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第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冬眠黄鼠代谢、循环、呼吸系统的变化

      1987, 7(2):95-101.

      摘要 (2202) HTML (0) PDF 910.32 K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冬眠达乌尔黄鼠的生理生态特征。静止代谢以闭路系统呼吸计测定。心电图以XDH-3型心电图仪记录。 1.冬眠期与活动期黄鼠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间的关系均呈负相关(表1、图1)。活动期平均每日能量消耗为64.87卡/克,冬眠期则大大降低,仅为0.92卡/克。 2.冬眠期白血球(2427.80个/立方毫米)仅为活动期(6,304.30个/立方毫米)的38.5%;而冬眠期红血球(707.80个/立方毫米)却增加12.7%. 3.冬眠黄鼠呈现周期性呼吸模式,并常出现Cheyrie-Stokes呼吸,每次呼吸暂停时间平均为3—10分钟。 4.冬眠黄鼠心脏活动不规律,心率低,冬眠期平均心率为5.55次/分。

    • 九龙江口红树林研究Ⅱ.秋茄群落的钾、钠累积和循环

      1987, 7(2):102-110.

      摘要 (1949) HTML (0) PDF 564.53 K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部分,主要讨论20年生秋茄群落的钾、钠的含量及其生物循环。试验结果表明:秋茄群落现存量中,含有钾、钠总量分别为531.97和2100.36公斤/公顷;其中地上部分分别为296.49和742.91公斤/公顷;地下部分分别为235.48和1357.45公斤/公顷。该群落钾、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別为109.15和353.50公斤/公顷·年,归还量分别为59.37和160.18公斤/公顷·年。存留量为49.78和193.32公斤/公顷·年。它的钠含量比钾含量大,周转期钾需9年比钠需13年为快。

    • 农作物的彩色红外影象分析

      1987, 7(2):111-119.

      摘要 (1331) HTML (0) PDF 471.23 K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将实测地物波谱、彩色红外航片密度测量和地面同步调查结果相结合,分析了农作物的彩色红外航片影象标志及稳定性。结果表明:(1)由于物候节律和群落外貌的差异,各种农作物的光谱反射率在量值上有差异,使得其在彩色红外正片影象上(黄/青)密度比差异显著,可以识别;(2)受盐碱危害的作物品红层密度变化明显,受浸涝危害的作物青层密度变化明显;(3)小麦拔节前后,丰产型、一般型和低产型麦田可以运用负片的[(黄+品红)/青]密度值来识别。这是一个较早获取小麦长势信息的较好时段。

    • 四川大头茶净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的初步研究

      1987, 7(2):120-128.

      摘要 (2029) HTML (0) PDF 560.31 K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重要生理生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对四川大头茶净光合作用(p_n)的影响,本文采用改良半叶法测定净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结果表明:春夏秋三季晴天p_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型,即上,下午各出现一次P_n高峰,蜂谷则是P_n中午降低现象。冬季晴天P_n呈单峰曲线型。5月至11月P_n平均值为9.00mg·dm~(-2)·h~(-1)最高值23.44mg·dm~(-2)·h~(-1)出现在8月底。 一定程度上,P_n年变化曲线与温度年变化曲线相似,可以明显地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月至5月,P_n随着温度的逐步上升而逐步升高。5月至10月为第二部分,此间P_n波动较大。10月至12月为第三部分,P_n随着逐步下降的温度而逐步降低。P_n季节变化显著,与植物生长、发育节奏相关。 温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P_n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相对湿度,叶绿素含量和SLW对P_n影响不大。温度与P_n呈一不对称钟形曲线,P_n的最低温度是4—5℃,最适温度是25—30℃,或稍高于30℃,最高温度则大于30℃。P_n的光饱和点在70,000lx左右,光补偿点约为3,000lx.在最适温度(25—30℃)范围内,P_n主要由光强所控制,并与光强呈正相关。一旦低于或超过最适温度,P_n则主要由温度所决定,与温度呈正相关。遮阴实验表明,四川大头茶是具相当耐阴能力的阳性植物。

    • 橙足负泥虫种群系统的灵敏度分析

      1987, 7(2):129-137.

