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第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贡嘎山土壤中一些元素的背景值

      1984, 4(3):201-206.

      摘要 (1889) HTML (0) PDF 343.19 K (1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带。我们对这个地区土壤中B、Ni、Cr、Ti、Mn、Co、V、Zn、Cu 9种元素的背景值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列于表3和表4中。由这些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东、西两坡土壤背景值是有差异的,差异的性质和程度因不同元素而异。概括而论,每种元素在西坡的平均值分别高于其东坡平均值,而西坡的背景范围分别窄于东坡的背景范围。 2.土壤类型对各元素背景值的影响是明显的,漂灰土带9种元素的背景值都最低。 3.未发现植被对土壤背景值有确定的直接影响。

    • 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1984, 4(3):207-223.

      摘要 (3408) HTML (0) PDF 1.03 M (2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长白山北坡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和生化特性。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与林型之间有着下列相关性:(1)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比针叶林下多;(2)不同土类中,放线菌的分布随海拔上升而减少;(3)亚高山针叶混交林下土壤中真菌数量很多。不同林型下土壤酶活性、内源呼吸、氧化代谢能力和土壤有机质中中性糖、氨基糖和糖醛酸的分布有很大差异,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土壤中为最高,针叶林下土壤中为最低。针叶混交林下土壤中生化活性随阔叶树种增加而提高。不同海拔、不同植被和不同土类下,芽孢杆菌属、放线菌和真菌的生态分布及其种的组合不同。芽孢杆菌属的优势种和放线菌、真菌优势属的组成也不同。不同林型下优势种的组成与水热条件、植物残体的组成及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密切相关。

    • 东海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的化石藻类组合及其古生态环境分析

      1984, 4(3):224-230.

      摘要 (2002) HTML (0) PDF 2.78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海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为二层陆相层及一层海相层。下部陆相层含盘星藻-双星藻-鼓藻-环纹藻组合,共生的孢粉化石为Abies-Picea-Pinus Cyperaceae-Artemisia孢粉组合,反映当时气候冷湿、海面下降、东海陆架出露成为东海平原,平原上有众多的湖沼分布,其中生长着盘星藻、双星藻、鼓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中部海相层含圆筛藻-硅鞭藻-刺球藻-旋沟藻组合,共生孢粉化石为Pinus-QuercusCupressaceae-Artemisia-Cyperaceae组合,反映气候暖湿、海面回升、发生海侵,东海复被海水淹没,海区生活着各种硅藻和硅鞭藻、刺球藻、旋沟藻。上部陆相层含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鼓藻组合,共生孢粉化石为Cupressaceae-Pinus-Abies-Gramineae-Artemisia组合,反映冷干气候,海面大幅度下降,东海陆架再度出露成为东海平原,古黄河、长江汇集穿越大陆架而汇入海槽。当时陆架平原景观类似于今日长江下游平原。 根据C~14龄测定与藻类、孢粉化石组合推断,下部陆相层相当晚更新世的武术Ⅰ期,中部海相层相当于武木亚间冰期,上部陆相层相当于武木Ⅱ期。

    • Cd、Zn、Pb及其相互作用对烟草、小麦的影响

      1984, 4(3):231-236.

      摘要 (3831) HTML (0) PDF 333.33 K (2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草对Cd、Zn、Pb是一种敏感性作物,Cd、Zn、Pb对烟草的影响比对小安、水稻都大。 Cd、Zn、Pb在烟草各器官中的累积随土壤Cd、Zn、Pb浓度的增高而增大。 Cd、Zn、Pb在烟草各器官中含量的次序为:茎叶>根>籽粒。它们在根中受阻,而较易转移到茎叶和籽粒中。 烟草对Pb的吸收比对Zn和Cd明显地低。Pb仍然是一种低吸收性元素。 土壤Zn增加,减低了烟草对Cd的吸收,而土壤Pb的增加,则促进了烟草对Cd的吸收。

    • 植物群落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的新方法

      1984, 4(3):237-247.

      摘要 (3216) HTML (0) PDF 509.66 K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给出一种研究植物群落种群分布格局的新方法。该方法与英国著名生态学家Greig-Smith提出的“邻接格子样方法”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用计算机算出的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当计算完毕后,机器能打印输出植物种群斑块大小、斑块在样地平面上分布的状况,样地上某种植物斑块的总面积,种群个体的总数等有关信息。 2.适用于天然植物群落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本文讨论了处理数据时采用的计算公式,所依据的数学原理以及如何确定输出界限(舍入界限)等问题。 此外,文中还叙述了用该法对随机相嵌几何斑块图形,人工模拟草地样方进行处理的过程和计算结果分析。 源程序是用BASIC语言编制的。

    • 杉木幼树冠层结构与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1984, 4(3):248-258.

