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江西泰和县自然景观破坏程度的分级和评价

      1986, 6(1):1-9.

      摘要 (1864) HTML (0) PDF 620.96 K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西省泰和县的自然景观破坏程度共分为6级∶0.原生级;1.极轻微破坏级;2.轻微破坏级;3.中等破坏级;4.严重破坏级;5.极严重破坏级。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航片按上述分级绘制泰和县山地丘陵自然景观破坏程度分级图,并根据该图量算出全县和各公社的各分级的面积。根据各分级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来评价研究地区山地丘陵的自然景观破坏程度和自然程度。 评价结果:泰和县的山地丘陵总的来看是中等破坏水平和准人为状态。县内各公社的破坏程度则与人口密度和地貌条件有密切关系,例如,桥头公社(人口较稀和以低山为主)的山地丘陵总的来说是极轻微破坏水平和准自然状态;冠朝公社(人口密度中等和以丘陵为主)的山地丘陵总的来说是严重破坏水平和人为状态;万和公社(人口较密和以低丘平原为主)的山地丘陵总的来说是极严重破坏水平和人为状态。

    • 非O-I群弧菌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1986, 6(1):10-20.

      摘要 (1453) HTML (0) PDF 568.83 K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等于1964—1966年和1978—1984年,应用水中弧菌的常规试验分离鉴定法,对非O-I群弧茵在芜湖地区自然水系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看到,非O-I群弧菌在河流、湖泊和沟塘中广泛存在。同时发现在捕获得黑斑泥鳅231条中检出有9条胆囊里生存有大量非O-I群弧菌(自然阳性率为3.9%,可信限为1—6%),泥鳅胆囊里生存的非O-I群弧菌数平均为149,500(63,000—236,000)/毫升胆汁。 相继,作者等将非O-I群弧菌加入缸水中(每毫升缸水中含弧菌约100个)喂养泥鳅,进行了实验感染试验。在喂养的鱼种中有黑斑泥鳅和鲫鱼,在自然气温25.5—29℃下,饲养3—4周。然后,采用无菌术解剖鱼类摘取胆囊,收集胆汁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弧菌培养和鉴定计数。结果,在喂养试验的黑斑泥鳅91条中,检出有23条胆囊里生存有大量非O-I群弧菌(喂养试验阳性率为25.2%,可信限为16—34%),泥鳅胆囊里生存的弧菌数平均为146,000(73,000—219,000)/毫升胆汁。可看出,泥鳅胆囊里生存的弧茁数比喂养时加入缸水中的弧菌数约高700—2000倍。但鲫鱼胆囊里未检出弧菌。由此看来,非O—Ⅰ群弧菌的繁殖生态学与水生动物有关,黑斑泥鳅可能是其中之一。作者等倾向相信非O-I群弧菌侵入泥鳅体内进入胆囊栖居繁殖,黑斑泥鳅有成为弧菌属菌群贮菌寄主和弧菌性腹泻传染源的可能性。

    • 叶片组织结构特征对氯气、二氧化硫的抗性研究

      1986, 6(1):21-34.

      摘要 (2867) HTML (0) PDF 1.44 M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叶片组织结构和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关系,本文对75种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测量了它们的形态指标。初步结论如下:(1)早生结构的叶片,表现为叶较厚、角质层厚等,对大气污染具较强的抗性;(2)具发达贮水组织的肉质叶,抗性较强;(3)阴生结构叶片,如叶较薄、纸质或柔软者,多是敏感植物;(4)在少数科中,如桑科、赤铁科,夹竹桃科等有不少种类属抗性植物;(5)在污染条件下,气孔开放度对植物的伤害有重要影响;(6)栅栏组织细胞层数,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厚度之比,对植物的敏感性没有直接相关关系;(7)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在评价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有其局限性。

    • 苏北麦田杂草与温度关系的初步观察及其防除问题

      1986, 6(1):35-42.

      摘要 (1684) HTML (0) PDF 509.85 K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9—1985年,对苏北地区麦田主要恶性杂草幼苗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猪殃殃,麦家公,野燕麦、大巢菜等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分别为10℃、10—15℃、15℃、20℃;种子发芽起点温度分别为1.10±0.29、-0.46±1.29、0.06±3.09和3.54±2.42℃,均低于小麦的起点发芽温度(1—2℃)。种子发芽有效积温分别为87.04±2.54(℃)、133.70±16.53(℃)、84.24±15.87(℃)和58.66±10.91(℃),均高于小麦种子发芽的有效积温(50℃)。田间调查,猪殃殃等麦田杂草出苗,幼苗生长对温度及历期的要求与播种期关系极密切,一般比小麦迟出苗1—8天,但出土后的生长势很快超过小麦,且有播期不同而分批出土为害的习性。用苯达松防除猪殃殃;用野麦畏,苯达松防除麦家公;用野麦畏、禾草灵、野燕枯防除野燕麦;用苯氧乙酸类除草剂防除大巢菜等阔叶杂草,并将其消灭在苗期阶段,可取得显著的灭草增产效果。

    • 模糊数学在牧草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1986, 6(1):43-52.