      摘要 (1530) HTML (0) PDF 443.46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灵敏度分析应用到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种群系统。输入扰动是通过在计算机程序里增加或降低20%的早春成虫来进行的。参数扰动是通过在模拟一百天中变动20%早期、中期、晚期的温度来进行的。结果列在表1。结果表明具有密度制约成活率的系统比非密度制约的系统更稳定,文内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 中国七星瓢虫群聚和迁飞的数学分析

      1987, 7(2):138-145.

      摘要 (2271) HTML (0) PDF 397.02 K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76年首次在秦皇岛海岸发现七星瓤虫的群聚现象以来,又经过连续8年的广泛研究,进一步讨论了七星瓤虫在黄、渤海域的群聚范围、群聚数量、群聚规律以及迁飞等问题。本文的重点是试图从数学上论证七星瓤虫的迁飞,并进一步预测预报七星瓤虫的群聚日期,以便为群聚七星瓢虫的利用奠定基础。 根据可能有关的因子设64个自变量,2个因变量,通过反复计算,大量筛选可能与虫情有关的气象因子,结果入选的气象因子说明,群聚瓢虫是迁飞过程中迫降入海,并由风浪推上海岸的。经过用双层筛选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两种数学方法去筛选自变量,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从定量角度对七星瓢虫的群聚和迁飞给出了论证。并说明七星瓢虫的群聚与近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可以利用短期或中期气象预报代入判别式进行群聚的预测预报。

    • 黑襟毛瓢虫对棉蚜的数值反应

      1987, 7(2):146-153.

      摘要 (1794) HTML (0) PDF 448.60 K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龄期及不同发育期的黑襟毛瓢虫在不同食蚜量(生物量)下的发育速率,增长速率,存活率及生殖率。主要结果如下: (1)讨论了下模型(Beddinton et al.,1976)的隐含假说: 1/d=a(KaNT/1+aT _(?)N-B) (1) 其中最主要一点就是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在(食物摄入量)常数B邻域内发育速率的非连续性。为了描述此性质,我们提出了以下通式: (此处公式见相应PDF文件)式中:1/d是捕食者发育速率,X是捕食者摄取的生物量,N为猎物密度。F(X(N))为一可以是线性或其他形状的函数。笔者认为发育速率在B领域的不连续性是数值反应的一个普遍规律。(2)黑襟毛瓢虫幼虫取食量与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四龄幼虫在取食量较低时能以低于上一龄期初的体重(负增长率)进入下一龄期或虫态。(3)二、三龄幼虫有很强的耐饥性,但一、四龄幼虫对饥饿较敏感(图5)。第i—1龄幼虫的取食量能影响第i龄时的存活率及发育速率(表2)。(4)幼虫及成虫的取食率对生殖均有重要影响,但取食量对卵重及其卵的孵化率影响不显著。

    • 北方几种蚤类侵袭寄主的研究和斧形盖蚤叮人试验

      1987, 7(2):154-160.

      摘要 (1910) HTML (0) PDF 347.57 K (1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对寄主的侵袭活动,包括活寄主与死寄主被侵袭情况比较,寄主体表蚤数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以及与蚤同寄主接触时间的关系。还研究了达乌尔黄鼠和达乌尔鼠兔寄生蚤在一日不同时间里的数量变化。并观察了斧形盖蚤叮人情况。

    • 珠江广州河段河蚬种群的若干生态学研究

      1987, 7(2):161-169.

      摘要 (1619) HTML (0) PDF 528.02 K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至1983年每年两次不定期地自珠江广州河段采集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作种群分析,发现河蚬在此河段的分布呈不连续状态。用Morisita指数公式计算结果,其分布在理论上属负二项分布类型。河蚬最大的种群密度达7,500个/米~2,但左岸的平均密度显著地低于右岸(t=2.6779;p<0.01)。春季或夏初种群中以壳长11.0毫米者为主,其后则以15.0毫米者居优势。河蚬的壳长(L)与壳高(H)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表示:H=0.8802L-0.6119。为了更多地综合壳长(L),壳高(H)和壳宽(W)等参数,试用主成分分析法,取得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为Y=0.652L+0.656H+0.361。

    • 乌塘鳢对51Cr、60Co、131I、141Ce的吸收和积累

      1987, 7(2):170-175.

