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4, 4(4):299-309.
摘要:作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曾被一些学者所研究。这类研究的一个特殊应用是旨在监测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此外,它亦可以作为一种重要方法,对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数量分类。同时,它已被用来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被用来估算生态系统的初始生产力。 考虑到一个平面上点的分布规律之后,作者应用“近邻分析”、“引力理论”以及概率论的基本概念,设计出一个称之为“执行指标”的E-index。本文列出了E-index谱的计算。其特点在于,不是如通常采用的方法那样只是考虑两点间的距离,而是采用(包含有点的)两个最近“样方”间的距离作为计算的依据,去制定执行指标。 E-index似乎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在定量地比较不同的生态系统空间模型方面迈出了较大的一步。通过这个门槛,研究者们将能够以更准确和更有效的方式,去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某种空间调节和空间管理。 本文还举出一些例子去应用和验证E-index。
1984, 4(4):310-315.
摘要:藻类和微生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关系生态平衡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报道了不同类型的11株抑制或溶解蓝藻的微生物,描述了它们的溶藻特点及其它生物学特性。它们在分类上分别属于粘球菌、溶解杆菌、屈挠杆菌、鞘丝菌、芽孢杆菌及链霉菌等6个属,其中包括直孢鞘丝菌、中华屈挠杆菌两个本文作者发表的新种。鞘丝菌能溶藻是第一次记载。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对蓝藻起制约作用的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为了解此类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类群提供了新的信息。
1984, 4(4):316-320.
摘要:分离了云南的滇池、洱海及泸沽湖的底泥及水样的放线菌,并对它们的数量、组成及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
1984, 4(4):321-327.
摘要:肠道病毒都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的,因此它们很容易进入污水和各种天然水体中。从粪便排出的病毒有100多个型别。每克粪便中可含100多万个病毒颗粒。已经从污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中检出了许多型别的肠道病毒。有些肠道病毒可在水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已报道的病毒存活时间范围是:自来水2—168天;海水2—130天;河水2—168天;土壤25—125天;牡蛎6—90天;海水沉积物8—20天。水环境中的病毒存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日光、吸附作用和生物因素。在自然状态下,病毒存在有三种形式:单个病毒;病毒彼此聚集;吸附或埋入固体物中。病毒的存在形式对病毒存活有很大影响。由于人为的和自然的活动,使水环境中的病毒迁移和传播的途径较多,从而使病毒再次从自然界回到人体,保持平衡。
1984, 4(4):328-336.
摘要:污水库底泥对六六六具有自然净化能力,其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在嫌气条件下(25—30℃)对六六六降解较快,20天可降解所加18—20ppm六六六的90%。从底泥筛选出30多株可以降解六六六的细菌,其中一株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cvis)可将丙体六六六降解为间二氯苯和转化成少量甲体六六六,在25—30℃条件和增加适当营养物质、中性和微碱性以及驯化均可加速污水库底泥微生物对六六六的降解。以上结果为了解六六六在环境中的消失和利用污水库降解六六六,净化水质提供了依据。
1984, 4(4):337-344.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影响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的生态条件,从作物品种、黄河肥水、土壤肥力与盐渍化、气候等方面分析了小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小麦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失调是限制灌区小麦生产潜力的关键问题,对最隹施用化肥量、合理灌溉定额及改善小麦生态环境、实现高产稳产等进行了探讨。
1984, 4(4):345-353.
摘要:本文用二维网函数插值法,对羊草草原群落14种主要植物种群的个体分布格局作了分析。 根据网格法获取的数据资料,应用插值公式计算网点值,全部计算过程由电子计算机实现。计算结果由计算机输出并打印出每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格局图。 分布格局图提供了以下信息: 1.14种植物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类型; 2.聚块的大小; 3.聚块的合计面积。 种群的镶嵌格局图直观的反映了种群之间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并可给出镶嵌体的类型。讨论了研究种群个体分布格局的取样面积以及应用插值法存在的问题。
1984, 4(4):354-363.
