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第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对于棉花早期蕾损失的补偿作用分析

      1988, 8(2):97-103. CSTR:

      摘要 (1834) HTML (0) PDF 429.07 K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1984年在河北省饶阳县三种肥力水平地块上,以4个陆地棉Gossyium hirsutum L.品种为材料,进行了11次人工模拟第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对棉蕾的为害试验,旨在确定受害株在繁殖器官水平上的补偿途径。每两天记录一次每处理各10株棉花各节位的发育状况。数据表明,每株去除8个左右的早期蕾的影响是:1)始花日推迟9.32天但不引起皮棉减产;2)有效花期缩短5.95天,这对产量有不利影响;3)现蕾总数(包括去除数)增加15.31%,合每株7.07个,这奠定了补偿的基础;4)开花速度加快17.21%,致使每株总花数比对照多0.43朵;5)幼铃脱落率降低9.85%;6)成铃数增加15.28%,合每株2.34个;7)果枝数、每铃籽棉重以及皮棉百分率都无显著变化。由此可以清楚看出,这些受害株能够基本上弥补损失的蕾数,同时开花速度显著加快,使得总花数略有增加,幼铃脱落率显著降低,结果成铃数显著增多。这些正作用的总效应远超出缩短有效花期造成的负作用。因此,遭受一定程度早期蕾损失的植株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增产。这一认识动摇了华北棉区控制棉铃虫的通常对策,该对策把防治重点放在第二代上。

    • 海南岛热带雨林优势种——青梅种群增长的矩阵模型

      1988, 8(2):104-110. CSTR:

      摘要 (2122) HTML (0) PDF 392.77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Lefkovitch矩阵技术,研究海南岛热带雨林优势种青梅Vatica hainanensis(V.astrotricha)种群数量动态,建立种群增长的矩阵模型,模拟种群增长的可能变化。 计算得出青梅初始矩阵的特征根是1.0004,它已相当接近种群稳定时的理论值1.0,而且种群初始和稳定时的个体分布十分相似,从而证明青梅是一个稳定的顶极种群。种群增长模拟结果表明,在青梅种群生活史中,种子和老龄阶段对干扰不敏感,而具最大繁殖潜力的阶段对干扰最敏感。

    • 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场浮游动物研究——Ⅰ.生物量

      1988, 8(2):111-117. CSTR:

      摘要 (1854) HTML (0) PDF 359.68 K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描述了本海区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分布。其平均生物量为41毫克/米~3,仅及东海西部沿海生物量的四分之一,从而表示了一般大洋性的特征。 生物量随水深增加而逐渐下降,其所下降的近似值能以对数关系值表示: logY=α-k~z Y是生物量(湿重),Z是深度, α是常数,k是递减系数。 y=α'e~(-kz) 在东海海槽深海区内,在从表层至100米以内浅水层中,平均生物量为75毫克/米~3,但自500米至2170米水层中,其生物量仅及其上层生物量的1/10或1/20。其变化也可以下列公式来表示: y=58.886e~(-2.074×10~(-3)z) r=-0.7558 r是相关系数。 本文还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渔业水文等之间的关系作了阐述。

    • 浙江省土地环境与生猪分布的相关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1988, 8(2):118-124. CSTR:

      摘要 (1236) HTML (0) PDF 427.24 K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表明,各县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猪年末存栏效与土地类型单位间的数量对比结构(丘陵山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星极显著负相关(r=0.7806,n=62),但与相应的农业人口关系甚少(r=0.1380,n=62),如果考虑到滨海区两个县的土地最适宜于植棉的特殊性,计算中予以去除,则相关系数为0.8663(n=60)。 全省九个地区的土地类型单位间的数量对比结构与生猪在33年中的增长倍数具极显著的相关性(r=0.7925,n=9)。多元相关分析表明,生猪增长倍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猪年末存栏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粮食产量、土地类型单位间的数量对比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另外,优良生猪品种的形成与分布,也受土地环境的深刻影响。 据此认为,土地与生猪之间处于某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根据这种平衡关系布局养猪业,当更为合理。

    • 温、湿度对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 (Zub.)实验种群的影响

      1988, 8(2):125-132. CSTR:

