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0, 10(4):291-298.
摘要:本文从研究耕作措施出发,提出了地表平坦或地表起伏不平时二维土壤蒸发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作为应用举例,分析了沟种垄作对苗床土壤水分与温度分布的影响,并作了田间试验验证。这一研究为农业生态学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1990, 10(4):299-304.
摘要:在室内模拟生物氧化槽中比较研究了污水中不同氮含量及氮磷比例对藻类生长与污水净化的影响。原污水中磷含量约为7毫克/升,氮含量分别为13.5、24.8、44.4和77.4毫克/升,结果发现:原污水中N/P=44.4/7.0毫克/升时,氧化槽内藻类生长状况、产氧量及污水净化效果最好。
1990, 10(4):305-310.
摘要:本文运用开顶式熏气装置研究重庆南山大气SO2污染与马尾松衰亡的关系。通过SO2模拟熏气试验确定了SO2对马尾松急性和慢性伤害阈值和可见伤害症状,长期定点SO2浓度监测结果表明南山马尾松衰亡区的大气SO2改度超过了马尾松的慢性伤害阈值。SO2浓度与马尾松衰亡程度的空间分布一致、衰亡中的马尾松针叶上出现的可见症状与SO2熏气实验中所出现的症状相似。现场空气过滤实验证明SO2污染是马尾松针叶受害的原因。
1990, 10(4):311-316.
摘要:本文组建了水稻群体生长过程和产量的动态模拟模型。它从单叶光合强度的模拟入手,然后逐日模拟群体光合产量、呼吸量、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及总茎数,最后模拟了经济产量。有效性检验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模型的普遍性较强,同时易与害虫种群模型相耦联,实施水稻与害虫控制的优化管理。
1990, 10(4):317-322.
摘要:本文根据遥感卫星图片资料,探讨了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特征。研究表明:干旱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4倍,湖水水位1956—1986年间下降了3.16米,湖水面积缩小了279.4平方公里;1986年沙漠面积已达450平方公里,比1956年增加了115平方公里;沼泽面积1986年为193平方公里,比1956年减少了61平方公里。将古植被与现今植被演化进行分析对比得知,1982—1986年该区植被类型、种类组成均无显著变化。青海湖水位下降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巨大隆升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所影响,但强度有限,并非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
1990, 10(4):323-327.
摘要:本文研究了湖北四湖地区和江苏里下河地区沼泽化的湖泊、沼泽与稻田生态系统演化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同还原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极有规律。从湖泊生态系统演化为沼泽生态系统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高。四湖地区表层土壤由3.80%增加到10.1%,里下河地区亦由4.32%变为14.4%。而当沼泽被开垦利用,演化为稻田生态系统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迅即下降,并随着开垦时间及土壤脱沼程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幅度增大。四湖地区初期脱沼土表层土壤下降了35%,脱沼土则下降了47%,里下河地区亦下降58%。潜育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似,土壤的还原能力与有机质含量呈密切的正相关。
1990, 10(4):328-332.
摘要:本文对地处中亚热带的安徽黟县次生灌丛和灌草丛以及常绿阔叶幼林共9个样地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黟县常绿阔叶幼林、次生灌丛和灌草丛的地上部分为81.74、16.83和5.28t/ha。所调查的5个群落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可回归成线性方程Y=3.88+0.14X,净生产力随生物量的增加而提高。
1990, 10(4):333-337.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新概念——遥感相,它可应用于计算机识别生态环境。遥感相具有良好的概率特性,因为它的地球资源卫星值是标准随机变量,这个特性支持了贝叶斯(Bayes)分类器识别生态环境。一幅遥感相地图可以显示生态环境的各种景观单元,每一生态环境包括静止无规分布于该地区的很多地面事物。
张素琴 , 赵姬勇 , 马国华 , 宋冬林 , 罗卫星 , 王志通
1990, 10(4):338-342.
