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1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一个描述多种产量-密度关系的经验模型

      1990, 10(3):195-202.

      摘要 (2170) HTML (0) PDF 214.13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关于产量-密度关系的经验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能描述低密度下不存在种内干扰的产量-密度的直线关系;(2) 能描述从直线型、渐近无极限型、渐近极限型到变型抛物型等多种产量密度类型;(3)参数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 对温室和田间试验中种内干扰与产量密度关系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在不同程度的种内干扰下所产生的多种类型的产量-密度关系。

    • 水稻一稻纵卷叶螟-天敌系统的优化管理

      1990, 10(3):203-207.

      摘要 (1707) HTML (0) PDF 160.51 K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是在水稻群体生长模型和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模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耦台水稻与纵卷叶螟相互关系模型,模拟了水稻-纵卷叶螟-天敌系统动态,估算了在不同条件下纵卷叶螟的产量损失率,结合经济核算确定不同条件组合下的经济阈值(多维动态经济阈值)。我们从稻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给出了稻纵卷叶螟管理系统流程图,图中将决策区分为趋势决策和实时决策,寓测报和防治于一体,以优化管理为目的。

    • 温度对萝卜蚜种群参数影响的研究

      1990, 10(3):208-212.

      摘要 (1795) HTML (0) PDF 153.13 K (2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发育速度、内禀增长力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下述模型: V(T)=K/{1+exp[—r(T—T_0)]}*{1—exp[—(T—T_1)/δ]}*{1—exp(-(Th-T)/δ]}其发育最适温度为16—23℃,世代发育起点(Tl)为3.79℃,最高临界温度(Th)为33.81℃。内禀增长力(r_m)最合适的温度是19.64℃。 组建了五种温度下萝卜蚜的生命表。用改进的Weibull模型模拟了萝卜蚜个体存活率的变化。其下降最快的位置随温度降低而后延,下降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减慢,造成寿命延长。蚜虫的繁殖活动主要集中在成虫的早期阶段。因此早期最佳育龄成虫的数量对整个种群数量变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 赤红壤开垦利用后生态环境的变化

      1990, 10(3):213-219.

      摘要 (1641) HTML (0) PDF 199.28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赤红壤开垦利用后采用一年一熟,一年二熟及多年一熟制的土壤生态环境变化,如自然植被作物代替,随着利用时间的延续,田间杂草种类及密度增加;动物及害虫增多,土壤养分减少和沙化显著。30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其中以轮种绿肥的多年一熟制效果较好。

    • 75Se对土壤-小麦系统中硒转移规律研究

      1990, 10(3):220-225.

      摘要 (1476) HTML (0) PDF 174.71 K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75Se2O作示踪剂,通过盆栽试验,对暗棕色森林土-小麦系统中,硒从土壤向小麦籽实的运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硒转移规律的研究为合理使用微量元素硒肥,提高小麦中硒含量,从而提高人对硒的摄入量,防治某些地方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大庆地区农牧业中微量元素缺乏性营养障碍的土壤根源与整治途径

      1990, 10(3):226-230.

      摘要 (1594) HTML (0) PDF 168.53 K (2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2887个样品分析制图,揭示出大庆地区土壤有效态Cu、Zn、Fe、Mn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并对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微量元索含量和有效性做了分析评价,肯定了大多数土壤普遍缺Zn和一定程度上Fe、Mn供给不足,是营养障碍发生的直接土壤因素。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造成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导致微量元素供给不足的原因;土壤沙化、盐碱化、高pH值、多石灰质和重碳酸盐等起主导作用。提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推行合理种植制度、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及选择栽种耐缺植物种和品种等整治途径。

    • 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动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1990, 10(3):231-236.