      摘要 (1661) HTML (0) PDF 465.22 K (1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温、湿度条件对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Zub.)实验种群的影响;在室内,温度控制在16℃、18℃、21℃、23℃、25℃、28℃、30℃、33℃、35℃和37℃,土壤含水率控制在5.0%、10.0%、14.3%,研究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对狭翅雏蝗卵孵化率的影响;温度控制在18℃、21℃、25℃、28℃、30℃、33℃、35℃和37℃,相对湿度控制在100%、80%和60%,研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狭翅雏蝗蝻存活率、成虫生殖力和种群增长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狭翅雏蝗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的影响;温度、相对湿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狭翅雏蝗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可用下列回归方程表示: y=a+b_1(T′-T)(T-T_0)+b_2(H′-H)(H-H_0)+b_3(H′/T_0-H/T)(H/T-H_0/T′)+b_4·(H′T′-HT)(HT-H_0T_0) 其中H′、H_0和T′、T_0分别为昆虫可存活的湿度的上、下限和温度的上、下限;T、H为实际温、湿度;y为存活率(或孵化率);a、b_1、b_2、b_3和b_4均为常数。 温度对狭翅雏蝗的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相对湿度的作用不太显著。狭翅雏蝗种群世代净增长率R0>1的温度范围,在80%相对湿度下为27.0℃-31.5℃,在60%相对湿度下为23.0℃-29.5℃。

    • 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1988, 8(2):133-139. CSTR:

      摘要 (1666) HTML (0) PDF 428.50 K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底栖生物种类丰富(计440种)。其分布具有三种生态类型:河口种、海水种和近岸广盐种。平均总生物量为56.17克/米~2,平均栖息密度为358个/米~2。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密切:河口区底栖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趋势是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多;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以及不同的沉积物类型也影响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

    • 温度对黄褐新圆蛛(Neoscona doenitzi)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

      1988, 8(2):140-146. CSTR:

      摘要 (1928) HTML (0) PDF 348.13 K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0—35℃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黄褐新圆蛛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其发育速率随温度增加的拐点约为25℃。雌蛛历期长于雄蛛历期,相差1—3天。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的极限值:雌蛛为24天,雄蛛为22天。幼蛛的死亡率随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全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5℃,有效积温为738.19日度。 25—30℃为繁殖的最适温度。在该温度条件下,产卵袋致多、产卵总量多、孵化率也高。产的卵袋效与卵粒致总量成正比关系。

    • 林地枯落物最佳蓄积量确定方法的探讨

      1988, 8(2):147-164. CSTR:

      摘要 (1748) HTML (0) PDF 404.13 K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最优化理论原理,在综合考虑森林枯落物抑制土壤蒸发、控制土壤侵蚀及影响土壤矿质层温度三个主要的生态因子的前提下,提出了确定林地枯落物最佳蓄积量的方法。研究工作中,依此确定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辽东栎林地的枯落物最佳蓄积量分别为16.0吨/公颐和10.5吨/公顷。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本方法可用于任何立地环境中去。

    • 东北血革螨生态学研究

      1988, 8(2):164-169. CSTR:

      摘要 (1700) HTML (0) PDF 318.43 K (1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北血革螨活动的适温为10—25℃。40±1℃时10分钟全部死亡。爬行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呈Y=a+b logX型指数曲线,35±1℃时爬速最快。爬行速度在不同光照处无明显差别。活动不受光线影响,绝大多数螨绕圈爬行,少数螨爬行方向无规律。该螨多数在宿主死后6—7小时内离开鼠尸,至24小时全部离开。亦随时离开活宿主体。夏季饥饿螨在阴暗处玻璃皿内4日全部死亡。在东北平原和青藏高原发现该螨宿主12种。该螨指数在达乌尔黄鼠体表和喜马拉雅旱獭巢内夏季最低,在黑线仑鼠体表夏季最高。

    •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1988, 8(2):165-163. CSTR:

      摘要 (2680) HTML (0) PDF 517.85 K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十几年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ál),大量杀虫剂用于褐稻虱的防治,用药不当往往造成褐稻虱的再猖獗,严重影响产量。本文报道了:(1)浙江稻田天敌的控制作用:缨小蜂对褐稻虱卵的寄生率约22%;褐稻虱的成、若虫被螯蜂、线虫等的寄生率在1984年为29.4%,在1983年为15.2%。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为: N_a=N/(8.294+0.058N) (2)杀虫剂对害虫——天敌(蜘蛛)的影响,介绍了简单的杀虫剂内禀选择性测定方法: a)在室内,内禀选择性指数 P=天敌的L_(D50)/害虫的L_(D50)-1 b)在田间,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一蜘蛛的杀伤试验。 (3)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生育力的影响。 本文认为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从害虫一天敌系统在种群动态,生态学上可分二类:一类是杀虫剂促进菜种害虫的种群增加:如刺激生育力,另一类是破坏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使用大量杀伤天敌的药剂、不适当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等。

