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第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北京城市及近郊区环境结构对鸟类的影响

      1989, 9(4):285-289.

      摘要 (2105) HTML (0) PDF 185.59 K (3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北京市区及近郊环境结构与四季鸟类群落的关系,用相对数量路线调查法估计了鸟类的实际分布。环境结构分为面积和空间异质性两个主要因素,后者又包括自然度和环境多样性两个方面。结果表明,空间异质性对鸟类物种数及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自然度的作用较环境多样性的作用更为显著。“边缘效应”是由于环境多样造成的。当空间异质性较高时,面积对鸟类物种数的影响是明显的。由于城市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较低,由少数优势种决定了鸟类群落特征。为改善城市环境结构,建议增加绿化面积,丰富植被层次及物种组成,同时在北京城市环境中适当增加各种形式的水体。

    • 幼小鼠对种内几种化学信息的识别和反应

      1989, 9(4):290-296.

      摘要 (1872) HTML (0) PDF 235.16 K (2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50年代以来,国际上相继开展了一些关于化学信息在小家鼠繁殖中作用的研究,并在实验室中揭示了一些反应:如集群雌鼠气味使雌鼠性周期延长的Lee-Boot效应,雌鼠气味能解除集群雌鼠对性周期的抑制、并促使它们同期发情的Whitten效应,以及陌生雄鼠气味中断妊娠的Bruce效应等等。但是,在成鼠间起作用的几种化学信息,是否能被幼鼠感受,对幼鼠的发育和性成熟是否产生影响,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影响小鼠发育的因素很多,除环境因子外,近来还出现了有关社群因素中外激素对小鼠性成熟影响的报道,发现雄鼠或给予雄激素的雌鼠有促进幼雌鼠性成熟的作用,范志勤发现父本气味和陌生雄鼠气味对幼雌鼠性成熟均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种内雌鼠气味、集群雌鼠气味、幼鼠气味影响性成熟的研究尚不多见。有关各种气味对性成熟效应的比较的报道亦少。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方法,阐明种内的几种化学信息,诸如父本、陌生雄性、雌性、集群雌性、幼雌等几种气味,对幼雌小鼠性成熟的影响,并据此了解幼鼠识别这几种信息的能力。

    • 象山港黄墩支港菲律宾蛤仔的种群动态及其繁殖保护措施的探讨

      1989, 9(4):297-303.

      摘要 (1690) HTML (0) PDF 190.24 K (3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墩支港的蛤仔群体组成以2龄贝为主,占87.5%。体重与壳长之间关系为:W=0.1491L~(3.2590)。其生长适合于Logistic自然生长方程(tm为月龄)。壳生长曲线的拐点为25.31月龄,其生长速度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征,合理捕捞的生物学指标应以生长转折点以后较为适当。主要采2.76厘米左右大规格的2龄贝和3龄贝。 黄墩支港蛤仔资源实际结算量为9243吨,理论估算量为9640吨,合理捕捞量估算为3500—4000吨。采捕季节规定4—8月为宜。

    • 盐度对海蛰各发育阶段幼体的影响——兼论辽东湾海蜇资源锐减的原因

      1989, 9(4):304-309.

      摘要 (2347) HTML (0) PDF 173.78 K (2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盐度为2—31.42‰范围内,本文就盐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的生长、发育、变态及成活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浮浪幼虫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2‰;螅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0‰;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幼水母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 作者根据近15年辽东湾北部主要河流的淡水注入量,海蜇产量及本实验数据,结合辽东湾曾出现过三次大减产现象分析,认为前一年夏、秋季海蜇生殖季节河流淡水注入量过多,使河口附近海蜇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的栖息水域盐度聚降,导致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毁灭性死亡,是造成海蜇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作者并提出采取人工培育螅状幼体,选择合适水域进行放流以补充海蜇资源,是海蜇渔业稳定和增产的主要途径。

    • 环境因素对缢蛏受精卵孵化率影响的研究

      1989, 9(4):310-314.

      摘要 (1677) HTML (0) PDF 162.20 K (2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环境因素(温度、盐度、pH值、密度、化肥施用量及藻类)对缢蛏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孵化最佳条件为:温度20—25℃;pH值为7.0—8.5;适盐范围随亲蛏来源不同而异,来自低盐区的,最适盐度8—12‰,而来自高盐区的,15—30‰,温度可影响其适盐范围,25℃左右,其范围最广;受精卵的密度以50粒/毫升以下为宜;保持低浓度的藻类对其孵化有利;施用2ppm以下的硫酸铵和尿素,可促进藻类繁殖,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不大。

    • 木本植物对汞耐性的研究

      1989, 9(4):315-319.