      摘要 (2889) HTML (0) PDF 188.27 K (2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有12种,聿属3目5科属。泥滩、沙泥滩的优势种是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和印痕倍棘蛇尾(Amphioplus impressus);沙滩优势种是滩栖滩阳逐足(Amphi-ura vadicold);岩石滩优势种是中华蜓蛇尾(Ophion er eis dubia sin ensis)。潮间 带四种底质的蛇尾类数量大小依次是:泥滩、沙泥滩、岩石滩和沙滩。各底质之间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系数均小于50%。群落的多样性分析表明:岩石滩的蛇尾类比其它底质的蛇尾类更为多样化,各种的个体数差较小,种类丰度较高。 厦门港潮间带高潮带无蛇尾类分布。泥滩中潮带第二层(Ⅱ2)蛇尾类密度较其它层高,沙泥滩、沙滩蛇尾类密度从中潮带第一层(Ⅱ1)至低潮带第一层(Ⅲ1)逐渐增高;岩石滩在中潮带第三层(Ⅱ3)以下才有蛇尾类分布。 泥滩蛇尾类有季节交替现象。洼颚倍棘蛇尾有春、夏、秋为优势种、冬季几乎消失,被印痕倍棘蛇尾取而代之。沙滩蛇尾类在夏、秋季数量为零。沙泥滩和岩石滩的蛇尾类没有明显的季节交替,它们的群落在时间变化上较稳定。 洼颚倍棘蛇尾和印痕倍棘蛇尾的分布格式为集群分布。

    • 环境因子对两种海洋双壳类幼体趋性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1990, 10(3):237-242.

      摘要 (1854) HTML (0) PDF 187.06 K (2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重金属等几种因子对缢蛏和长牡蛎幼体趋地性和趋光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温度能增强缢蛏幼体的正趋地性,而长牡蛎幼体却由正趋地性转变为负趋地性,同时两种幼体的正趋光性受到抑制作用;升高温度对缢蛏幼体趋光性的影响不明显,但能加强牡蛎幼体的正趋光性。2)盐度提高时缢蛏幼体的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正趋地性趋于减弱。3)重金属Cu和Zn在各自的亚致死浓度下具有提高缢蛏幼体正趋地性和降低正趋光性的作用,而牡蛎幼体的正趋地性却趋于减弱,正趋光性趋于增强。本文据上述幼体的行为变化,还讨论了这几种因子对幼体垂直分布的调节作用。

    • 生长期-定时一年生植物群体光合产物的最优分配策略的理论分析

      1990, 10(3):243-248.

      摘要 (2271) HTML (0) PDF 174.21 K (3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工作建立了一个一年生植物群体的生长模型,利用以梯度法为基础的离散系统最优控制的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一年生植物群体光合产物的营养器官间分配的最优策略,以及这一策略对植物群体最大生长速率和消光系数的依赖关系。用Pontryagin最小值原理和奇异最优控制的条件证明了光合产物的最优分配方法是:在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行阶段,群体叶片的死亡量恰好等于新形成量,植物干重随时间线性增加。

    • 水生植物抗寒性测定及其特性研究

      1990, 10(3):249-254.

      摘要 (1428) HTML (0) PDF 162.66 K (2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叶片电解质外渗和叶组织TTC还原法在不同低温处理方式下,测定了八种水生植物的抗寒性。它们的抗寒性为:微小浮萍>荷兰芥>水竹>狐尾藻>大米草>凤眼莲>喜旱莲子草>大藻。其中微小浮萍和荷兰芥可在冬季生态工程净化污水中应用。伤害症状的观察和拐点的测定同样验证了上述的测定结果。研究证明:解质外电渗法和TTC还原法是测定水生植物抗寒性的可行方法。伤害特性的研究为判断水生植物越冬性能提供了依据。

    • 普通小麦日长反应的探讨

      1990, 10(3):255-260.

      摘要 (1688) HTML (0) PDF 188.22 K (2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认识普通小麦这一物种的日长反应特性和光周期类型,本文对1982—1985年在北京和贵阳的两个全国小麦生态试验点,采用31个不同生态型的普通小麦品种所做的小麦试验进行了分析,并报道了其中8个品种从播种—抽穗的生育进程。研究表明:从播种至生理拔节的生育进程可在长日条件下实现,也可在短日田间条件下完成。拔节后,也能在短日条件下抽穗。在一定温度的配合下,短日种植不一定延迟抽穗。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无独立的光照阶段,应属于中日性植物。普通小麦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 油松毛虫发生的灰色预测模型

      1990, 10(3):261-265.

