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0, 10(2):109-115.
摘要: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典型草原中Si、Al、Fe和Mn在生态系统各分室中的分配和循环。结果表明,各分室中元素的贮量顺序为:Si>Al>Fe>Mn,且其贮量在年度之间有变动。草原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很小一部分贮存于生物系统中,而生物系统中元素的绝大部分贮存于根系中。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草原生态系统经过一年的运转,输出量大于输入量,生物系统中大部分元素的贮量减少。 各元素在生态系统各分室间的循环量大小顺序与其贮量大小顺序相符。生物活体对Si、Al、Fe和Mn的年总吸收量在羊草草原分别为28.8、5.19、3.15和0.183g·m~(-2)·a~(-1),在大针茅草原分别为13.4、2.27、1.14和0.0567g·m~(-2)·a~(-1);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年矿化量在羊草草原分别为94.1、16.1、10.5和0.39g·m~(-2)·a~(-1),在大针茅草原分别为57.3、9.12、5.24和0.157g·m~(-2)·a~(-1),释放/吸收比大于1。
1990, 10(2):116-120.
摘要:本文研究了原来土壤、蚯蚓消化道内含物和蚯蚓粪便中微生物种类,数量的动态变化;比较测定了蚓粪和原土壤几种重要的土壤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土壤的几种肥力指标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有机物质含量的土壤在通过蚯蚓消化道时,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总是趋于减少;氨化细菌,磷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也减少;在蚯蚓粪便中,细菌数量、氨化细菌、磷细菌和好气性以及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放线菌和真菌总数未增加,甚至稍有减少,蚯蚓粪便比原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有所增加;土壤的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腐殖质含量有明显的增加。蚯蚓粪便中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增加。
1990, 10(2):121-126.
摘要:本文对杉木多代连栽林地及多代连栽后营造不同类型混交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季节性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杉木连栽林地及连栽后营造成不同类型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主要类型的数量季节性变化,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总的趋势是春季较高、夏季最高、秋季稍有下降、冬季最低,但不同混交林下表现不同;②连栽杉木后营造不同混交林土壤的微生物生态分布数量、土壤的呼吸强度、土壤酶活性都显著高于杉木连栽林地,这说明连栽后营造不同类型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改土作用;③不同混交林土壤中,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百分率为建柏+红豆树、柳杉+薄姜木>杉木+樟树、火炬松+罗光石楠>多代杉木林,真菌占微生物总量的百分率为多代杉木林>杉木+樟树、火炬松+罗光石楠>建柏+红豆树、柳杉+薄姜木。这表明不同混交林下由于凋落物的性质不同,参与土壤中有机残体分解的微生物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异。
1990, 10(2):127-132.
摘要:以辽宁省前查干村多年实地调查及试验数据为基础,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系统动态学原理,编制模拟程序,对该村不同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的氮循环进行动态模拟,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比较评价。模拟结果有效、可行,拟合程度较高,具有一定通用性。本程序为研究复杂的农业生态同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1990, 10(2):133-138.
摘要:本文用系统分析法从宏观角度研究了长白山地区龙井县农田生态系统的演变特点和机制,建立了系统功能对人为因子和自然因子的响应模型,进而提出了控制其进一步稳定发展的措施。 分析表明,龙井县农田生态系统自1949年以来的演变有三个显著特点:1.系统功能伴随波动而提高。其提高主要是因为人工辅助能投入的增加,而波动的直接原因是生育期内气温的年际变化大。 2.农田土壤逐渐退化。原因有两个;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投入少而取出多;水土流失严重,这也是系统功能波动大的一个潜在原因。3.作物种类趋于多样化。这主要与政策变化有关。 以保证龙井县农林生态系统在未来的演进过程中功能稳定提高为目的提出了宏观调控战略,在龙井县应建立和完善三种复合生态系统,即平原区种养加复合生态系统;丘陵台地区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低中山区林特牧复合生态系统。
1990, 10(2):139-144.
摘要:本文报道了厦门附近海域浮游甲藻类49种,并对其生态特性以及与海洋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分析的204号样品,系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逐月采自厦门海域的浔江区(Ⅰ区),西港区(Ⅱ区)和九龙江口区(Ⅱ区)。
1990, 10(2):145-149.
摘要:本文探讨了鹰爪虾黄渤海群系的种群结构特征。结果如下:1.种群体长范围、生殖群体为20—107mm;越冬群体为13—101mm。2.种群的年龄结构为3个年龄组,4个世代(0—3龄)。3.头胸甲长和体重关系W=0.002421L~(2.5173),r=+0.9961。4.雌、雄性比组成为1.35:1;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龄虾。
1990, 10(2):150-154.