      摘要 (1753) HTML (0) PDF 171.33 K (2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培与水培相结合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年生木本植物对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依不同种而呈现差异。其中加拿大杨>晚花杨>旱柳>辽杨。加拿大杨体内汞的耐受阈值约为95—100ppm,每株体内最大汞吸收积累总量约为6779μg。超过耐受限度,植物生长发育将出现显著抑制伤害。根细胞壁对汞的亲合吸附,根系脱氢酶活性的提高,以及过氧化物同工酶含量与谱带的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植物对汞耐性的增强。

    • 鼎湖山南亚热带地区植物的叶片矿质元素

      1989, 9(4):320-324.

      摘要 (1858) HTML (0) PDF 130.29 K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64种植物叶片中19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讨论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64种植物叶片的19种矿质元素的频数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不同植被型及生活型,子叶数及光合途径对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和组成有显著的影响。密林植物含较多P和Mg,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大量元属比;疏林植物含较多Al和Mn;木本型植物缺Mo;草本型植物积集较多的K、Ca、Si、Mg、P和Ti。草本中的双子叶植物平均矿质元素总量高于单子叶,尤以Ca与B较为明显。单子叶中的C_4植物叶片含较多的Na。

    • 三种阔叶次生林的茎流研究

      1989, 9(4):325-329.

      摘要 (1805) HTML (0) PDF 141.84 K (3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测定了白桦林、水曲柳林、蒙古栎林的树干茎流量及其养分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三个林分的茎流差异十分明显(白桦:水曲柳:蒙古栎≈1:2:3),这种差异与树叶形态、枝条分枝角度及林分的叶面积指数有关。茎流中绝大多数元素的含量显著地高于降雨中的含量。蒙古栎林借助于它的形态结构使其根系区域获得的水分、养分最多,从而有助于它适应干旱、瘠薄的立地环境。

    • 绿翅鸭、琵嘴鸭、斑嘴鸭越冬期的生存能

      1989, 9(4):330-335.

      摘要 (1883) HTML (0) PDF 203.13 K (2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鸭越冬期逐旬测定了绿翅鸭、琵嘴鸭、斑嘴鸭笼养下的生存能。结果表明,三种野鸭越冬期每天摄食量分别为绿翅鸭32.4克,琵嘴鸭54.9克、斑嘴鸭80.2克。食物利用率依次为75.6%;73.7%;73.8%。生存代谢能依次为102.7千卡/只·天;173.6千卡/只·天;248.2千卡/只·天。总能量的摄入有三个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迁来后、冬季寒潮后和春季迁飞前。 三种野鸭越冬期体重呈现出二低二高的变化形式。1983年与1963年野外野鸭体重相比较,绿翅鸭平均降低了20%,斑嘴鸭降低了12%,表明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对野鸭的栖息越冬有恶化的趋势。 本文分三个季节拟合了体重与生存能的关系式,比较了不同季节生存能与静止代谢能的差异,表明野鸭是通过提高体廓的隔热能力,增加体内能量的储存以及减少活动和生产的能量消耗来渡过寒冷又缺少食物的冬季的。

    • 二氧化硫对墨西哥豆瓢虫的影响

      1989, 9(4):336-340.

      摘要 (1981) HTML (0) PDF 143.67 K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空气污染对害虫的影响,国内尚无研究报道。本文报道了作者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植物胁迫实验室进行的部分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在0.30ppmSO_2的作用下,墨西哥豆瓢虫(Epilachna varivestis)的取食量和蛹重增加;与未受污染的寄主植物相比,豆瓢虫偏食受污染的植物;而且有嗜食含较高糖分寄主植物的倾向;在污染空气中长成的成虫可消耗更多的植物物质。

    •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labulaeformis)幼虫抽样技术的研究

      1989, 9(4):341-347.

      摘要 (1479) HTML (0) PDF 183.36 K (2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测定油松毛虫幼虫静态格局和动态格局的条件下,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株抽样、轮抽样和“枝”抽样的研究。根据幼虫在各轮垂直分布的特征和喜食二年生针叶的特性,建立回归模型,从轮抽样发展到“枝”抽样,通过检验,预报精度在91—98%之间。轮抽样比株抽样平均提高效率6倍,“枝”抽样比轮抽样又平均提高1.5倍。如费用以每株0.20元计,轮抽样比株抽样每株平均减少0.16元,“枝”抽样每株又减少0.032元。

    • 光、温湿度对柑桔木虱发育、繁殖与存活的影响

      1989, 9(4):348-354.

      摘要 (2112) HTML (0) PDF 214.59 K (3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11000lx以下(6小时光照时为15000lx)、每天光照时间在18小时以内,光照强度越大,光照时间越长,柑桔木虱雌成虫的产卵前期越短,产卵量越大,死亡率越低。 温度为15—34℃,相对湿度为43—92%范围内,温湿度对柑桔木虱卵的孵化率影响较小。柑桔木虱若虫在高温(34℃)、高湿(85%,92%)下死亡率高;适温(20—30℃)、低湿(43—75%)下死亡率低。湿度对柑桔木虱卵及若虫发育历期影响不大。在温度为15—34℃范围内,温度与卵及若虫的发育历期呈抛物线关系。柑桔木虱卵及1—5龄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9.41℃、8.30℃、9.72℃、8.92℃、9.61℃及9.07℃,有效积温分别是:60.03日度、39.78日度、26.82日度,33.23日度及74.49日度。

    • 改进的Iwao m-m模型的抽样方法

      1989, 9(4):355-359.

