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第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广东省资源与环境地域分布梯度

      1988, 8(4):291-297.

      摘要 (1602) HTML (0) PDF 375.97 K (1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了37个县的资料,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定量地描述了广东省的资源、环境地域分布梯度。 分析结果表明:在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广东省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变化的半同心圆形的资源、环境梯度。 根据37个县在资源、环境梯度中的不同等级,将它们分成六类:1.城郊型农业;2.过渡城郊型农业;3.丘陵山地粮牧结合;4.北部山区林粮结合;5.雷州半岛旱地经作;6.海南岛热带作物类型。

    • 贵州省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1988, 8(4):298-303.

      摘要 (2155) HTML (0) PDF 439.25 K (1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贵州省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指出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相对应是贵州省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其原因则是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不相适应。贵州省山地占总面积97%,耕地资源十分缺乏。但迫于人口三十余年成倍增长的压力,只能成倍地扩大耕地面积,上山毁林毁草,陡坡开垦,因此造成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2.6%。水土流失、旱、涝等自然灾害日益加重。同时由于工矿发展,又叠加着环境污染。近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污染已向农村扩散。目前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农村贫困的根源。

    • 杂鱼在养鱼水库中的作用及其种群控制

      1988, 8(4):304-310.

      摘要 (2104) HTML (0) PDF 455.57 K (1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歺又鱼)条、贝氏(歺又鱼)条、似(鱼乔)和逆鱼是我国北方养鱼水库中常形成雄厚种群的习见鱼类。本研究查明:这些鱼类生长缓慢,生产效率低,而且与养殖鱼类有食物竞争关系,应属于无益鱼类;这几种鱼都在越冬期(有的还在生殖期)有强烈集群的习性,利用这一习性进行网具捕捞可以有效地控制其种群。

    • 畜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窦店畜牧业的系统分析

      1988, 8(4):311-318.

      摘要 (1831) HTML (0) PDF 516.21 K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把畜牧业看作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定量分析了各种畜禽对能量、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的转化效率,分析了畜牧亚系统与其它亚系统间以及与环境间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流,从而对窦店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对畜牧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并讨论了农区畜牧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等问题。

    • 十种草原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的关系

      1988, 8(4):319-323.

      摘要 (2421) HTML (0) PDF 297.57 K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作为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植物的光合生产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十种草原植物为研究对象,于1985—1986年在典型草原地带进行了草原植物的光—光合特性的研究。根据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光呼吸速率的高低,可确定这十种草原植物都属C_3草本植物范围。由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有所不同。当植物叶片在晴天最大光强(110千勒)时,山葱和马蔺的总光合和净光和均无光饱和点;均有光饱和点的是冰草、西伯利亚羽茅、大针茅、贝加尔针茅、无芒雀麦和日阴营;总光合无光饱和点,净光合有光饱和点的是羊草和芨芨草。并可认为近光饱和点是植物的适宜光强。

    • 松嫩平原西南部生态环境中的氟

      1988, 8(4):324-329.

      摘要 (1793) HTML (0) PDF 329.33 K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嫩平原西南部属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为一自然环境高氟区和地方性氟病高发区。 本文在研究该区土壤、粮食、蔬菜和居民饮用水等环境要素中氟的含量水平的基础上,指出以往作为饮用水源的浅层地下水含氟量高,是导致当地居民氟病发病率高的主导因素,取深层地下水替代浅层水作为饮用,是防治地方性氟病的有效途径。

    • 不同生态条件下家蝇生存力与繁殖力的测试

      1988, 8(4):330-335.

      摘要 (1698) HTML (0) PDF 368.45 K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通过室内饲养家蝇,对其生存力与繁殖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家蝇世代发育时间随气温升高而缩短,最佳温度为35℃。适于卵、幼虫、蛹发育的最佳基质湿度分别为75—80%,65—70%和45—50%。幼虫的最佳培养基为“喂鼠饲料”,(rodent chow)加麦麸,成蝇的最佳饵料为粉加糖。温度、营养和光照对成蝇的生存及产卵均有影响。动物质类对雌家蝇的诱惑力最强,但牛粪最适于其产卵。文中对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联系和营养等问题作了扼要讨论。

    • 龟纹瓢虫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向地域集中型转换的激发和持续时间

      1988, 8(4):336-341.

      摘要 (1692) HTML (0) PDF 424.83 K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在15—25lux和230—280lux两种光照条件下雌雄龟纹瓢虫成虫搜索行为转换的因子及作地域集中型搜索持续的时间(giving-up-time——简写为GUT)长短,按Nakamuta(1982)方法给予以下五种刺激:a.和棉蚜接触;b.捕获棉蚜或仅食去撕去量;c.完全吃下捕获的1头棉蚜;d.和琼脂块(2×2×2mm)接触;e.吃下沾有棉蚜体液的琼脂块(2×2×2mm)。以不给予刺激作对照,观察每种刺激对搜索行为转换的激发作用。结果表明五种刺激的任一种刺激都可激发搜索行为的转换。结果还表明GUT值随刺激程度大小而变化,其大小顺序为a=d〈b〈e〈c。对雌雄龟纹瓢虫在两种光照下的GUT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光照对GUT影响不大。为了研究GUT值大小是由取食蚜虫的大小还是取食时决定,设计了使瓢虫先食大蚜虫后食小蚜虫和相反顺序且总摄食量相同的两种处理,结果是,后者GUT值大于前者,表明GUT值的大小是由后一个食饵大小所决定,而与总摄食量无关。

    • 火烧迹地上红松种群自然更新格局的讨论

      1988, 8(4):342-346.

