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5, 5(4):291-299.
摘要:人类活动引起的新疆生态环境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河流流程缩短,河水矿化度和泥沙含量增加;2.湖泊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或变干,湖水矿化度升高;3.森林破坏,面积缩小;4.草场的产草量降低,牧草质量下降; 5.土壤次生盐渍化、沼泽化和肥力下降;6.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1985, 5(4):300-306.
摘要:本文研究了张士灌区土壤中镉的形态。交换态占78%,可给态占18%,不溶态和碱溶态只占3—4%。在田间酸性土壤中,Cl~-是无机配位体的主要成分。镉主要与Cl~-络合而形成[CdCl]~-和CdCl_2。土壤中加入石灰和钙、镁、磷肥、HCO_3~-增多,镉与之生成Cd(HCO_3)_2沉淀。在长期淹水状况下,S~-增多,镉与S~-产生CdS沉淀,难以被水稻吸收。
1985, 5(4):307-314.
摘要:现场调查及试验表明,调查区土壤对Hg,Cd,Cu等金属有较强的滞留能力。重金属的迁移能力较低,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水平扩散范围也较小。而易呈阴离子态As的迁移能力相对较强。 在一定条件下,土壤对重金属的蓄积量有一极限值,这一数值受灌溉水浓度、灌溉量、土壤理化性质所制约。试验表明,不同理化性质的土壤对重金属的滞留量不同。 调查区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的含量、土壤pH值、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其间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其关系式可对本区土壤污染及对植物的危害进行预测。
1985, 5(4):315-323.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5种汞化合物(HgS,HgO,CH_3HgCl,HgCl_2,C_8H_8O_2Hg)对水稻、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物对汞的吸收、积累。结果表明,C_8H_8O_2Hg对作物的危害比HgCl_2和CH_3HgCl大,HgS的危害最轻。不同汞化合物对水稻蒸腾作用的抑制程度看出,C_8H_8O_2Hg的毒性大,HgS的毒性最小;抑制小麦光合作用的程度看出,HgCl_2的毒性大、HgS的毒性小。不同汞化合物处理的土壤中,水稻、小麦的含汞量是随着汞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加,以C_8H_8O_2Hg处理的土壤,作物吸收的汞最多,转移到地上部的汞最多,HgS处理的土壤,汞转移到地上部最少;小麦吸收的汞大部积累在根中,地上部(茎叶)的含汞量显著比水稻少;各处理的土壤总汞含量与水稻的含汞量相关性显著。土壤中的HgS、HgCl_2可以转化为CH_3HgCl,并转运到植物体各器官。 本试验是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土壤用不同浓度不同汞化台物处理。 用的“称重法”测定了水稻的蒸腾作用。用FQW-CO_2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了小麦的光合强度。用F-732测汞仪测定了水稻、小麦不同器官和土壤中的总汞含量。用巯基棉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甲基汞的含量。
1985, 5(4):324-335.
摘要:抚仙湖、洱海和滇池是云南高原上较大的三个断层构造湖泊。作者于1981—1983年对这三个湖泊的水生植物种类、分布、产量、植被类型以及演替作了调查。其结果是:(1)抚仙湖、洱海和滇池的湖盐形态、湖水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生态条件是很不相同的: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洱海是半深水湖,而滇池却是一个浅水湖泊。因此,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2)随着湖泊的逐渐发育和演化水生植物的种类由少到多,而植被类型及其演替则由简单到复杂(即抚仙湖→洱海→滇池);(3)制约水生植物生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深、风浪、透明度以及沉积物的组成等;(4)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指示了滇池和洱海已经进入老年化阶段,其沼泽化程度是:滇池>洱海>抚仙湖;(5)滇池自受到工业废水污染以后,水生植被遭受到破坏,湖泊生态系统失去自然平衡,许多水生植物受到危害或者濒于绝灭(如海菜花、微齿眼子菜等),但是,漂浮植物却得到了发展(如凤眼莲)。
1985, 5(4):336-342.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小麦作材料,从作物生理生态特性方面研究了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原因。试验结果证明:在中午前后,小麦叶片气孔开关数目与光合作用午休密切相关;大部分小麦光合作用午休与生物节律无关;中午遮光后,光合作用加强和生物学产量提高,说明光合产物的累积是形成光合作用午休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5, 5(4):343-356.
