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7, 7(1):1-11.
摘要:硅藻被认为是水体环境的良好指示藻类。本文利用着生硅藻结合水体中的物理、化学等因素,以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8条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证明这些河流的水质是清洁的。
1987, 7(1):12-20.
摘要:本文采用定位试验系统测定分析方法,在江苏省吴县黄桥乡张庄村科学基点,研究了太湖地区典型的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能流、物流和价值流模型,提出了改进系统功能的实际措施。 试验表明,在次级生产过程中有32—51%的氮,68—81%的磷,16—81%的钾和20%的有机质得到回收而投入生物再循环,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农田的投能转换率和产量水平,节约了资源。这对缓和钾素和磷素供应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牧渔复合结构中,养鱼池塘3—11月的净初级生物量为8,280公斤/公顷。约为稻麦二熟生物量的三分之一。利用鱼池埂和田埂沟岸可收获青草,相当于每公顷农用地增加了800公斤生物量。 系统分析表明,一公顷高产农田(年产量194×10~9焦耳能量)的产量可生产2,544公斤猪肉或2,538公斤鱼肉。一公顷鱼池(年产鱼7,500公斤)需要1公顷农田提供饲料。一个养鱼或养猪劳动力需要使用1.3公顷农田产出的饲料。 计算机模拟单纯的农业、牧业、渔业和农牧渔复合四类系统50年净产值的变化,以净产值的变异系数作为量度,证明农牧渔复合系统的稳定性最高。 本文还通过模型分析讨论了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987, 7(1):21-27.
摘要:作者利用日本EKO公司的天空辐射表(外层玻璃罩为WG-295,透过波段为295-2,800纳米)、GG—395(395—2,800纳米)和RG715(715—2,800纳米)滤光罩,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甘蔗田测定总辐射、近红外辐射、可见辐射和紫外辐射,以及这些光谱成分辐射在甘蔗上的反射、透射和吸收情况,测定不同下垫面对不同光谱成分辐射的反射状况。观测工作在1982年进行。 根据测定数据,得到下列初步结果: (1)在晴天条件下,当太阳高度角大于35°时,各光谱带的比率是:红外占53%,可见占43%,紫外占4%。有云天可见辐射的比率增加,最大可超过50%。年平均可见辐射可达48%。 (2)几种不同下垫面对红外辐射的反射率的大小顺序是:绿色植物最高,可达50%以上,其次是土壤,水面最低;可见辐射则是绿色植物最低,水面次之,土壤最高。 (3)甘蔗对可见辐射,红外辐射和总辐射的响应完全不同。其结果如表2所示。在甘蔗田中对于反射辐射,可见与红外的关系是 PAR_反射=0.101 NIR_反射-0.004对于透射辐射,可见与红外的关系是 PAR_透射=0.12 NIR_透射+0.03对于吸收辐射,可见与红外的关系是 PAR反射=0.101NIR反射-0.004 对于透谢辐射,可见与红外的关系是 PAR反射=0.12NIR透射+0.03 对于吸收辐射,可见吸收辐射,可见与红外的关系是 PAR吸收=2.53NIR吸收+0.13。
1987, 7(1):28-35.
摘要:在人工气候控调箱内,于开花期进行不同稻作区稻种开花结实对温度的生态生理反应的模拟试验。 本试验用5个来源于云南的高原稻种:滇榆1号、黑选5号、麻线谷、高原粳8号和老来白;3个来源于浙江和日本的平原稻种:农虎6号、越富和纵新134。试验从生态生理角度探讨了不同水稻品种开花结实与温度的关系,开花对温度的生态生理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对颖花生理活性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开花时遭受低温,高原品种表现出耐冷抗冷的特性,但开颖小穗的花粉生理活性受阻抑,花药不开裂,柱头上花粉数和花粉萌发数减少,致使一系列受精过程受干扰,结实率下降。而平原品种开花对低温的生态生理反应则是极少开花,甚至不开花,表现为“闭花抗冷”。至处理结束后,花粉生理活性受低温影响甚微,因此对小穗结实率的影响较小。 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开花时对低温的不同生态生理反应,是由它们各自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新陈代谢类型和对环境的适应力所决定的。
1987, 7(1):36-42.