      摘要 (1291) HTML (0) PDF 245.81 K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数学生态学一维格局的数学模式对小兴安岭火烧迹地上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群自然更新的格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负二项分布和奈曼(Neyman,n→∞)分布的拟合结果表明,这两种数学模式均可以作为格局的理论分布。但由统计分析推断,负二项分布较之奈曼分布更为理想。研究结果表明,迹地上红松种群的更新格局是聚集强度较高的群团型格局,这一群聚形式有利于种群的自然选择和竞争,是红松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生存和繁衍的最佳分布方式。

    • 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滇池水体的净化效应

      1988, 8(4):347-353.

      摘要 (1935) HTML (0) PDF 397.21 K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天然湖塘、湖湾放养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净化污染水体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文在滇池北端的草海边利用天然濒湾、湖塘分别放养水葫芦、荇菜荇茭白、莲、满江红5种植物,了解其对富营养及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同时讨论在草海生态系统的水、植物、底泥三部分中,8种元素(N、P、Pb、Cd、Cr、Zn、Cu,Ni)的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1)得出5种植物在一定生长期间内对水和底泥中N、P及重金属的去除率以及对水体COD、浊度、pH值的改善情况;(2)计算了在5月份生长期时,几种植物对N、P及重金属的净化效率;(3)从水中N、P及重金属的分布、迁移特征,讨论了在水-底泥-植物之间元素含量的相互关系。为建立低投资、高效率、易管理的植物净化处理设施提供参考。

    • 云南典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988, 8(4):354-362.

      摘要 (1686) HTML (0) PDF 550.84 K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我国云南典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物质循环较封闭的地段,按照不同地貌部位、不同的物质淋溶堆积景观类型进行采样,采样时在同一单元景观内同时收集土壤、风化壳、植物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各样品中九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土壤风化壳样品中各元素的六种赋存形态的含量分布,通过对比元素在不同单元景观间、不同景观要素间和景观要素内部的分异特征,从而给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分布形成规律和动态分异特征。

    • 淀山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

      1988, 8(4):363-367.

      摘要 (1908) HTML (0) PDF 330.39 K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淀山湖是上海市的重要水源保护区,过去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造成了富营养化、细菌污染和湖岸冲刷等环境问题。本文根据1982—1985年的调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1.控制氮、磷污染,建立湖泊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网络系统;2.充分利用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3.利用生态工程护岸;4.巯浚湖底。文章强调人类活动并非都是破坏性的,开发和保护应该是统一的,关键在于是否科学合理。

    • >研究简报
    • 西藏高原有机氯农药的污染

      1988, 8(4):368-370.

      摘要 (2505) HTML (0) PDF 156.56 K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62年美国女生态学家莱切尔、卡逊(R.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以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才引起人们重视。DDT、666、艾氏剂、狄氏剂等多种农药,自1972年以来在美国等一些国家中被禁止使用。我国也在1983年禁用了DDT、666。与此同时,随着环境研究的发展,在各地的不同生态系统里,均检测到DDT等有机氯农药残留物。1981年在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发现了DDT(Ballschmiter et al.1983),说明这种农药对遥远的南极地区生物也产生了影响。那么,在世界屋脊——我国的西藏高原,从未使用过DDT、666的地方,是否也存在有机氯农药的污染?这正是本项研究的目的。

    • 青杄林次生演替的生态位模型

      1988, 8(4):371-372.

      摘要 (1704) HTML (0) PDF 151.81 K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杄林被砍伐后若予以封禁保护,即开始较为迅速的恢复演替过程。此演替有似于苏卡乔夫所说的“群落发生演替”。本文中我们从演替参与种与群落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研究青杄林的恢复演替;此外的“群落环境”是指随群落本身的形成而形成,随群落的解体(或变化)而消失(或变化)的内部环境。恢复演替过程的推移可看成是演替参与种与群落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胶茶群落及胶林、茶园太阳辐射光谱的研究

      1988, 8(4):373-375.

      摘要 (1418) HTML (0) PDF 202.07 K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3—1985年,我们进行了胶茶人工群落及胶林、茶园对太阳辐射光谱吸收利用状况的探索研究。着重对可见光谱区的两个吸收带,4000—5000?(蓝紫光)、6000—7600?(红橙光)以及红外光谱区的10000—13200?(近红外)、14800—18000?(远红外)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从生态和生理的角度阐明群落结构比单一结构的优越性及其对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天津中华按蚊年龄结构和日周期活动规律的观

      1988, 8(4):376-378.

      摘要 (1745) HTML (0) PDF 156.01 K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告了1983—1984年天津西郊区中华按蚊成蚊生态学调查结果。 调查方法 于两年同期(6—9月间),以天津西郊区华庄村为观察点,采用定点、定时、定人通宵驴诱方法,每旬调查一次,并将捕来的成蚊按时间分别放入冰壶带回室内,进行解剖,鉴定其生理年龄。

    •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原始林与次生林植物虫害研究

      1988, 8(4):379-380.

      摘要 (1988) HTML (0) PDF 99.27 K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季风亚热带具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目前,除了保持它的原始林外,还有部分植被因人为活动而受破坏,代之以次生林。原始林内植被的覆盖造成的微环境是一个趋于平衡的生态系统。植物类型与植被环境的变化,改变了植物与昆虫已建立的固定关系,使昆虫栖息环境、食物数量和适食性都发生了变化。对两种林地植物受虫害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植被改变后的生态后果。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