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7, 7(4):289-296.
摘要:本文研究了三江平原沼泽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地表水等生态环境要素中15种植物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迁移特征。研究表明:(1)沼泽土壤中,N、P、K、Na、Zn、Co等元素的含量相对较丰富,Ca、Mg、Fe、Ni、Al等元素的含量相对较贫乏,而且这些元素在垂直分布上呈分层性、水平分布上呈分带性等特征;(2)沼泽植物具有富集K、Ca、Fc和Mo元素的特点。在15种化学元素中,P、Mo、Mn等元素被生物迁移或转化的能力较强,Co、Na、Al等元素被生物迁移或转化的能力较弱;(3)沼泽水体中,除Mo以外的其他元素含量均较其它天然水体中高。在15种化学元素中,Ca、Mg、Cu、Mn等元素的水迁移能力较强,Fe、Mo、K、Zn等元素的水迁移能力较弱。
1987, 7(4):297-306.
摘要:本文用3年定点观测资料,分析了灵香草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的进程,定量地论述了灵香草生长发育与光、温、水等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灵香草的高产栽培措施,对灵香草的引种、施肥、管理、抚育、采收等具有参考价值,试验观测方法也可供研究特种经济作物时借鉴。
1987, 7(4):307-313.
摘要:本文模拟研究了高原地区的不同光质对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光合速率和干物质含量等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蓝光和蓝紫光的照射能使春小麦植株趋于矮壮。提高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b值,并能延迟春小麦的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的时间。(2)红光和蓝紫光对春小麦品种的光合速率都比对照有提高效应,其中红光最显著,蓝紫光次之,而蓝光下最低。(3)红光和蓝紫光下积累的干物质含量均大于对照,蓝光下的较低。从而论证了青藏高原地区较好的光质,尤其丰富的蓝紫光是高原春小麦屡出高产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为在这一地区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挖掘更大的高产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7, 7(4):314-321.
摘要:作者通过试验观察到,在高温、强光条件下,光呼吸强度虽然也有升高,但升高的幅度是有限的,不足以形成光合午休。超饱和光强也不是形成光合午休的直接因素。同时,又一次论证了光合产物的累积在光合午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前两文(余彦波等,1985;唐鸿寿等,1986),作者提出了形成光合午休的主要途径(图2),指出了水分亏缺和光合产物在叶肉细胞内过量累积是形成光合午休的两个主要环节。并从生态学角度为缓解光合作用午休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意见。
1987, 7(4):322-330.
摘要:本文报道了冬小麦生态系统中小麦、粘虫和粘虫的一种主要天敌——中华星步(虫甲)(Colosomachinense)三个亚系统的模型。同时把三个模型耦联起来进行逐日动态模拟确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期和中华星步(虫甲)不同密度下的经济阈值。模拟结果表明:粘虫发生越早,经济阈值越小;在小麦同一个生育期,经济阈值随中华星步(虫甲)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显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着温度和粘虫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模拟结果,得到河南驻马店地区亩产500斤以上的小麦在没有中华星步(虫甲)时,用粘粘虫散防治的经济阈值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变动在22—34头/米~2之间,用灭幼脲防治时为每平方米14—23头。如果中华星步(虫甲)每100米~2增加2头,则经济阈值可相应地提高1—3头/米~2。
1987, 7(4):331-338.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蝗虫类群在草原生态系统内的功能作用,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益和乌拉山地区,依蝗虫发生季节的次序,先后研究了3种优势蝗虫(毛足棒角蝗、宽须蚁蝗、亚州小车蝗)成虫群体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取食羊草的食物消耗量和利用能力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了群体饲育时,蝗虫个体平均寿命的计算式: (?)=sum from n=i-1 to (?) i·N_i/N_t 式中,i=个体寿命的天数;N_i=寿命为i的个体数,N_t=蝗虫实验种群的个体总数。 据上式计算得出3种蝗虫个体平均寿命,毛足棒角蝗:雄性为38.2±2.8天、雌性为31.4±2.2天;宽须蚁蝗:雄性为40.9±2.3天、雌性为30.2±1.6天、亚洲小车蝗:雄性为52.6±0.7天、雌性为40.6±2.3天。 3种蝗虫在其成虫历期内,平均个体累积食量玩 (干重,克)为:毛足棒角蝗的雄性为0.607±0.059、雌性为0.643±0.084;宽须蚁蝗的雄性为0.303±0.022、雌性为0.340±0.037;亚洲小车蝗的雄性为1.414±0.180、雌性为2.933±0.186。在不同蝗种间,其平均个体累积食量的差异显著(P<0.01)。 3种蝗虫的雌性个体的近似消化力(A.D.)均显著高于同种的雌性个体(p<0.01);季节发生早的蝗种之近似消化力相对高于较晚期发生的种类(毛足棒角蝗>宽须蚁蚁蝗>亚洲小车蝗)。对摄入食物的转换效率(E.C.I.,E.C.D.),则同种内的雌性个体均显著高于雄性(p<0.01);不同蝗种间,以个体最小、在中期发生的宽须蚁蝗对摄入食物的转换效率为最高。
1987, 7(4):339-348.
摘要:用种群生物量代替种群数量作为统计温室白粉虱种群,既能代表种群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不同虫态白粉虱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同初始虫量处理的种群生物量变化动态均与时间呈Logistic曲线关系。初始种群大的处理,各个时间的种群生物量都大。 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糖、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与种群生物量的大小呈负相关。其中叶片含fos量的变化与种群危害的程度吻合较好;植株孕蓄——开花期是抗逆能力较弱的时期,也是温室白粉虱种群迅速上升的时期,白粉虱的累积危害效应一般在这个时期反映出来,这个时期应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时期。
1987, 7(4):349-358.
摘要:本文提出了描述单种捕食者-两种猎物系统的模拟模型。在功能反应和选择捕食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模型中各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拟环纹狼蛛-褐飞虱、稻纵卷叶螟三物种系统的稳定性。
1987, 7(4):359-367.
摘要:由嘉陵江中下游共采获标本436尾。取脊椎骨为主要研究材料,以胸鳍棘切片为对照。利用计算机进行回归运算,选出测量椎体半径的最佳部位和有关生长的相关公式。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生物学和统计学的综合分析处理,论证了:(1)脊椎骨是鲶类鱼的年龄和生畏研究的好材料;(2)南方大口鲶是个体大,生长快而持久,鱼体利用率高的优良经济鱼类;(3)该种在嘉陵江中的资源正在受到损害,有必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1987, 7(4):368-375.
摘要:受精卵孵化后的仔鱼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健时期,经常引起仔鱼的大量死亡,缺乏充足的适口外源性饵料可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1983年,利用赣江产卵场人工授精的鲥鱼受精卵在室内孵化环道中孵出的仔鱼,投喂捞取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进行了仔鲥有关开口摄食方面的观察,其主要结果如下:仔鱼在孵化后2.5—6.5日为开口摄食期,个体全长为4.5—7.4毫米,仔鱼通常残留多少不等的卵黄物质,为混合性开食营养类型;开口摄食期间的饵料以轮虫,桡足类及其幼体(无节幼体与挠足幼体)为主要种类,适口饵料宽度为仔鱼口宽的39—81%左右,约占仔鱼全长比例的1.5—3.8%;肠内一次饵料量为平均体重的6.72%。
1987, 7(4):376-378.
摘要: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跨陕、甘、宁、青、晋、豫、内蒙古等7省(区),包括277个县(旗、市),总面积60.7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7%,其中流失严重面积43万平方公里,分布在7省(区)的159个县(旗、市)。本文试从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对生态平衡影响及水土流失的危害,探讨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