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8, 8(3):195-200.
摘要:本文以蚕豆-蚕豆蚜人工实验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蚕豆因蚕豆蚜刺吸胁迫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发现蚕豆蚜的胁迫使蚕豆的能量代谢加强,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PAL活性升高,苯丙烷类的代谢产物抗性物质氯原酸含量增加,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大,主要代谢途径的产物水溶性蛋白成份相对地减少,细胞膜透性明显地加大。当蚕豆蚜的胁迫解除后,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实验结果显示了蚕豆对蚕豆蚜刺吸胁迫的防御,是全面综合的应激反应,一种间断的、可逆转的自我调节过程。
1988, 8(3):201-210.
摘要:本文是根据1984—1985年大田资料建立的一个棉花生长发育模型。模型利用光能辐射,叶面积指数,植株干重等来计算净光合产物,并在各器官之间进行分配。利用生理学时间来预测主茎节数,根据顶芽、腋芽分化的同步序列,来确定果枝数、果节数。单铃重随其生理时间而呈逻辑斯谛克曲线分布: BW=8.2842/(1+e5.2701-0.0073×PT) 并定出蕾铃潜在增长率,根据潜在增长率求出每米~2土地上蕾铃干物质需求量,从营养供求状况来控制雷铃脱落。 根据模型预测,可确定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最佳栽培措施;与棉虫动态模型偶联,可研究棉虫动态经济阈值。
1988, 8(3):211-219.
摘要:我们曾经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做过分类、格局和结构(树种组成和年龄结构)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成功地应用马氏链模型研究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正如Horn(1975)第一次应用马氏链模型一样,其成功的基础在于长期的世代更替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必然将自身所含有的足够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世代(我们所研究的林分,其优势种的年龄约在400—500年间)。然而,成功的关键则在于转移概率的确定。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我们必须恰当地考虑幼树和小径级林木生长进入主林层的概率和时间。本文采用二种新的确定转移概率的方法,其结果相当吻合。而且与过去国内林学家采用传统的演绎方法的一般认识是一致的。
1988, 8(3):220-225.
摘要: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分布广、面积大的主要草场类型。我们于1984年6—10月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脲酶活性进行了测定,数据列于表1。试验结果表明:(1)脲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动态,脲酶活性出现的高峰期均在7月和8月份,9月以后随温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2)脲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0—10厘米深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并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递减;(3)脲酶活性与某些氮素代谢微生物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脲酶活性与某些氮素代谢微生物的生化活性也有一定的相关性;(5)脲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脲酶活性与月降水量也相关,高寒草甸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有所不同,并且与氮素代谢微生物的数量及活性的相关性也有差异,与土壤温度和降水量的相关程度也不一样。 关于土壤脲酶活性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土壤脲酶活性进行过研究。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的脲酶活性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为脲酶是氮循环的一种关键酶,与土壤肥力有关。本文对高寒草甸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的脲酶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988, 8(3):226-232.
摘要:为了探讨我国若干地区森林土壤对酸雨的缓冲能力,本文在对我国几个典型森林地带的土壤样品进行矿物分离富集等基础上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进行矿物学研究;本实验采用丙酮-二碘甲烷量液体系对土壤中的细砂级矿物进行密度梯度分级处理,同时对土壤中的淤泥样品进行严格的分选,集中<2μm的粘粒,而后分别作矿物分析鉴定;根据其结果,对各地区森林土壤中的细砂及粘土矿物组成作了比较,并对这些地区土壤的风化潜力及其对酸雨的缓冲能力作了讨论。
1988, 8(3):233-241.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云贵高原特有种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 chuxiogensis Fei et Ye)的繁殖地、体长组及性征、性比、求偶、配对(排精和纳精)、产卵所需外界条件、产卵行为、产卵期和产卵数量、饥饿蝾螈的产卵情况、卵的受精率和发育、以及幼螈的生长。
1988, 8(3):242-246.
摘要:对一龄草鱼种培育池的水质数据采用生物统计法,以其单因子或多因子与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出血病与某些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当水温逐渐升高时,溶氧和透明度的下降或总氮和有机氮等的升高,均易引起出血病的发生和流行。其中溶氧是诸因素中主要的发病因素,水温是发病的首要条件,其它理化因素也可成为发病因素;与水质密切相关的浮游生物量的升高或剧变对出血病有一定影响;底质含氮物高会引起水质恶化,继而导致发病。
1988, 8(3):247-255.
