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5, 5(3):195-20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渭北旱原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区域分异原则,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一致性原则、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协同性原则,农业生产结构一致性原则和保持发展与环境统一性原则,对渭北早原进行了农业生态区划。提出了各生态区综合治理的途径与措施,以及农业生产合理结构的模式,以便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1985, 5(3):204-212.
摘要:通过定期测定自然污水库底泥内DDT的含量,和室内微生物降解代谢试验,证明:DDT在污水库底泥中含量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底泥微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从底泥中分离出来的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可以降解DDT生成DDD,而且可降解DDD生成DDA和DDM。并通过试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降解的作用是一种酶促反应,这种酶的活性部位是在细胞膜部分。这些结果说明了污水库净化的原因。因此,在库内充分发挥底泥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消除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1985, 5(3):213-222.
摘要:本文以初始时没有羊草种群定居的弃耕地植物群落演替为例,利用常规生态学调查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学生态分析,着重研究了羊草小群落(microcommunity)的形成及其内部无性繁殖的分蘖植株的二维扩散(diffese)过程。并初步分析了羊草种群通过有性繁殖的种子的被动散布(dispersal)将所侵入地段的相对广大的空间(面积),划分为无数个具有有限面积的单元,解决种群最大限度地占有空间的格局问题。羊草种群又在已经占据的每一个面积单元上,依靠无性繁殖的分蘖植株的主动扩散,以一定的速度在有限时间内发展种群优势,解决了种群在单位空间内充分发展的时间和速度,这对于羊草种群在最短时间内占有最大限度的空间,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姚建仁 , 焦淑贞 , 赵福珍 , 黄宏英 , 夏杏云 , 郭永生 , 张雪玉
1985, 5(3):223-230.
摘要:本文研究的内容为作物对六六六的吸收及其运转。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在北京、山东和山西,每亩用0.5、1.5、2.5和3.5公斤6%的六六六,分别处理土壤。试验结果表明:作物对六六六的吸收量,取决于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农药的性质以及土壤中六六六的浓度。根据六六六的作物残留与土壤残留相关性分析,作物残留与土壤残留间呈正相关。在块根类作物中,胡萝卜吸收量最大,其次为马铃薯>花生>白薯,其它作物为大豆>谷子。胡萝卜对六六六的吸收量不仅比其他作物大,而且超出了土壤中六六六的残存量。因此,即使在六六六停用的情况下,六六六仍然有污染作物的可能。
1985, 5(3):231-240.
摘要:本文研究了电白县4种人工林的遮光度,叶面积指数和光合作用强度以及光合生产量,比较了各种人工林的生物生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认为有多层多种结构的混交林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今后营造人工林的方向。窿缘桉纯林虽然有很高的光合作用强度,但由于纯桉林缺少中下层植物,因此光能利用率和生产量都很低。白藤在不足全光照10%,益智在不足5%的光照下,仍然生长很好,它们都有很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是3.92%和4.11%,而且这两种植物都有一定经济价值,因此是营造多层多种混交林较理想的中下层植物。
1985, 5(3):241-248.
摘要:1982年8月份,我们对3年生已经郁闭的托里桉(Eucalyptus torelliana)+大叶相思(Acaciaauriculiformis)混交林与托里桉纯林,进行了全月小气候观测,前者与后者比较:地面日平均温度低1.7℃;日平均最高温度低6.7℃;5、10、15、20厘米土深日平均温分别低1.6℃、1.5℃、1.4℃,1.4℃;地面与1.5米高的平均光照强度分别减少3.7倍与6.7倍。表现出混交林良好的生态效应。由于观测时期为广东的台风雨季,常有间歇性降雨,故相对湿度与蒸发量差异不显著。
刘珣 , 张钟宁 , 孔杰 , J.A.Pickett
1985, 5(3):249-256.
摘要:本文介绍了应用小菜蛾Plutclla xylostella合成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以及增效成份顺-11-十六碳烯醇的天然橡胶诱芯,于1982年和1983年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的比例为5:5,另加入10%的顺-11-十六碳烯醇制成50微克的诱芯,诱蛾效果最高,超过5头活雌蛾。按以上成份比例和载置,含有1%或5%的反式异构体时,诱蛾效果低于纯顺式异构体,但仍有很强的诱蛾话性。当反式异构体含量为1.5%时,诱蛾效果相当于3头活雌蛾。用以上3种成份,纯顺式或含有1.5%反式异构体,制成的诱芯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于春季或秋季均可测出蛾高峰,可有效地用于虫情测报。
1985, 5(3):257-266.