摘要:本文计算分析了我国陆生植物在各种情况下的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太阳能利用率。 计算表明,每年进入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太阳总辐射Q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分别为13×10~(18)千卡和6.4×10~(18)千卡,其所含能量约合标准煤20,000亿吨和10,000亿吨。在充分利用我国光、温、水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都处于最适状况时每年净初级气候潜力Y_(ptw)的全国总量为250亿吨(植物质干重,下同)。由植被产量的实际资料与气候因子的经验关系估算的自然植被产量Y_n的全国总量为每年70亿吨。 就全国加权平均单产而言,净初级光能潜力Y_p=87吨/公顷·年;净初级光温潜力Y_(pt)=50吨/公顷·年;净初级气候潜力Y_(ptw)=30吨/公顷·年;自然植被生产力Y_(?)=8吨/公顷·年;现阶段主要农作物的净初级实际生产力Y_α=8.7吨/公顷·年。各省区情况见表1。 太阳能利用率:就全国加权平均而言,如果把总辐射Q计为100%,则光合有效辐射PAR约占49%;具有最佳叶冠层的高产植物在生长盛期对Q的利用率上限为7%;相应于Y_p、Y_(pt),Y_(ptw)和Y_n的太阳能利用率R_p、R_(pt)、R_(ptw)和Rn分别为2.5%、1.4%、0.82%和0.22%;我国当前主要农作物的净初级产量对我国农田上Q的利用率Ra为0.28%。各省区情况见表2。
1985, 5(4):357-363.
摘要:本文报道1983—1984年我国利用自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人工大星繁殖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玉米螟人工饲料配方中添加0.05克维生素E后,饲养和累代繁殖的供试玉米螟幼虫对提高寄蝇的生活和生殖力效果显著;温湿度、光照和风是影响寄蝇交尾的三因素,温度28~30℃,相对湿度70—80%,日光光照和微风吹拂为寄蝇交尾的适宜条件;掌握羽化1天以上的雄蝇与当天羽化的雌蝇这一有利时机,交尾率可达80—90%;受精雌蝇以5%稀蜂蜜液和牛奶喂饲后,寿命延长,胚胎发育良好;在温度25—30℃及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子宫内的卵经9—11天全部成熟,采用人工剖腹取蛆,以蛆与寄主幼虫的密度比为3:1或4:1,使其充分接触的接蝇蛆方法,寄生率一般为80—90%,最高可达98%;根据同一寄主幼虫体内寄生1—4个蝇蛆的不同营养和发育情况,测定其蛹重,观察和比较成虫抱卵量、寿命和生殖力的强弱,证明1头玉米螟幼虫体内寄生1—2厉蝇蛆较为有利。 玉米螟厉寄蝇人工大量繁殖研究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我国玉米螟防治工作,而且将为我国生防领域开辟出一条利用寄绳的有效途径。
1985, 5(4):364-372.
摘要:为寻求某些研究r-对策昆虫种群在其生境空间的概率分布的方法,我们用Pesson Ⅲ型曲线(简称P-Ⅲ分布)拟合了菜蚜种群的9批抽样数据,它们是1981年在菜蚜种群发生期的不同日期抽取于北京郊区的秋白菜田间。 我们可以通过MTLK方案将P-Ⅲ分布用于拟含9批样本中经过初步判断具有可拟性的3批数据: M——初值估计采用矩法,即以矩法估计P-Ⅲ分布的三个基本参数:平均数Ex,离势系数Cv和偏差系数Cs,做为下面将要进行的适线法之初始值。 T——P-Ⅲ分布的累积概率值p是由数表给出,具体做法是由给定的Cs值和抽样数据x的标准化变量φ值在数表中查得p值。 L——以适线法实现良好的拟合,该法是在计算机上通过一项最优化技术,即在Cv-Cs直角坐标系中产生一组正三角形(简称GRT法),以自动得到拟合的良好结果。 K——对拟合优度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检验。 拟合结果,3批样本中有两批可理论地拟合。该P-Ⅲ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βα/г(α)(x-b)~(α-1)*exp(-β*(x-b)),(b≤x<∞)其中b=Ex*(1-2*Cv/Cs),α=4/Cs~2,β=2/(Ex*Cv*Cs),经过拟合后,b、α和β的取值便更加适合了。
1985, 5(4):373-378.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1—25日龄雏鸽及其成鸽在12—36℃环境中的热能代谢。静止代谢是以闭路系统呼吸计测定。产热是据消耗氯气1毫升产热4.7卡计算,即48cal=1毫升氧气。现摘要如下: 1.成鸽在12—36℃环境中的代谢率呈U型曲线,其标准代谢率为1.4333±0.0535 O_2ml/g/hr,中性温度区约18—32℃ 2.雏鸽在22℃与28℃环境,其化学凋温机制建成年龄为8—10日龄。 3.雏鸽的代谢率呈两个相反趋向的年龄相,当化学调温机制建成之前,代谢率与日龄或与体重正相关;而后,负相关。 4.雏鸽在22—28℃环境,4日龄前的代谢率(cal/W 0.67/hr)比成鸽低;5日龄后,则高于成鸽;至化学调温机制建成时,达到最高水平。但是,在36℃环境,却始终低于成鸽水平。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