      摘要 (1830) HTML (0) PDF 524.80 K (1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广义Fuzzy运算的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并结合牧草产量预报实践,提出了一个经验“模型V”,简称“综合决策模型”。 该模型不仅具有计算简捷,容易为群众掌握的优点,而且还扩大了“广义模糊运算的综合评判”的应用范围,为了弥补其不足,还运用数学统计法建立如下的预报模型: (?)=-6.8223-0.4871R_1+0.3033R_2+0.0791R_3+2.8231R_4+0.6361R_5 (7)同时,还用周期方差分析来预报牧草产量。最后,综合运用了上述3种方法来预报牧草产量,提高了预报的精确度,效果更好。本文还举例说明了计算方法,并且讨论了同时运用几种方法进行产量预报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 确定动态经济阈值的微计算机模型

      1986, 6(1):53-59.

      摘要 (1760) HTML (0) PDF 364.31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济阈值必须有动态的特征,甚至在同一块田里,也可能每年不一样,本文建立了确定经济阈值的系统模型。它们是由4个模型所组成:1,温度模型;2.种群动态模型;3.防治消费模型;4.产量模型。然后经济阈值这一点,通过计算机模拟,在边际步入等于边际消费时得到。用户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形输入不同的参数,计算机输出将给出经济阈值及纯收益。 从系统观点看,确定经济阈值可以看作管理农业生态系统寻求最优管理措施。所以,本文提出的模型,也可看作最优管理模型,细节将在文内讨论。

    • 白蚁巢系破坏堤坝稳定性的研究

      1986, 6(1):60-64.

      摘要 (2034) HTML (0) PDF 826.70 K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是我国南方诸省严重危害堤坝的主要白蚁种。它的巢居结构严重破坏土质堤坝工程,常常形成险情或“千里金堤,溃于蚁穴”。 我们的试验说明了黑翅土白蚁的巢居结构破坏堤坝工程的原理,为防治白蚁提供理论依据。

    • 粘虫种群动态模拟的研究

      1986, 6(1):65-73.

      摘要 (1843) HTML (0) PDF 503.57 K (1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描述了一种计算种群动态和发育进度的新方法。以稍修改过的Ruesink(1976)的模型为基础,模拟了自然变温下粘虫的种群动态。 考虑到每天的最高温度(约14∶00)和最低温度(约5∶00)出现的时间间隔明显的不相等这一事实,我们提出了用不同周期的正弦函数计算有效积温,根据有效积温计算发育速率,然后根据发育速率计算粘虫推进的年龄级数。 把粘虫的一个世代分成10个不同的阶段(卵、1—6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各为一个阶段)。输入每天的最高、最低温度、相对湿度、各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存活率,用计算机进行逐日动态模拟和预测的结果见图1、2和表4。除1、2龄幼虫由于个体小等原因调查时有遗漏外,模拟和预测的发生量和发生期与生命表数据、徐州农科所和驻马店农科所的实测值较为吻合。因此,我们认为该模型不仅可用于模拟自然变温下的种群动态,而且可较准确地预测发生期。

    • 棉铃虫卵及幼虫阶段动态的一个计算机模型

      1986, 6(1):74-80.

      摘要 (2087) HTML (0) PDF 378.91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棉铃虫卵及幼虫阶段的计算机模拟模型。该模型本质上是按发育和存活的逻辑关系的一个生命表模型。模型的输入信息是逐日白卵量,而它的输出包括每个虫态及年龄的种群大小。模拟方法如下: (此处有公式见相应的PDF文件)其中n_(i,j)~((t))为处于第i虫态第j天年龄的昆虫数量;f_(i,j)为处于第i虫态的昆虫于第j天年龄完成本阶段发育而在下一天进入下一虫态的比例;S_(i,j)为处于第i虫态第j天年龄的昆虫在下一天未完成本阶段的发育但存活的比例。 模拟的结果能较为令人满意地接近自然情形。

    • 燕鳐受精卵的孵化与仔幼鱼培育的初步研究

      1986, 6(1):81-86.

      摘要 (1969) HTML (0) PDF 1.78 M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燕鳐是黄海沿岸重要鱼种之一。本文描述了燕鳐受精卵与仔幼鱼发育的形态特点和培育条件。 烟台崆蛔岛沿岸的燕鳐,5月底开始产卵,7月结束。人工受精在船上进行。受精卵和仔幼鱼在室内用静止水进行培育。 仔幼鱼的主要饵料是皱褶臂尾轮虫和卤虫幼体。幼体在室内水泥池(0.8立方米)进行培育。 受精卵和幼体在水温20.0—27.2℃,盐度31.28—31.74‰,pH8.32—8.52,溶氧(DO)1.52—8.32毫克/升的条件下进行培育。共育成幼鱼4801尾,到1981年9月20日,幼鱼最大全长92毫米。 1982年又进行了重复试验,共育出幼体6万余尾。

    • >研究简报
    • 绿尾虹雉叫声的声谱分析

      1986, 6(1):87-88.

      摘要 (3034) HTML (0) PDF 119.90 K (2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于1983年5—8月,11月至翌年1月在四川省宝兴县和小金县交界的夹金山(海拔3,800—4,200米)和1984年4—8月在夹金山和四川省北川县和茂汶县交界的茶坪山(海拔3,500—4,700米)进行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生态生物学考察中首次且多次录得了它的召唤声和惊叫声,并在室内借助于语图仪做成声谱图象进行声谱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