 11(2):135-138.
摘要:该文研究报道了皖南地区茶园蜘蛛、昆虫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结果如下:1.茶园中昆虫、蜘蛛种类有28个,其中5、6月群落中动物种类多,多样性指数大。调查期内,品种园内动物优势种是天敌。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在无人为干扰的品种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进行化学防治的采摘茶园群落结构不稳定。此研究对于在茶园内合理使用农药、繁荣生物群落,提高茶叶品质有重要意义。
1991, 11(2):139-146.
摘要: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4种蜘蛛(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菱头跳蛛)与褐稻虱共存系统捕食量的数学模型。对捕食量模型的分析可以了解各天敌类群间的相互作用和各类天敌不同数量与褐稻虱不同密度组合下对褐稻虱捕食量的影响。同时建立了各类天敌在田间数量增长的亚模型,应用现代控制论的状态空间分析法建立了褐稻虱的状态方程,用以研究褐稻虱种群数量预测和数量控制。其中系数矩阵以褐稻虱田间生命表数据作为基础,以各虫期数量作为输入向量,以微蛛、狼蛛、管巢蛛、跳蛛4类天敌和褐稻虱数量所建立的捕食量模型构成控制矩阵和控制向量。应用该模型预测褐稻虱数量变化,结果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增减趋势基本相似。
1991, 11(2):147-152.
摘要:本文采用Iwao(1968—1977)的m~*-m回归方法测定了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二双斑唇瓢虫、日本方头甲和矢尖蚧蚜小蜂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均为聚集分布;空间结构均为疏松的个体群存在;个体群的分布是聚集的,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比较了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在柑桔树冠不同部位的聚集程度、矢尖蚧、二双斑唇瓢虫和矢尖蚧蚜小蜂均以上部—中部外层的聚集程度较大,日本方头甲以下部—中部内层的聚集程度较大;矢尖蚧、二双斑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均以南方的聚集程度最大,以东方的聚集程度最小,矢尖蚧蚜小蜂以西方聚集程度最大,以北方聚集程度最小。并且分析了矢尖蚧及其主要天敌在柑桔树内的聚集原因。
1991, 11(2):153-158.
摘要:本文以生存分析理论中的生存函数S(t)、积累死亡率函数F(t)、死亡密度函数f(t)、危险率函数λ(t)以及与之相应的估计量为理论基础,对生命表进行研究,同时为估计这种误差,给出了它们的方差近似公式,并进行应用检验,说明生存分析理论在生态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1991, 11(2):159-164.
摘要:本文依据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大量的C~(14)年代测定和孢粉组合分析资料,研究了这一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环境的演变趋势。指出: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含环县)一线以北地区,现代草原和荒漠草原下的半干旱气候环境可能在晚更新世以来已基本形成,目前更偏干些,但兰州黄河以南阶地距今7600年左右仍属半湿润气候环境。兰州、靖远南部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现代森林草原和草原下的半湿润气候环境是在近7400年以来才逐渐形成的、距今7400年前这一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山地的古气候可能较现代更湿润些。
1991, 11(2):165-170.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热带东部主要丘陵山地的农业气候生态环境分析,探讨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不同山系和不同坡向的种植适宜性。结果表明:(1)限制粮食作物和经济林木种植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是热量。粮食作物(水稻)受生长季热量和秋季低温影响明显,经济林木(柑桔、茶树等)主要是冬季冻害的危害。(2)双季稻栽培在北亚热带的上限高度以北坡100m和南坡200m为宜,中亚热带为400—500m。(3)经济林木在北亚热带重点是茶树,但神农架南坡应把柑桔摆在首位;中亚热带应是柑桔、茶树并举,南亚热带低海拨处(低于海拔100米)的气候生态环境适宜种植香蕉、荔枝等。此研究为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1, 11(2):171-175.
摘要:本文根据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在20℃、23℃、26℃、29℃、32℃和35℃6种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幼蛛存活率、成蛛产卵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组建了前齿肖蛸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增长表。结果表明前齿肖蛸在所试验的6种恒温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可保持上升趋势,其中以在29℃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可增加74.28倍;以在20℃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最慢,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可增加20.74倍。
1991, 11(2):176-181.
摘要:本文提出了双向平衡原理的系统调控方法,同时对半干旱区的山西省临猗县的作物布局结构调整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建立良好的农作物生产生态体系、增强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县内部活力、加快商品粮棉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都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991, 11(2):189-190.
摘要:臭氧(O_3)是一种严重危害植物生长的大气污染物。1956年Erikson和Wedding曾研究了O_3对浮萍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后人们又开展了O_3对植物光合速率等多方面影响的研究,探讨了O_3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但对受到O_3抑制后,植物光合强度的恢复与减少植物受O_3危害的防护剂的效应较少注意。 本文主要报道了O_3对蚕豆叶净光合强度的影响及恢复情况,应用了一种新型生长调节剂Mefluidide(简称Me剂)作为O_3的防护剂,考察了其对蚕豆防护O_3的作用与对光合强度产生的影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