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6, 6(2):101-106.
摘要:用无性繁殖的接骨草幼苗,以不同浓度的SO_2熏气3天和以0.25ppm的SO_2进行不同时间的熏气,测定叶片吸收的SO_2,试验结果表明: 1.接骨草叶片的含硫量和硫的增加量均随SO_2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在SO_2剂量为1.50—1.75ppm·日(平均值1.625ppm·日)以下时,叶片硫的增加量呈直线增加。根据1.625ppm·日剂量时叶片硫的增加量为1.10毫克/克·千重,可推算出SO_2在0.5ppm以下行级浓度时接骨草吸收SO_2的速度和维持吸收的时间。 2.叶片含硫量及硫增加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减少,叶龄愈大,硫的增加量愈小。 3.接骨草叶片停止SO_2熏气以后,叶内含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叶龄愈大,其减少的速度愈快。
1986, 6(2):107-113.
摘要:本文通过对SO_2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几种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吸收SO_2能力以及一些生物学性状的测定,计算了维持一个人呼吸达到碳氧平衡所需被测植物的株数和占地面积;净化已知SO_2总量应有的绿地面积,并探讨了植物的净化能力与绿地定额的关系。
1986, 6(2):114-119.
摘要:应用大气污染植物动态反应模拟装置系统测定了菜豆和苜蓿的SO_2剂量-反应关系。这2种植物对SO_2有类似的敏感性,0.5ppmSO_2×4小时产生可见伤害症状。苜蓿在2.0ppm×4小时出现50%的叶片可见伤害;菜豆在1.0ppm×8小时显示出50%的叶片可见伤害,2.0ppmSO_2×12小时引起100%的叶片可见伤害。 剂量-反应表面图的形状表明,菜豆和苜蓿出现可见伤害症状需要一定的暴露间隔。SO_2剂量和可见伤害率之间不成线性关系。SO_2浓度和暴露时间对叶片可见伤害率都有影响,两者相比,就菜豆而言,浓度是更重要的因素,但是对苜蓿,浓度和时间是同等重要的。
1986, 6(2):120-127.
摘要:对受汞污染的蓟运河下游河段的抗汞细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测定了好氧异养细菌和抗汞细菌的数量,试验了它们的抗汞能力,鉴定了抗汞细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好氧异养菌和抗汞细菌的生态分布与河水、底泥的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好氧异养菌量决定于COD和BOD_5,河流中抗汞细菌的生态分布决定于异养菌量和汞污染的程度。河水中抗汞菌量与异养菌量之比值低于底泥。抗汞菌量还随季节而变,春季高于秋季。 从本河段分离的抗汞菌经鉴定属于13个属,主要有Pset: domonas和Bacillus,它们分别占总抗汞菌株数的35%和28%。其他菌属有Achromobacter、Alcaligenes、Proteus、Escherichia、Entero-bacter、Aeromonas、staphylococcus、Brevibacterium、Kurthia、Clostridium、Athrobacter,其中大多数细菌的生理特性为接触酶阳性,代谢葡萄糖,利用葡萄糖酸盐和柠檬酸盐,还原硝酸盐。它们能抗5—30ppm的氯化汞,而抗醋酸苯汞的浓度仅为0.03—3ppm。然而驯化后一些芽孢杆菌抗汞浓度提高到200—300ppm。当氯化汞初始浓度为250—300ppm时其转化率可达96-93%。
1986, 6(2):128-132.
摘要: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的小麦光合作用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 1.当空气中CO_2浓度为340至350ppm,土壤含水量适中的情况下,引起光合作用“午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午空气相对湿度明显下降。 2.当生态环境适宜,且较稳定的情况下,未观察到光合作用“午休”现象。认为光合作用“午休”不是一个生物钟现象。
1986, 6(2):133-141.
摘要:这篇稿件分别描述1982年双流中稻的3×7、5×7及7×7寸~2密植生态系统。我们假定该系统为线性及非时变和小区的肥水条件一致,这就形成单输入、单输出并具有反馈的线性非时变生态系统。根据系统的方块图,求得主要环节及该系统的传递函数的一般公式,各密植系统的实际传递函数即因此产生。通过它们的稳定性判断及灵敏度分析,选出5×7寸~2系统。但这三种密植的亩产相差不大(最大之差为30斤)。各密植系统的光能利用率不高,不及1.5%。如提高光能利用率,可能得到大量干物质及高额产量,这必须找出干物质最多时的苗数及叶面积指数的最佳值。要保证足够的苗数及适当的叶面积,只有在肥料上下功夫,所以我们把选出5×7寸~2扩大面积试种,把原来每亩纯氮用量17斤改为26斤,终于得到比以前好的结果。
1986, 6(2):142-147.