摘要:本文应用simpson优势度指标,测定广东亚热带14个森林群落的生态优势度。对测定结果深入分析,说明了生态优势度指标在森林群落分析上有较大的意义,可以衡量不同的群落类型,作为群落分类的辅助指标;能反映群落生境变化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说明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群落结构的变化;广东亚热带森林在自然状况下向气候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态优势度指标逐渐下降。 本文还进一步探讨生态优势度的生态学涵义。说明生态优势度指标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指出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差别,以及三者在应用上的异同。
1987, 7(1):43-49.
摘要:基于林冠截持和干流现象的物理机制,通过进行一些假设简化,建立了刺槐单株林木的林冠截持量和干流量的模型,并对它们的应用简单地提出了建议。
1987, 7(1):50-56.
摘要:本文首次提出了定量测定捕食者对猎物转换程度的数学模型,通过配合许多选择捕食实验资料表明:本文提出的选择捕食数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各种捕食者对其猎物的选择捕食作用。提出了正、负转换行为的概念,分析了正、负转换行为的作用性质。并提出在应用能测定捕食者对两种以上猎物的喜好性指数时,可以不考虑喜好性的最大值随着相对猎物密度变化而变化的问题。
1987, 7(1):57-64.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亚非草蛉的平均发育历期为:卵期3.1天,幼虫8.9天,成虫寿命雌虫101.7天、雄虫61.8天,产卵前期8.4天。每雌虫平均产卵量400.3粒。最大产卵量746粒。产卵高峰期为羽化后的16—24天。亚非草蛉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幼虫的死亡率与湿度的关系大。 亚非草蛉幼虫一生捕食柑桔潜叶蛾幼虫数平均为149.1头,其日捕食量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加。温度对草蛉幼虫的捕食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在35℃时达到最高的捕食效应,而在15℃以下和40℃以上,则受到明显的限制。湿度对草蛉捕食潜叶蛾幼虫的影响呈Iogistic曲线。草蛉对潜叶蛾幼虫密度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Ⅰ型反应。草蛉幼虫对其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Watt模型模拟。草蛉对潜叶蛾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两者之间的关系随草蛉幼虫数的增加呈幂函数下降曲线。 田间观察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亚非草蛉是柑桔潜叶蛾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
1987, 7(1):65-72.
摘要: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森林植被类型齐全,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蓟马(Thrips)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中,有着不同的区系组成、生态分布和优势种群。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蓟马的特点是种类少,种群密度高,分布广;热带山地雨林中的蓟马则种类多,种群密度低并出现热带雨林的特有种,热带常绿季雨林中蓟马的特点介于上述的两者之间;山顶苔藓矮林中蓟马种类少,种群密度低。目前已鉴定的56种蓟马,具有东洋区昆虫的特点。
1987, 7(1):73-82.
摘要:在1983年和1984年的繁殖季节,作者对浙江省天童山中常绿阔叶林内的繁殖鸟类作了测定。分析中使用了线路统计方法,并对13种鸟类作了1,285次观察。 作者在野外收集了每一个种在生境利用方面(包括种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鸟类栖息的树杆直径)的数据,并在图1、图2和表1中列出了每一个种的分布差异。每一个种在这三个生态位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值也分别列于上述的图表和表格中。由Cody(1974)介绍的方法,作者在表2和图3中制作了群落矩阵和树杈状图。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描述了每一鸟类小派的特征,并讨论了制作群落矩阵和树杈状图的意义。
1987, 7(1):83-89.
摘要: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季节性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经1981和1984两年的工作,重复了Dawe(1969)注射冷藏的冬眠动物血清,诱发夏季活泼黄鼠冬眠的原始实验。实验成功地实现了在非冬眠季节诱发达乌尔黄鼠冬眠,发现禁食在人工诱发冬眠中起重要作用,却不能证实血源性冬眠触发物(HIT)的存在。
1987, 7(1):90-94.
摘要:《生态学报》5卷3期发表了马钦彦君的《对崔-Lawson氏种群增长模型的探讨》。在学报上就学术问题进行争鸣,这是一个好现象。由于马君所探讨的问题,是针对我和一些合作者近几年发表在几个国际杂志和我国《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崔启武等,1982、1985;Cui Qiwu等,1982、1984、1985)上的有关种群增长的一个基础新数学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的,因此我必须作答。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