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9, 9(3):193-200.
摘要:丘岗农区渔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核心是调整鱼类混养的种类结构,使其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提高鱼产量。 观山村鱼业生产结构优化后,草食性鱼类放养比例由3.4%增大到40%。青饲料资源渔业利用率由0.8%上升到5.33%。在全村农业生产结构总体优化模型约束下,青饲料资源总量的9.93%可用于渔业。形成了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牧养渔;渔促农、牧;农、牧、渔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格局。
1989, 9(3):201-206.
摘要:本文介绍会同县18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分布、转化、消长和循环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总氮量为12287.6公斤/公顷,其中约有97%存在土壤库中,植物固定的氮仅占总氮量的2.5%。杉木枝叶中的氮含量因受“稀释效应”的影响,表现为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尤其是在当年生枝叶的萌发初期。该生态系统每年经水文学途径获得7.35公斤N/公顷,径流输出0.98公斤N/公顷,即该系统每年以6.37公斤/公顷的速率净积累氮,表明杉木林生态系统对氮素的保存和利用的能力较高。文章还建立了氮素动态数学模型并进行初步模拟。
1989, 9(3):207-212.
摘要:本文探讨了作物的补偿作用的本质、证据、产生层次和所需条件及其在农业害虫控制中的意义。生物在适应环境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适应性的历史经验或环境信息,概括为遗传信息,构成了该物种的特征特性及其需要的理想生态位。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波动,现实生态位总是不断偏离理想生态位。环境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共同作用影响生物体内的物理及化学反应,改变生物的生理、行为、形态以至遗传信息。遗传再现了生物物种过去适应环境的成功经验,变异则可视为生物个体本身的环境对策。其中成功的对策即补偿作用减小了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之差,或曰减少了环境波动的不利影响。生命系统由此方式积累信息量,增加有序性,降低熵值。在农作物与害虫中,己经查明补偿反应产生于繁殖器官、营养器官和生理生化水平。在害虫控制中,确定作物对虫害的补偿反应类型、补偿力的大小及其变幅,并利用和加强补偿作用,将使害虫控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9, 9(3):213-219.
摘要:本文研究了两种优化经营措施油茶林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净积累和循环,以综合措施的油茶林作一实例,分析了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并提出了氮、磷、钾元素的循环局部动态模型。结果表明:(1)油茶林各器官的营养元素的含量呈现出氮>钾>镁>钙>磷的趋势,最高的是果或叶,最低的是树干。(2)当油茶林采取优化经营管理后,器官养分随之增高。如综合措施一年生叶氮、磷、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的32.5%、26.5%、8.6%;而一年生枝中氮、磷、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的26.5%、33.9%、1.7%。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优化措施之所以产果量高,就是因为积累了充分养分,保证了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一点。
1989, 9(3):220-224.
摘要:本文研究了饮用水塘底质污染与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肝癌高发区水塘底质中存在致染色体畸变物质,这类物质所诱发的紫露草微核率在各采样点的变化趋势与居民11年的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相一致,从而为肝癌的饮水病因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9, 9(3):225-229.
摘要:在上海市区的居民家庭和旅店中,用吸尘器从床褥、枕头、沙发、毛衣和地板上采集屋尘样本。区系观察表明上海有4亚目9科21种螨,其中户尘螨为优势种,其次为舍赫尘螨、隐秘甘食螨、粉尘螨、埋内欧尘螨。户尘螨主要集聚于枕头、沙发、床褥和毛衣的样本中,隐秘甘食螨多见于地板上。螨种数以8月份最多(17种),冬季最少。全年的季节消长观察显示:屋尘螨活螨的单位面积密度高峰出现于5—6月间,最高达103只/m~2,而以1—2月间最低。死螨的密度以冬季为最高。屋尘螨密度的变化与大气的温度变化有关。
1989, 9(3):230-234.
摘要:本文依据1983年6月至1986年1月对290尾鲈鱼年龄和生长的调查资料,阐明鲈鱼鳞片年轮特征并计算出鲈鱼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研究表明:3龄以前属幼鱼阶段,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较大,生长指标较高,3龄以后进入成鱼生长阶段。其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3.05龄。因此以3龄、体重3.5公斤左右的鲈鱼作为商品鱼加以捕捞,经济效益最高。
1989, 9(3):235-239.
摘要:本文研究了锡林河流域草原生态系统不同植被群落和生境中鼠类的生物量和营养物质现存量。结果表明,不同的生境中存在不同的鼠类群落结构。生活在最适栖息地的鼠类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营养水平。鼠类营养物质现存量反映出栖息地植物可利用物质的潜在基础。 该研究初步提供草原生态系统潜在营养物质的基础资料和格局。
1989, 9(3):240-244.