      摘要 (1986) HTML (0) PDF 646.17 K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探讨了5年生杉木树冠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植株生物量的关系。不问冠型如何,同一林分幼杉各器官干重的比重都比较稳定;树冠针叶干得密度为0.18—0.44千克/米~3,针叶面积(仅计一面)密度为0.97—2.40米~2/米~3,比Kira等(1969)报道的阔叶树的叶面积密度大4—5倍;针叶主要着生在二级和一级侧枝上,集中分布在树冠中下部。闽北地区Ⅱ一Ⅲ地位级杉木造林后4年内干物质生产速率平均为345克/米~2/年,对辐射能的利用率为0.17%。浓密型杉木的生长要显著快于稀疏型杉木。 根据幼杉冠层结构的特点,提出:(1)应加强幼林抚育,改善中下部林冠的光照条件,以发挥比重最大的中下部冠层针叶的光合潜力;(2)为使幼杉树冠发育良好,闽北地区Ⅱ—Ⅲ地位级杉木的栽植密度应在2×2米至2×3米之间;(3)为提高杉木幼林期林地的光能利用率,可在幼林内间作农作物;(4)抚育采伐时应尽量保留浓密型杉木而去除稀疏型杉木;(5)可以考虑把浓密型杉木单独造林;(6)可以指望把浓密型杉木作为优良的育种原始材料。

    • 西双版纳地区降雨和橡胶林内雨养分含量的初步研究

      1984, 4(3):259-266.

      摘要 (1642) HTML (0) PDF 488.09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雨水于1981到1982年在3个地区收集,2种橡胶林内雨于1982年1月到1983年4月在景洪收集。分析结果表明:雨水中N、P、K、S、Ca、Mg的含量分别为17.3~19.9、0.22—0.50、11.0—15.2、9.2—27.6、3.0—18.9、6.7—12.3公斤/公顷·年;橡胶林内雨上述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5.2—18.1、1.23—1.44、16.6—24.9、11.0—17.4、16.6—18.6、14.0—15.8公斤/公顷·年。降雨和橡胶林内雨的养分含量随一年中降雨量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雨季初最高,雨季次之,冬、早季最低,与本区橡胶树的生长节奏相一致。

    • 锌-65从三角褐指藻向紫贻贝传递的初步实验研究

      1984, 4(3):267-272.

      摘要 (1796) HTML (0) PDF 384.62 K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65)Zn为示踪元素,进行了~(65)Zn从褐指藻到贻贝的传递实验。实验进行了5天。结果表明:(1)贻贝从藻中累积锌的能力比直接从海水中累积锌的能力高41.5~72.0倍;(2)~(65)Zn从褐指藻到贻贝有明显的传递,实验第5天时的传递比率为6.18%;(3)在实验过程中,贻贝体内锌的贪量从未超过藻中的锌含量。

    • 玉米螟一代卵块在春玉米田垂直分布规律的探讨

      1984, 4(3):273-281.

      摘要 (1977) HTML (0) PDF 482.01 K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玉米螟一代卵块在春玉米田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为制定其合理的田间抽样方法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一代螟卵块在春玉米田中的垂直分布同水平分布一样,也基本属于聚集分布(主要为嵌纹分布,适合于负二项概率分布型),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卵块群(个体群)。在整个一代螟卵期内,卵块主要聚集 分布于玉米心叶下展开叶的第一至第五叶片层上(占总卵块数的96.6%±2.5%),尤其分布于第二至第四叶片层上(占78.6%±3.7%)。并且这一分配规律不受观测时间和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适合于以下的二次趋势面方程: P_(ht)=0.21500+0.02090h-0.00779h~2 本文提供了第二至第四3片展开叶上卵块量的区间估计值(76.89%,80.31%)(95%置信度)。并 建议在春玉米田调查一代螟卵块量时,只需检查此3片叶上的卵块数,便可以根据上述估计值,进一步推算出全田总卵块量的范围。这样可以节省2/3左右的田间调查工作量。

    • 温度对大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1984, 4(3):282-288.

      摘要 (1943) HTML (0) PDF 346.46 K (1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螟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55℃和649.21日度。大螟的世代存活率以29℃温度下最高,成虫繁殖力以23℃温度下最大。就大螟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γ_m)而言,也是当环境温度为29℃时最大,γ_m=0.11,相应的周限增长速率λ=1.12/天,世代平均历期T=34.24天,净繁殖率R_o=39.60。内禀增长能力与环境温度大致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在该种群的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都占有很高的比例,成虫不到1%。

    • 海南岛农业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1984, 4(3):289-298.

      摘要 (2036) HTML (0) PDF 653.34 K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的农业结构优化模型。以海南岛作一实例对农业结构系统分析中的模拟方法进行了具体研究。这个模型应用来为海南岛的农业计划和管理提供具体信息。用FELIXC-512计算机求出了20个海南岛农业结构的优化方案,并对其生态经济效果作了论证。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