      摘要 (2064) HTML (0) PDF 116.92 K (2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作者1984年提出的改进的Iwao -m模型,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抽样公式。估计理论抽样数(Q)的公式为: Q=t2/D2[(α′+1)/m+(β′-1)+γm]按照这一方程,可知dQ/dm依赖于α′、γ及m。从数学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更合理的,尤其当-m呈非线性时。

    • 翅果油树的生态学特征及其根瘤固氮活性的研究

      1989, 9(4):360-365.

      摘要 (1958) HTML (0) PDF 201.29 K (2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翅果油树是中国放线菌结瘤植物资源中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稀有油料树种。作者对其生态学特征以及多种生态因子与其根瘤固氮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内,翅果油树根瘤的固氮活性呈双驼峰状变化。在6月出现一个高峰、9月出现一个次高峰。这种季节性变化,是受各种生态因子和寄主植物体内代谢因素所制约的。温度对根瘤固氮活性有明显影响;光合作用強度与固氮活性密切相关,但并不呈同步关系;有性生殖生长在不同季节对根瘤固氮活性的影响,是由于二者对光合作用产物发生竞争的结果。种植翅果油树可以明显地提高林地内的氮素含量,12年生人工林和20年生人工改造林分别比荒坡自然植被下的土壤含氮量提高75%和99%。

    • 柄杆菌对固氮蓝藻生物量及色素的影响

      1989, 9(4):366-371.

      摘要 (2537) HTML (0) PDF 203.70 K (2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柄杆菌对固氮蓝藻生物量和色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态柄杆菌(Caulobacter polymorphus)017-41或新月柄杆菌(Caulobacter creseentus)CB_2的活菌、死菌及破碎细胞悬液分别与鱼腥藻(Anabaena)、念珠藻(Nostoc)不同藻珠混合培养时,试验组生长量均优于对照组;对衰老黄化的藻培养物的生长刺激作用尤为显著;试验组藻培养物的藻蓝或藻红素含量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阐明。

    • 秋汛带鱼对水团舌锋的聚集反应与渔场预报初探

      1989, 9(4):372-377.

      摘要 (1743) HTML (0) PDF 157.73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秋汛带鱼对水温舌锋伸展的聚集反应,这种聚集反应常出现在舌锋延伸与流界的交汇区、带鱼的适温区域内,舌锋线附近聚集密度较大,渔业产量也与聚集强度成正比。利用这一现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从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着手,分析水团和海流的分布变动情况,结合当时生产实际和鱼类生物学状况,进行中心渔场短期预报。预报实践初步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它对渔业生产有重要价值,对于探讨鱼发规律和预报方法也是有益的。

    • >研究简报
    • 温度对侧多食跗线螨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1989, 9(4):378-380.

      摘要 (1886) HTML (0) PDF 84.69 K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是世界性害螨之一,近年在我国的危害日趋严重。笔者于1986—1987年间对该螨的实验种群和田间消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本文简要报道温度对该螨发育速率和种群增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田间种群的消长规律,开展测报提供参考。 试验在恒温箱内进行,箱内的相对温度约90%,光照50001x,共设置 13°、15°,18°、22°、26°、29°、32°、35°±0.5℃等8个处理,重复13次,每天检查两次,记载发育历期、死亡率和产卵量。试验结果如下:

    • 贵阳市郊桔园昆虫群落的组成及结构的初步研究

      1989, 9(4):381-383.

      摘要 (1569) HTML (0) PDF 86.74 K (2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于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在贵阳市郊五个有代表性的桔园作了系统的田间调查,并用数学生态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对桔园昆虫群落特征作了客观的描述,以期能为柑桔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 海南岛山蛭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

      1989, 9(4):384-385.

      摘要 (1950) HTML (0) PDF 80.93 K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山蛭危害问题,我们对海南岛山蛭分类生态做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有关山蛭密度的调查方法并无借鉴。考虑到山蛭是在地面杂草上活动,是不均匀的点状分布。水平分布的调查方法是,在山蛭最多的林段内采用慢步行走20分钟,同时用120cm长的小木棍边走边打动周围的杂草、诱山蛭活动,把所看到的山蛭分成体、亚成体、幼体计数记录。在水平分布的基础上,选择四大林区(黎母山、吊罗山、尖峰岭、坝王岭、顺序下同)进行山蛭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在四个调查点都选择山蛭较多的人行天然山路进行采集,由下而上,每200m海拔高度作为一段,把所采到的标本集中于一广口瓶,代表该段高度山蛭种类数量,直至山顶为止。将每个调查点各个高度的标本按不同种分开,然后把各个种山蛭按幼体,亚成体,成体分别统计。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