摘要:作者于1985—1987年夏季,在太原地区对大苇莺的种群繁殖生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结果表明:大苇莺5月中旬迁入、9月中旬迁离研究区域,产卵在6月初开始,6月中旬达到高峰,窝卵数2—7枚,以5枚居多,平均窝卵数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递减;繁殖成功窝的百分率和生产力的最高值仅分别为51.8%和1.9;人为破坏是影响种群繁殖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0, 10(2):155-159.
摘要:本文报道了云南省勐腊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颊长臂猿(Hylobat es concolor leucogenys)全年的觅食情况及食谱。长臂猿喜食植物的果,其次分别为叶、嫩枝叶和花,偶食小型动物。植物性食物占93.60%,其中每天采食果、叶、花和嫩枝,叶的时间分别占觅食时间的38.63%、35.52%、4.6%17.29%,动物性食物占6.40%,每天捕食动物性食物的时间占觅食时间的3.89%,主要捕食昆虫。
1990, 10(2):160-166.
摘要:昆虫种群内个体发育速率上的差异是它们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评论了几种模拟昆虫发育历期分布的方法,介绍了昆虫发育历期分布的“图形性质(Same shape-property)”,并以桃蚜和萝卜蚜为例具体阐述了“同形性质”在昆虫种群发育历期分布模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适用于自然温度下种群发育进度的预测和模拟。
1990, 10(2):167-172.
摘要:为了使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提高到系统工程的水平,作者在室内30℃恒温下,测定了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各发育阶段的虫(蛛)体组织潜能量、生殖生产量、呼吸量、蜕及蛛丝含能量。根据晚稻田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种群数量的系统调查结果,以及水稻生物量与热值的测定值,给出了水稻-褐飞虱-八斑球腹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净生态效率、对光能或潜能的利用效率和生物量、能量生态锥体。
1990, 10(2):173-176.
摘要:用限制白蚁活动的方法进行野外对比试验,研究白蚁对人工林凋落物自然消耗的作用,为研究系统的能量循环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试验表明。1)枯枝落叶年消耗量与白蚁的几种数量统计数值成正相关,与其他土壤动物的数量无显著关系;2)三个试区的年总凋落量分别为1089.6克/米~2、550.3克/米~2和541.3克/米~2;总自然消耗率为94.31%、97.0%和82.07%;3)由白蚁消耗部分各占总凋落量的40.8%、24.5%和15.3%。
1990, 10(2):177-181.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染色体分析技术研究棉蚜自然种群组成的试验结果。在棉蚜发生的不同阶段制备体细胞染色体标本,根据染色体相对长度和G-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棉蚜种群是由正常核型(NK)和两种易位核型(T_(1-2),T_(1-3))棉蚜组成的复合种群。各种核型棉蚜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随时间而变化,其中正常核型是越冬寄主花椒上和棉田苗期的优势种群,T_(1-2)核型是棉花蕾铃期的优势种群,T_(1-3)核型蚜虫少较见。文中还比较了花椒、石榴、木槿3种主要越冬寄主上的棉蚜核型,以及河南省郑州、南阳、新乡、灵宝、商丘5地的棉蚜核型,均未发现差别,都是由正常和易位核型棉蚜组成的复合种群。文后讨论了易位核型棉蚜在自然种群中的保持问题,认为棉蚜繁殖速度快,每年大部分时间营孤雌生殖,不会被有性阶段所淘汰。
1990, 10(2):182-186.
摘要: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度量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建立了度量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动态指标体系,包括类斑匀度、斑匀度、类斑散度、斑散度、斑块的贴近度、斑块的形状指标、类斑丰度、斑丰度、带丰度、带斑比、边缘强度、景观网络的连通度和景观网络的环圈度指标等。
1990, 10(2):187-191.
摘要:全球正两临着一场物种灭绝的大危机,自然保护己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减缓物种灭绝速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岛屿生物地理学为自然保护区理论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研究表明,该学科尚未成熟,尤其在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应用颇为有限,无疑,现代自然保护区理论应是多学科研究的综合产物。本文概述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影响,并对种群脆性分析和景观生态学途径在自然保护区理论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1990, 10(2):192-194.
摘要: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生活在沼泽中的一种濒危大型候鸟。繁殖地仅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苏联乌苏里江东岸和日本北海道(为不迁徒种群)。由于丹顶鹤在大片水域沼泽隐蔽处营巢产卵、雏鸟早成性,所以获得野生条件下雏鸟生长发育资料十分困难。作者于1986年4—5月对5枚野生卵和3枚笼养繁殖的卵进行人工孵化,孵出的8只雏鸟在人工饲养下测得的生长发育结果如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