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1, 11(1):1-6.
摘要:本文讨论了科尔沁沙地疏林草场的气象效应和防风效应的风洞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林内风速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地的粗糙度随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当于林分高度的1/20—1/70。疏林草场与旷野相比,蒸发减少12—20%,蒸腾增加7.3%。
1991, 11(1):7-12.
摘要:对普通茶园、茶树-乌柏复合园和茶树-板栗复合园的光照、温度及湿度状况的系统观测表明:茶树-乌柏复合园可有效调节茶园小气候,使之适合茶树正常生长代谢,尤其是夏秋季节,这有利于茶叶优质稳产。文中还对夏季茶园太阳辐射能分配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茶树-乌柏复合系统值得在江南丘陵茶区试行和推广,为建立能够保证一定产量水平和较高质量且稳定持续发展的茶园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1991, 11(1):13-17.
摘要:本文根据在黑龙江省31个县、市进行的多年玉米农业生态联合试验,并运用双重组合设计原理进行模型挂接,建立了黑龙江省玉米区域性农业生产数学模型。初步揭示了积温、降水、土壤肥力及农肥、化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及相互间的变化规律,并应用模型对玉米产量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1991, 11(1):18-24.
摘要:文章研究了农户生态系统定量分析和演替导向方法,对线性规划方法有新的应用和认识,提出了制约强度、制约幅度、制约作用量的新概念,并首次用于对农户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限制因素定量分析,从而指导农户生态系统的演替,并取得明显的实践效果。同时,对线性规划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讨论。
1991, 11(1):25-31.
摘要: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1991, 11(1):32-36.
摘要:本文应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影响池塘食用鱼养殖产量的可控因子进行定量分析,挑选出与鱼产量关系最密切的几个因子,建立了池塘食用鱼养殖产量预测模型。
1991, 11(1):37-43.
摘要:本文主要调查研究了凤城土门水库和辽阳汤河水库的池沼公鱼栖息活动及群体结构变化规律。公鱼的周年栖息活动主要是围绕摄食、产卵而进行节律性洄游。研究表明:影响摄食洄游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光线和饵料的分布,摄食的水温范围是0.5—28℃,旺盛摄食温度为2—26℃。3月上中旬水库上游河道冰雪开始融化,公鱼从冰下上溯到解冻的河道产卵(水温4—7℃)。影响产卵的主要因素是水温、水位、流速、底质、气候与时间节律。栖息活动的特点是集群、喜低温、避光。 公鱼的种群结构存在着适应性变化,新移入的公鱼由于饵料保障等生态条件的改善,生长很快,同龄鱼体明显大于原产地。第二年因产卵繁殖,种群密度增加面生长速度下降。第三年生长趋于稳定。雌雄性别组成大体相等,但产卵群体雄性比例显著增高,这利于群体数量的增长。
1991, 11(1):44-48.
摘要:本文分析了秋茄植物各部分的热值及其季节变化、随纬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植物各部分的干重热值波动范围为17.42—20.14kJ/g;去灰分热值介于19.48—21.98kJ/g之间。其中以花、叶热值最高,根部热值最低。叶热值10月份高达19.7kJ/g;4月低至18.7kJ/g。秋茄叶热值还随纬度不同而异,春、夏、秋季热值随纬度增高而下降,冬季略有上升。这一现象反映了秋茄红树林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也反映了秋茄具有一定的抗寒性。
1991, 11(1):49-53.
摘要:同期发生演替是指在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段,顶极植物种、演替系列种和演替先锋种一起侵入定居,先形成三者的混生林,再经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而发展成顶极群落的过程。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缙云山存在比较典型的同期发生演替现象。通过研究认为:同期发生演替其侵入样地的初期种是随机的,演替的历程也具随机性,但演替的终极阶段却是一致的。对缙云山两类由不同种类开始的同期发生演替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预测,发现将形成种类组成相似的常绿阔叶林,即演替是收敛的。
唐业忠 , 赵万源 , 况荣平 , 単访 , 钟宁 , 余波
1991, 11(1):54-59.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和苹果绵蚜蚜小蜂(Aphelinus mali Hald.)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苹果绵蚜完成一世代的积温要求和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苹果绵蚜蚜小蜂,二者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52.19日度和375.51日度,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62度和7.95度。因此,苹果绵蚜较其寄生蜂更适合于昆明地区的气候条件;(2)苹果绵蚜种群的增长能力大于苹果绵蚜蚜小蜂,二者的内禀增长率在20℃下分别为0.1390和0.1146,在25℃下分别为0.2647和0.1628。这可能是昆明地区苹果绵蚜蚜小蜂不能控制苹果绵蚜为害的主要原因。另外,本研究首次利用卡方密度函数对各种温度下的昆虫产卵的时间分布进行了拟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1, 11(1):60-65.