摘要:本研究主要调查了受石油,农药和汞等污染的环境中好氧异养菌的种类及其所携带的质粒,并在恒化器中半连续培养和观察细菌质粒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恒化器小生境中76株初始菌检出29株带质粒,6个月后检测出6株菌全带质粒。 从不同地区分离出470株好氧异养菌,用硷裂解和琼脂糖电泳技术测出质粒菌的百分数,它们分别为:石油污染土49%;五氯酚污染土41%,对照土11.3%。 抗汞菌质粒检出数为62%。在1?2株带质粒菌中有78%对石油烃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这些带质粒菌74.6%是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假单胞菌类占31.6%。
1990, 10(4):343-348.
摘要:本文研究了水生植物对废水中银的净化与富集特性,揭示了它们对银净化和富集的有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废水中银(Ag+)的净化与富集能力不同,其顺序为:沉水植物>飘浮和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根系不发达的水生植物。而它们对银的抗性能力则是:挺水植物>飘浮和浮叶植物>沉水植物。 在本实验条件下,水生植物植物72小时对银的净化率达64.5—100%,根部对银的富集量达260—7200ppm(DM)。水生植物凤眼莲、水蕹菜和水芹菜都是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1990, 10(4):349-354.
摘要:本文对洈水水库鳡鱼的生长及其利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种鱼生长快,高速生长时间长,可连续5年每年生长6kg以上;2.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生长分别适合Von.Bertalanffy的生长公式:L=L_∞(1-e-k(t-t·))和W=W_∞(1-e-k(t-t·))~3;3.雌鱼体重生长速度快于雄鱼,体长生长无明显差别;4.建议大中型水体中的鳡鱼与其它鱼类群落体重之比控制在3—5%为宜。
1990, 10(4):355-361.
摘要:为查清净月潭地区土壤螨类的种类数量、生态分布,群落结构,探讨螨类群的动态变化,对该地区六种生境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将该地区的土壤螨类划分为六个类群,各类群均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组成与结构即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并随季节更替有明显变化。
1990, 10(4):362-366.
摘要:黄斑苇鳽是夏候鸟,每年5—8月在上海奉贤县沿海新海塘繁殖。本文对其繁殖期种群分布型等进行研究,并用Poisson法测定。研究表明该种鸟巢的空间分布属于集群型。集群分布之巢占64.04%;每群6.081.76只,结构较为松散。其巢的空间生态位是芦苇层次中的中层。文中还讨论了生态位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位分离、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变动等问题。
1990, 10(4):367-372.
摘要:本文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部分,对桂北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和动态格局及气候特点进行了5年的综合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里骆成年杉木林年均凋落物量有4.621吨/公顷,变动系数19.40—28.34%。杉木纯林凋落物各组分的比值相当稳定,标准差<5%;杉叶占凋落物总量的46.47%,枝为18.47%,花果为16.91%,杂物为18.20%。凋落量的季节变化格局是,随气候的变冷变干有一秋末—春初的凋落高峰期(11—4月)。并定量地分析了17个气侯因素与凋落物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低温干旱和风力是影响凋落物量和动态的关健因子。
1990, 10(4):373-378.
摘要:种群系统把对象种群看成是一个系统,把作用于种群的各种因子看成是系统的空间边界,来研究种群的数量动态和数量控制问题。种群系统的研究引入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种群动态的理论和提出了种群的数量控制,使种群生态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在种群系统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上进行讨论,其中包括作者在有关研究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种群系统的控制信息的处理问题,供进一步讨论参考。
1990, 10(4):379-380.
摘要:对虾,大多数为一年生的动物,但在它的生活史中却要经历多次的变态发育以及多个发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需要。 90Sr是反应堆重要的裂变产物。Mauchline,J.等人于1966年曾研究过多种海洋生物对它的吸收,并计算其Sr/Ca比值及Sr-Ca差别比,但均为其成体。关于对虾幼体特别是其各发育阶段幼体对90Sr的浓集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到报道。
1990, 10(4):381-383.
摘要:一、引言 毛竹是我国亚热带山区主要用材林之一,速生高产,经济价值很高。主要分布于24—32°N,102—122°E之间,毛竹喜温湿,怕干旱,要求年平均温度15—20℃,年降水量800—1800mm,极端最低温高度于-15℃。研究表明,毛竹最适宜在中海拔山区生长。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