摘要:(1)种内竞争的效应及其强度不仅依赖予该种群的数量,而且依赖于该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2)回顾现行的测定密度效应的方法:Ricker(1954);Varley和Gradwell(1960,1963,1965);Morris(1959,1963a,b)及Solomon(1949,1964,1969),皆以种群密度(N或logN)为自变量而以下一世代的种群密度(N_(n+1)或logN_(n+1))、致死力(k)、死亡数(N-S)或死亡率((N-S)/N×100%)为因变量。(3)在本文中,建议以平均拥挤度((?))为自变量。由于(?)=M+V/M-1,右边第一项是种群密度而余项正是David和Moore(1954)提出的聚集指标Ⅰ。与M不同,(?)不被空样方所影响。空样方由于没有动物存在亦可能不存在竞争的问题。(4)以温室白粉虱的未成熟期做例证研究。以叶片为环境单位。以死亡率或k对(?)做回归分析并与Solomon及Varley和Gradwell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在定性上皆相似。(5)低龄若虫阶段(卵到三龄初),死亡率不是拥挤度制约的,也不是密度制约的。高龄若虫(三龄初到成虫羽化)是高度拥挤度及密度制约的。世代死亡率也依赖于拥挤度及密度,但强度有所降低。(6)当以死亡率对着M作图,座标点有呈曲线的趋势(图3a,图4a)。这是由于M与M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所致。亦即,当密度升高时,个体趋于分布的相对更均匀。因而在高密度时竞争亦相对减弱。若以死亡率对着M作图,则二者之间的关系更趋势近于线性。
1985, 5(3):267-276.
摘要:为了推动病虫测报工作向数学模式化发展,本文以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为目的,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组建了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量的中长期及短期预测模式。方法和结果如下: 1.以我国东北地区一代成虫迁入量为预报对象。 2.在一代区除对徐州等3站的一代幼虫发生程度进行相关普查外,还在一代区选取上海、南京等8站以及一代成虫向北迁飞过境地区的济南等3站,对上述11个站一代成虫迁出期的高空风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由于至今尚未能在空中捕获粘虫,对它的迁飞高度尚有不同看法。因此,本文对上述11站1,500、1,000、500米3个高度的风向资料,按15个风向方位统计一代成虫迁出期出现某风向方位的次数,将相关超过0.05显著水平的作为待选因子。 3.分别建立了3个不同高度的中长期预测及短期预测模式,都得到较好的结果。这说明用虫情因子及高空风建立预测式是可行的和非常有意义的。还可以看出:一代成虫迁入量与一代幼虫发生程度呈正相关;与迁出期南风、偏南风呈正相关;与北风、偏北风呈反相关。模式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可为粘虫预测增添一条新的模拟研制途径。
1985, 5(3):277-279.
摘要:在1979—1981年进行水霉科生态和分类的研究期间,发现了水霉科游动孢子在北京地区浅湖中的一些活动现象,现简要报道如下。 一、水霉科游动孢子布不同季节的垂直分布 1.方法和结果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的北岸、西岸和南岸边各选择一采样点,一般在上午8:30—9:30采样。先从5—10厘米的表层,再从50—80厘米的底层各采一个水样,带回实验室分离、培养、计数。齐次采样的时间、地点和分离的结果见表1。
1985, 5(3):280-281.
摘要:探索光照强度对植物叶片组织的影响,是研究多层多种人工胶林群落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人工控制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咖啡(Coffea arabica)、可可(Theobroma cocoa)光照强度试验,揭示植物组织变化规律性,从而为合理配置人工胶林群落中群落成员提供理论依据。
1985, 5(3):282-290.
摘要:本文讨论了崔启武和Lawson在《模》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得结论中存在的错误,因为μ_c=μ_mX_m/X′_m,当X′_m(?)X_m时,模型(dX)/(Xdt)=μ_c(1-X/X_m)/(1-X/X′_m)不是转化为logistic方程,而是趋于(dX)/(Xdt)=0,不能认为崔-Lawson氏模型是对指数方程和logistic方程的扩充。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