摘要:笔者对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并对其有关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外貌是由革质,单叶,小型叶为主的常绿中高位芽植物决定的; 2.具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和复杂的层片结构。常绿高位芽植物层片占优势,也有少量落叶高位芽植物层片; 3.区系成分丰富而复杂,计有维管束植物110余科、370余属、2000余种,具有与澳洲、热带美洲、热带非洲、东南亚、北美所共有的植物区系100余属,与世界各地区联系广泛且密切; 4.种群多样性指数为2—4之间; 5.群落最小面积为900米~2,最少样点为12个; 6.群落类型多,被划分为7个群系组,26个群系。
1988, 8(3):256-262.
摘要:本文以1982—1985年的野外定位调查为依据,定量分析了羊草种群种子生产的三个问题,即成穗率、结实器官性状及种子千粒重与生态条件的关系。放牧影响羊草种群的成穗率,但对籽粒的干物质生产过程有促进作用,停牧以后,即使经过数年割草,种群的种子生产仍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与原放牧地有明显差异。长期割草对羊草种群的整个生殖生长过程均不利,停刈以后,经过数年休闲,种子生产能力仍很低,与原长期割草地几乎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反映出对种子生产的影响,长期割草较长期放牧更严重,并且自然恢复的速度缓慢。羊草种群各有性繁殖阶段的性状,均与光、温度和水分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这些联系的密切程度,又因样地具体条件而有差异。
1988, 8(3):263-269.
摘要:本文分析了关中平原作物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区域变化规律。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首次将关中平原划分成两个亚区,即:东部半干旱粮棉区,西部半湿润粮油区。其间的界线相当于干燥指数1.50的等值线。进一步对分区结果从区内一致性和区间差异性两方面论证了其客观性。最后,对于在区划基础上调整作物布局的经济效益做了评价。
1988, 8(3):270-276.
摘要:在东北地区天然羊草(Leymus chinesis)草原上测定了羊草凋落物生物量、热值含量和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呼吸作用速率,并将测定结果换算成能量。结果指出,在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羊草凋落物中的能量含量为206.57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分解羊草凋落物中的能量为83.79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的能量为20.64千卡/平方米·年;土壤微生物自身贮存的能量为63.15千卡/平方米·年。据此推算,每年积累在地表上的羊草凋落物约需2.5—3年的时间可全部分解完。用电子计算机对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表明,其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平衡态是渐近稳定的,说明该地土壤微生物能量流动过程中平衡态稳定性机制为负反馈机制。即当土壤微生物的能量流动过程受到干扰时,土壤微生物具有抵抗干扰和保持平衡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确保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1988, 8(3):283-288.
摘要:论证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必须把库区和长江上、中、下游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水坝筑成后库区内大面积的肥沃土壤、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许多工厂和一些矿产资源将被淹没;还可能诱发滑坡、崩塌和地震。长江上游的土壤严重冲刷将会缩短水坝的寿命,不利于水运交通并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一些喜生活于流水中的鱼类的产量也将会减少。水坝控制中、下游洪涝灾害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会阻碍某些生活在中、下游的珍稀水兽和其它鱼类游到上游繁殖。另外,喜生活在河口的某些鱼类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不能生存。河岸土地将受海浪冲击,发生盐渍化。上游随水带到河口的土壤物质也将会减少。根据上述的生态影响,三峡工程是否上马应慎重考虑。
1988, 8(3):289-290.
摘要:1986年5年11日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国营苇场的葫芦形(北纬47°08′东径24°05′)首次发现灰鹤(Grus grus lilfordi Sharpe)的繁殖巢和卵。这样使灰鹤在我国境内的繁殖分布从北纬51°左右。向南扩展到北纬47°左右。 繁殖分布 灰鹤普通亚种繁殖在我国的新疆天山及东北西北部呼伦湖(郑作新,1976);苏联和西伯利亚、蒙古西部(Vaurie,1965)。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