摘要:本文讨论了华南地区淡水水鳖科植物的生活条件、水生生态的适应特点,研究了该科植物水白菜、水菜花、水筛、黑藻、苦草、大苦草、软骨草等植物所组成群落的群落学特征。
1984, 4(4):364-371.
摘要:本文根据西洋参生育的生态环境及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探讨了辽东地区引种栽培西洋参的可能性,利用气候生态因子,采用模糊相似优选比方法,确定了辽东地区引种扩种西洋参的适宜气候生态区域。
1984, 4(4):372-377.
摘要:粘虫具有迁飞特性。本研究对迁飞型和居留型的粘虫雌、雄蛾进行生理测定,分别分析了虫体糖原、总脂肪含量,并对虫体腹腔内脂肪体显微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其结果表明,脂肪是粘虫迁飞的主要能源物质。
1984, 4(4):378-384.
摘要:本文研究了外激素对新疆细毛羊性周期的影响,探讨应用外激素促进绵羊同期发情的可能性。 将391头母羊分为两群放牧,一群定期给以外激素喷雾,为试验组,另一群作为对照,定期喷以清水。结果两群羊的性周期显现不同的变化。试验组母羊平均发情7.0±0.85次;对照组为4.3±0.63次,p<0.05,相差显著。其中成畜对外激素的刺激作用反应较强,未成年羊的感受能力较弱)。 在外激素的作用下,发情羊显然增多,于7—10天内,大部分母畜发情。而对照组中发情羊数明显低予试验组,而且其发情母畜高峰期的出现,亦迟于试验组。 配种结果得出,经外激素处理组,羊配种时间较为集中,在配种开始的一周内,多数母畜发情并施行人工授精。而对照组的母羊,则表现陆续发情、没有集中的趋势。根据配种开始14日内的资料统计,试验组有87.9%的母羊发情、配种,对照组则只有37.5%母羊发情、输精。在其它未给外激素刺激的羊群中,要达到与试验组相似的配种百分数,配种时间平均需要35.8日,较给予外激素刺激的试验组延长了21.8日之多。说明外激素能产生促进绵羊同期发情、缩短配种时间的效应。 统计试验群与对照群40头母羊的产羔情况,试验组计有80%母羊怀孕并产羔,对照组母羊则只有30%母畜妊娠并产仔。据试验羊的性周期、配种、产羔的结果,都说明外激素有促进绵羊发情,使之同期化的作用。
1984, 4(4):385-392.
摘要: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单因子及其结合对缢蛏浮游幼虫的影响。缢蛏浮游幼虫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7°—32℃,其中以25°—27℃为最好。对高温和低温有较强的耐力,致死温度的上限为40℃左右,变态的下限水温为15℃左右,幼虫适盐范围是4.50—28.30‰,其中以12.40‰为最适宜,但幼虫对低盐度的耐力比对较高盐度的耐力强。 温度对缢蛏浮游幼虫期的长短、增长速度和存活率的影响,要比盐度对它的影响显著,而盐度对缢蛏幼虫变态率的影响却比温度重要些。温度与盐度对缢蛏浮游幼虫发育影响的相关性不明显。
1984, 4(4):393-400.
摘要:北塘河口位于天津新港东北15公里处。是典型的潮汐河口。氯度变化于3.5—19.1克/升之间,按照Redeke的方法分类,属于中盐水至海水范围。 本次调查共获浮游动物54种。分为4个生态类群:即淡水种、海水种、河口种和近岸低盐种。其中以河口种和近岸低盐种为主体类群。 自Ⅰ一Ⅵ站,随着盐分的降低,浮游动物的种类从33种降至19种。浮游动物的数量自Ⅰ—Ⅳ站逐渐降低,而Ⅴ、Ⅵ站又突然增加。这是因为不同种群对盐分适应能力的差异所致。Acartia pacifica是Ⅰ—Ⅳ站的优势种类,Schmarkeria poplesia是Ⅴ、Ⅵ站的优势种类。 本文讨论了Ⅳ站浮游动物数量减少与盐分和污染的关系。并提出Schmarkeria poplesia和Centropages sinensis可作为河口的指示种。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