    • 黄渤海沿岸污损生物中的苔藓虫

      1988, 8(2):170-175. CSTR:

      摘要 (1994) HTML (0) PDF 364.81 K (1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1974年8月至1985年6月在黄渤海沿岸9个港湾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实验,同时调查了船只、码头、浮标等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共获得992号苔藓虫标本。经鉴定有35种,分别属于3目17科,它们大部分是我国沿岸水域的广分布种,有些是印度—西太平洋暖水种。在长江口外吕泗洋水文平台发现4种,连云港17种,烟台港18种,蓬莱港12种,渤海海峡的砣矶岛8种,塘沽新港14种,族顺港15种,丹东港是鸭绿江下游河港,未发现苔藓虫。 黄渤海苔藓虫主要附着季节6—10月,高峰期7、8、9三个月。 文章最后论述了苔藓虫作为污损生物主要成员之一在污损生物中的意义。

    • 应用昆虫雷达检测昆虫的研究

      1988, 8(2):176-182. CSTR:

      摘要 (1910) HTML (0) PDF 935.47 K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简述了国际昆虫雷达发展的概况,报道公主岭昆虫雷达的应用。列出高塔、气球吊挂昆虫和地面释放昆虫的测试结果,并总结经验提出了观测方法。

    • 高山线叶嵩草草地的第一性生产和光能转化率

      1988, 8(2):183-190. CSTR:

      摘要 (1699) HTML (0) PDF 474.20 K (2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线叶嵩草草地地上、地下和全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340.09、780.36和742.50克/米~2·年干物质,或307.79、671.15和641.53克/米~2·年去灰分物质。地上部分各种净营养物质生产力为粗蛋白50.29、粗脂肪8.49、无氮浸出物159.28、粗纤维89.40和粗灰分32.12克/米~2·年(其中钙3.65、磷0.51)。地上、地下和全群落的最大热量现存量分别出现在8月21日、6月20日和10月23日,其值分别为6927.16、93417.93和101541.16千焦/米~2。地上、地下和全群落以能量表示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6319.39、17426.11和14859.59千焦/米~2·年。地上、地下和全群落对太阳总辐射的转化率分别为0.110、0.303和0.258%。地上部分对可见光生理辐射的转化率为0.224%,对≥0℃—≤0℃生长期的有效生理辐射的转化率为0.404%。在生长期的不同时期,地上部分对总辐射的转化率有很大的变化,7月20日-8月21日期间最大,可达0.464%。

    • >研究简报
    • 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质型多角体病毒经卵传递的研究

      1988, 8(2):191-192. CSTR:

      摘要 (2043) HTML (0) PDF 454.17 K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病毒的经卵传递,对于昆虫种群中病毒病的自然发生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前人已有一些报道,作者在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赤松毛虫工作中,对赤松毛虫CPV经卵传递的现象进行了观察,报道如后。 材料和方法 CPV系中国林科院林科所提供。将CPV悬液浸湿松枝,室内晾干后饲喂6—7龄幼虫,室外选择虫口密度较大的林地,在幼虫6—7龄时用CPV悬液喷雾防治。分别收取室内和防治区松树上的虫蛹,单个置于灭菌玻璃容器中,成虫羽化后,检查蛹便有无多角体。解剖部分成虫观察肠道病变,检查中肠有无多角体,另部分成虫置养虫笼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单个饲养于灭菌容器中,逐日检查记载子代病死虫数。用扫描电镜检查雌蛾外生殖器和卵的表面有无多角体。

    • 苏州园林风景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策研究

      1988, 8(2):193-194. CSTR:

      摘要 (1943) HTML (0) PDF 156.45 K (1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苏州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着2000多万国内外游人,因此生态环境质量如何?已成为举世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苏州古典园林,提高其生态环境质量,自1983年—1985年,我们对苏州园林风景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工作,现简要报道如下: 一、园林风景生态环境评价的原则 园林风景生态环境的评价是在调查基础上的提高,是为保护、整理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园林风景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服务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影响或破坏园林风景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提出改善和提高园林风景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些措施,供决策部门在实施中参考。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