      摘要 (1560) HTML (0) PDF 120.20 K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灰色系统(grey system)理论建立油松毛虫越冬幼虫(hibernnating larvae of Chinese-pinecaterpillar)种群数量的灰色方程,利用上一年上树(或下树)平均虫口数预测上一年上树(或下树)平均虫口数,或利用上一年下树的平均虫口数预测下一年上树的平均虫口数。所建模型经检验预报精度在90%以上。

    • 捕食者—猎物功能响应模型研究

      1990, 10(3):266-271.

      摘要 (5666) HTML (0) PDF 164.25 K (6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在捕食的情况下猎物种群的平均绝对增长速率与捕食效应的关系以及捕食者的捕食平均绝对速率与猎物密度的关系,建立了捕食者-猎物功能响应的一般模型: 其中,A为捕食者与猎物行为常数,f(H_t)为待定函数。 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在捕食速率与猎物密度无关和有关时的功能响应行为。 通过对上面模型的分析,笔者认为功能响应模型按Holling的Ⅰ、Ⅱ、Ⅲ型响应曲线相应划分很不方便。建议按“捕食速率与猎物密度无关或有关”两个类型划分。并认为Ⅲ型模型在昆虫中也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 大亚湾的碳循环

      1990, 10(3):272-276.

      摘要 (1679) HTML (0) PDF 141.53 K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根据1985~1986年对大亚湾的综合调查结果,计算了各碳贮库贮量的季节变化,建立起碳循环 ,模式,定量计算了不同季节碳循环各个途径的通量,给出碳在不同贮库中的停留时间。

    • 河北省蝗虫分布状况

      1990, 10(3):277-281.

      摘要 (1667) HTML (0) PDF 161.26 K (2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河北省共有蝗虫75种,隶属5亚科,40属。张北高原带44种,冀北山地带50种,冀西山地带43种,河北平原带29种。不同经纬度和海拔有其区域地带性、可塑性和规律性;同一蝗虫种群也有其垂直分布。

    • >研究简报
    • 茶树蓄积铝的化学行为探讨

      1990, 10(3):282-283.

      摘要 (1472) HTML (0) PDF 84.42 K (2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求,许多研究认为,酸性土壤对植物生长是有害的,其酸性障碍的主要原因中,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土壤中铝、锰等金属元素变为可溶性,危害植物。同时,溶解出的铝又和土壤中的磷酸根结合起来,形成难溶性磷酸铝,从而造成植物缺磷,不能正常发育成长。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酸性土壤中的茶树却相反。尽管这些酸性土中酸化和磷的固定作用十分强烈,茶树仍能良好地发育成长。这是因为,植物的耐酸性在于其根系的耐铝性,同时,茶树本身也能大量吸收铝,成为铝蓄积器。探讨这些有机酸在茶树生长中的化学行为,不仅可进一步了解茶树蓄积铝的生理机制,更主要的是为发现和推广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上的作物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全球酸性土壤的经济利用提供参考信息。

    • 江苏盐城海涂越冬丹顶鹤的数量分布

      1990, 10(3):284-285.

      摘要 (1996) HTML (0) PDF 64.67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城沿海滩涂,面积约为24.3万公顷,包括沿海五个县: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位于北纬32°24′—34°25′,东径119°27′—120°56′,地处黄淮地区及华中区的北缘。每年冬季10月下旬起,来此越冬的丹顶鹤数量都在300只以上,最多达618只,是世界上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1982~1988年笔者逐年统计了丹顶鹤的数量分布。

    • 栽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1990, 10(3):286-287.

      摘要 (1568) HTML (0) PDF 73.04 K (2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对吉林省古安双岔林场不同年份参地土壤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进一步调查了不同年份参地微生物和人参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类及数量变化。试图为今后老参地的研究和改造提供依据。

    •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星星草种子散布的研究

      1990, 10(3):288-290.

      摘要 (1456) HTML (0) PDF 96.00 K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星星草是松嫩平原碱化草甸广泛生长的优良牧草。本文通过对株丛顺序远离母株取样与单优群落的随机取样调查,探讨了星星草的种子散布规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