摘要:在猎物卵不同密度下,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随其种群密度的增加(不超过10头/叶片),个体之间不存在干扰作用;捕食螨的搜寻活动和产卵分布对猎物分布的变动有一定的时滞性;聚集行为往往是由于某些生境中猎物被消耗殆尽后引起的,这与捕食螨在猎物卵不同密度下的扩散作用和干扰作用较弱有关。
1991, 11(1):66-72.
摘要: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vàrth))卵内,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有效积温为162.3日度,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加快;寿命(y_1,D_(10.4)~0C)、产卵量(y_2,粒/♀)、产出卵率则在适宜温度范围(23—26℃)内最大,高低温区内均呈下降趋势,其方程分别为:y_1=exp(-0.04187+0.3612x-7.4654×10~(-3)x~2),y_2=exp(-1.9539+0.4563x-0.01001x~2),式中x为温度。温度对未产出卵量影响不显著;对子代雌性比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平均值为0.7631。温度主要通过对产卵量和产卵速率来影响繁殖力,理论上27.3℃时周限增长率λ最大,达1.2374倍/天。成虫期供蜜加水时的产卵量、产出卵率和寿命显著比仅供水时的高或长。此研究为预测害虫种群发展,充分利用天敌资源,达到综合管理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1, 11(1):73-79.
摘要:本文应用生态学中正在发展的集团理论,分析了吉林省西部草原蝗虫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该蝗虫群落由13种蝗虫组成。根据蝗虫的取食行为和栖息地选择两项生态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量分析方法,将蝗虫群落划分为4个集团,并研究了各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蝗虫的生态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对蝗虫行为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有关资源的确定,竞争理论和集团理论等问题。
1991, 11(1):80-85.
摘要:应用PFU方法采集微型生物群落,监测北京排污河不同河段污染压迫和净化效能。五次野外生态群集试验,共采集到60种原生动物。6个采样站微型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原生动物对不同河段水质变化的反映,可用群集速度来表示。无论野外生态群集试验和室内原污水的毒性试验,还是群集过程中S_(e q)、G、t90%三个功能参数的分析,及其与水质化验数据比较,其结果均基本一致。PFU方法较准确地反映了北京排污河水体的生态效应和净化过程。
1991, 11(1):86-88.
摘要:自然界中,天敌之间,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有多种天敌攻击一种猎物(或寄主)的现象。蓝仲雄等(1985)在5个假设条件下,提出了天敌-害虫系统中两种天敌与一种害虫相互作用形式的5个数学模型。此外,作者发现对一种以上天敌模型不能解释的现象,即一种寄生性天敌寄生于一种害虫,而另一种捕食性天敌也捕食这种害虫,但在捕食过程中由于对已被寄生过的害虫具有某种程度的“偏嗜性或厌弃性”而将部分寄生于害虫体内的寄生性天敌连同害虫一起误食掉,或只要捕食性天敌使害虫致死,害虫体内的寄生性天敌有时就因完不成发育而死亡,这种作用称为天敌之间的“误杀作用”。从数理学上讲,这两种天敌的作用不是相互独立的。作者对天敌-害虫系统中的这种作用形式提出一种数学模型。
1991, 11(1):92-94.
摘要:本文报道了养殖条件下团头鲂的9项血液指标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不多。考察不同养殖条件下,水环境与鱼类的生理效应及其机制,对于建立评价养殖水环境的生理学指标具有意义,可为鱼类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991, 11(1):95-96.
摘要:氧化塘作为一种污水处理的方法,具有构造简单、基本建设投资低、能量消耗小、维护管理容易、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重视并做了许多工作。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如石家庄、武汉、广州、齐齐哈尔等)已开展了氧化塘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