摘要:种植互花米草的盐沼土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比对照盐沼土中多。就不同深度来说,15—30厘米土层中,细菌数最多。细菌总数的增减趋势是:夏秋两季最多,冬春两季较少。在各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占优势;固氮细菌、硝化细菌次之;反硝化细菌和硫酸盆还原细菌最少。内源呼吸作用强度、添加葡萄糖后的呼吸作用强度、氧化丙酮酸的能力和氧化多酚化合物的能力皆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即三年生草场土壤中生物活性最强,光滩土壤中生物活性最弱。在光滩土壤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很低,而种植互花米草的土壤中这两种酶活性较强,但与种植年限和季节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1989, 9(3):245-252.
摘要:本文在太湖流域研究了平原地区三个不同试验点上小麦-水稻和元麦-水稻-水稻两种轮作方式下常规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磷、钾、钙、镁等五种大量营养元素的循环及表观平衡状况。所考虑的输入途径有施肥、灌溉、降雨、播种及移栽;输出途径有作物收获、田面排水和渗漏淋溶。此外,氮素的输出还包括了氨挥发及硝化与反硝化脱氮。三试验点两种熟制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各元素的表观平衡状况基本一致,在土壤养分库中磷、氮有盈余,钾、镁和钙有亏损。
1989, 9(3):253-258.
摘要:本文从农业生态系统原理出发选择57个适合于北京郊区农业生态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村作为类型分类的基本单元,对北京郊区有关县区的77个大队进行不重叠的、内在的等级聚合分类(系统聚类),采用了五种聚类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离差平方和法分类效果较好。除最短距离方法外其它方法均可明显分出低集约化山区、中集约化平原、高度集约化近郊和特殊类型四大类型,阈值更小的划分出现相应的一些亚类型。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将为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采取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生产,使农业生态系统获得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
1989, 9(3):259-263.
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西部一个典型具(喀左县)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查,分析该系统八十年代初期基本特征,进而提出改善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措施。 整个系统由七个组分(或亚系统)组成(农田、牲畜、果园、人工林、人工草地、天然灌丛草地、当地居民)。作者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估算出该系统1981—1983年期间年平均流量,其中包括流入和流出能量以及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能流量。最后讨论了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工业能量、生物质能量利用率和林分改造等问题。
1989, 9(3):264-270.
摘要:笔者在Lewis—Leslie结模型构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动力学思想方法,提出了分块矩阵模型。该模型除了可以研究种群结构外,还可以挂接各种投入产出信息,把生态结构模型发展成生态经济模型。本文用此模型对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发展做系统仿真,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方案。
1989, 9(3):271-273.
摘要:厦门港属于亚热带河口港湾,受外海水系和沿岸流及九龙江水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底质类型极为复杂的港湾。根据沉积物中砾石、砂、粉砂和粘土含量的百分组成,该港湾沉积物主要为:粉砂质泥(TY)、粉砂-砂质泥(T-SY)、砂-粉砂质泥(S-TY)、泥质砂(YS)、泥-砾质砂(Y-GS)和中细砂几种类型。
1989, 9(3):274-276.
摘要:马尾松(pinus massonina Lamb.)、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h.) hook)、青冈(Cyclobananopsis glauca Thumb. Oeret)、油茶(Camelia oleifera Abel)、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Ghamp. )、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Roxb)Kosterm)、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属亚热带森林植物,在我国南方林业生产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探讨酸雨对植物生长和森林生产力的影响,我们于1986年3月到12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湖南会同森林实验站对以上七种森林植物进行了模拟酸雨的研究。
1989, 9(3):277-279.
摘要:据笔者1984—1985年调查,腹管食螨瓢虫(Stethorus siphonulus Kapur)是福建省桔园桔全爪螨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捕食性天敌,与黄邦侃(1985年)的报道一致。有关该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迄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有关昆虫抽样技术的研究,至今都在单种种群的水平上进行。为研究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必须建立和发展混合种群抽样理论,本文就腹管食螨瓢虫、桔全爪螨混合种群抽样方案进行了探讨。这是至今国内外有关昆虫混合种群抽样技术的首次报道。
1989, 9(3):280-282.
摘要:胶州湾潮间带有较多铅、铜、镉、锌及有机碳、氢、氮等污染物,因而也有较多耐铅菌(Lead-Tolerant Bacteria缩写作LTB,下同)等相应的微生物。LTB等微生物参与这些污染物的价态,类型变化和迁移活动。潮间带LTB量的时空变化曾有过报道,但对LTB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未探讨过,而LTB的利用则有赖于环境因子,因此探索LTB与铅等重金属、有机质的关系,对阐明污染物归宿,生态变化和污染治理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尝试。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