      摘要 (1846) HTML (0) PDF 330.28 K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河口底栖鱼类,不具鳞片,对环境适应力强的乌塘鳢为材料,研究它们以摄食和渗透两种方式对51Cr,60Co、131I和141Ce的吸收。为了观察在渗透吸收期间个体的差异,测定了单条活鱼的放射性。在实验中采用多核素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和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 结果发现,当131I的浓度为3.410-7居里/升时,在10小时内所有的乌塘鳢都被杀死,而131I在鱼体各组织器官的积累是明显的。器官积累核素数量的顺序是131I>141Ce>51Cr,在任何组织器官均未检出60Co。 在渗透吸收实验里,对单条活鱼的测量结果表明,核素是能够通过皮肤的渗透积累在鱼体内,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表明,生命元素的同位素如131I,60Co容易渗透到鱼体内部器官,而非生命元素的同位素例如141Ce、51Cr的渗透是慢的。 51Cr、60Co、131I、141Ce是沿海核设施常见的放射性废物成分,有的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核素(Goldberg,1957),随着沿海核电站的不断兴建,它们在河口港湾存在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对它们的浓庥有过报告(Hiyama et al., 1964),但河口生物,特别是河口的底栖鱼类对它们的吸收和积累,则研究甚少。乌塘鳢是生活在河口滩涂的底栖鱼类,适应于半咸淡的水质,营杂食,生活范围较固定,退潮时,在滩涂上可见其洞穴,有较强的生活力,离开水体长达30小时仍能存活,也是用以评价河口滩涂环境质量的好品种。本文以乌塘鳢为对象,研究它通过摄食和渗透两种途径51Cr、60Co、131I、141Ce的吸收和积累,为评价核电站对河口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资料。

    • 鼎湖山森林鸟类群落的集团结构

      1987, 7(2):176-184.

      摘要 (2297) HTML (0) PDF 548.97 K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生态学中正在发展的集团理论,分析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繁殖季节鸟类群落的组成。该鸟类群落由28种鸟组成。根据鸟类的取食方法、取食基层和取食高度取定的取食行为格局,使用了聚类分析法和主分量分析法把这鸟类群落划分为8个不同的取食集团。由于集团内成员的取食行为格局十分相似,把群落划分为集团后,更有利于研究群落内种间的相互作用,也便于了解群落内资源分割的情况。文中讨论了划分鸟类集团的依据,并就集团理论及其应用作了探讨。

    • 季节、环境温度与黄鼠冬眠的关系

      1987, 7(2):185-192.

      摘要 (2559) HTML (0) PDF 470.36 K (1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了达乌尔黄鼠在实验室内冬眠的一般情况。常温黄鼠的体温有着规律性的年周期,与环境温度的年周期变动不完全呈依从关系。出眠初期(4月下旬),动物体温高而稳定。4月至6月常温黄鼠的平均体温(皮温)为35.6℃,波动菹围32—37.5℃。随着体重达到顶峰,体温逐渐降低。8月份部分黄鼠出现低于32℃的低常体温,表明部分黄鼠自8月盛夏开始冬眠。但就整个种群而言,北京地区实验室内黄鼠冬眠季自9月下半月开始。3月底止,共6.5个月。秋季室温下降,动物入眠趋势增长。浅低体温(31.9—15℃)的比数逐渐升高。9月至12月,低体温(低于31.9℃)的百分比从47%增至84.8%,反映了动物从浅冬眠向深冬眠过渡。1月至2月份,低体温占85%以上,深低体温(低于15℃)占绝对优势。标志着动物种群的深眠月份。秋季动物从常温期向冬眠期转化的界线是不清的,而春季从冬眠期向常温相转化的界限却比较明显。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