摘要:一般对非线性逻辑斯谛生长曲线的拟合是采用首先对原方程线性化以后用线性最小二乘的方法。此方法不是最优的。本文提出用麦夸方法对曲线进行拟合,并且比较了Gause、Andrewartha、May、Pearl、Krebs、万昌秀等人提出的方法与计算结果。麦夸方法对生物实验及生态学中诸多非线性曲线的参数估计具有普遍的意义。
1986, 6(2):148-158.
摘要:通过3年时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两个不同的地点,于3种不同肥力类型的地块上,以3个不同的陆地棉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工摘蕾模拟为害和棉铃虫自然为害的田间试验,得知土壤肥力极大地影响着棉株对于早期蕾损失的补偿能力。在肥力条件较好的地块,容许二代棉铃虫适度为害,同时辅以适当的人工摘蕾,能显著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还给出了这一技术的应用方法。
1986, 6(2):159-170.
摘要:本文对长沙地区综合防治区和化学防治区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特性进行了研究。 1.综防区害虫类、寄生昆虫类、蜘蛛类的种类丰富度几乎为化防区的2倍,捕食昆虫类是化防区的3倍以上。 2.利用双轴系统的二维排序表明:害虫一天敌群落的组成变化受它们所处环境和所处时间的影响,水稻品种对群落组成的影响并不重要。 3.综防区、化防区害虫-天敌群落的优势种基本一致。综防区群落各营养层的优势集中性较化防区小。 4.综防区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化防区。早稻季内的多样性高于晚稻。杀虫药荆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决定群落结构水平的重要因素,环境复杂程度主要影响群落中的稀有种类。综防区害虫-天敌群落的内部结构较化防区稳定,抗灾变能力和自动平衡的调节能力较化防区强。 5.多样性是种类丰富度和均匀性的函数。早稻季内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种类丰富度(占多样性变异的81.7~87.4%);晚稻季内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占多样性变异的70.7—75.9%)。
1986, 6(2):171-177.
摘要:本研究表明:汉沽污水库进水口污水对鱼类毒性很大,它对白鲢、鲤鱼和鲫鱼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30%和58%(V/V)。汉沾污水库对化工废水有一定自净能力,净化后的水质是有益于鲫鱼生存、发育和繁殖的。污水库中的鲫鱼对DDT积累不明显;对666虽有积累但不超过食用标准(2ppm);对汞的积累量较高,100天内鲫鱼肌肉汞含量超过食用标准(0.3ppm)26倍。鲫鱼对汞、DDT、666均有排除能力,其排除速率的快慢顺序为:666>DDT>Hg。
1986, 6(2):178-185.
摘要:大树蛙的繁殖期在长沙岳麓山地区是4月15—30日前后的十多天时间内,一般是午夜后开始产卵、黎明前产完。产卵场要求静水水域,其上有依附植物,湿度较大。其他条件依各地而异。 在某个期间,产卵场内雄体占绝对优势,但在整个繁殖期内参加繁殖的雌雄个体数量和差不很大。 交配产卵:雌体伏于静水水域上空枝叶上,雄体伏于雌体背侧,并以前肢紧抱雌蛙腋窝,泄殖孔互相靠近。雌体排卵及输卵管分泌物是一阵一阵排出的,排出时以后肢搅拌分泌物起泡,与此同时雄体排精,并以后肢刮净泄殖孔,大腿周围的卵及输卵管分泌物,左右后肢把这些分泌物搓擦起泡。大树蛙在年繁殖期内是一次性产卵。 大树蛙产出的卵及输卵管分泌物形成特殊的卵泡,卵泡为泡沫状粘液构成,刚产出时呈乳白色,表面干燥后污黄色。卵的动物极略呈淡黄绿色,植物极白色,卵经为2—2.2毫水左右,比重大于1。一般每雌产卵一千多到二千多粒。大树蛙的卵泡常成群分布。 在常温下大树蛙的受精卵在第4天孵化,小蝌蚪落入水中发育,大约50天左右出现后肢,61天左右出现前肢,再过1—2天就登陆,但大树蛙蝌蚪发育不整齐,最迟可到3个月之后才登陆。
1986, 6(2):186-192.
摘要:本文对我国珍禽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ll)的栖息地类型,繁殖期的活动规律、巢和卵、种群密度,及天敌等做了报道,为在原产地列野生种群繁殖习性的首次记述;并对绿尾虹雉野生群体的繁殖比率、配偶方式及该物种的濒危程度问题做了理论性探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