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4, 4(2):111-118.
摘要:按照Iwao,倘若?_b/m_b是常数,?=α+βm是线性的。但在自然界,?-m。往往不是线性的,β也不是常数,因此,Iwao的模型有明显的局限性。 我们将β做为m的函数:β=β′+γm。这样,改进模型就是: ,?=α′+β′m+γm~2其中; α′:每个基本成分中个体数的分布的平均拥挤度。 β′:在低密度下基本成分分布的相对聚集度。 γ:基本成分的分布的相对聚集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速率。 本文以温室白粉虱及棉铃虫种群做了例证研究。 结论是: (1)改进的Iwao模型克服了Iwao方法的局限性。既可用于?—m呈线性关系时,也可以应用于?—m呈非线性关系时。因此,改进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和m之间的关系。(2)某种群属随机分布若近似于随机分布时(α′→0,β′→1,γ→0),改进模型可以被原Iwao模型所代替或近似。若在某些种群中,种群密度对基本成分的相对聚集度没有影响(即γ=0),则改进模型就是原Iwao模型。由此可见,Iwao模型是改进模型的一个特例。(3)改进模型的3个参数α′、β′、γ均有其特定的生物学含义,可用于探讨和分析种群的空间格局。此方法不但能提供有关分布的基本成分,基本成分的分布的情况,而且能提供有关基本成分的分布随密度而变化的信息。
1984, 4(2):119-127.
摘要:本文分析了有关生态位的种种定义,总结了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并应用集合映射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既包括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种群动态模型的生态位定义。将生态位重叠定义为两个种在生态学上的相似性,继而推导出计测生态位重叠的改进公式。利用实例将改进公式与目前通用的相似百分数公式、Levins公式、Pianka公式等进行了比较,指出改进公式优于通用公式的两个特点。
1984, 4(2):128-133.
摘要:调查了胜利油田第三区油层排出水和原水样的微生物学和水化学的变化。结果指出:注入到油层的淡水,其水化学组份改变:SO_4~-和O_2消失,而矿化时,H_2S和HCO_3~-等增加。H_2S的最高含量大约是10.12毫克/升。已确认由硫酸盐还原菌和烃氧化菌组成的生物群落能在45℃以下生长,而油层的温度是70—80℃。因此,细菌的分布和活动仅发生在注水井的底部孔区周围。已发现1毫升地层水含有几千到几万硫酸盐还原菌和几百万烃氧化菌。细菌活泼发育带大约位于注入水井底部2.4—2.7米的范围内。 定期地在活泼发育带灭菌,可以破坏生物群落的形成,通过油田的实验,证明了其适应性。由于控制了微生物的生长,而使之能控制微生物堵塞和腐蚀,这对石油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1984, 4(2):134-140.
摘要:本文是用实测油松人工林平均木球果生物量的方法,来研究不同立地条件、测树学因子与油松人工林球果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油松球果生物量以山脊、阳坡最多,阴坡次之,山洼最少;油松球果生物量与林木生长级之间呈正相关;在单株林木的树冠部位上是以上、中部的球果生物量最多,下部最少,向阳面显著多于背阴面。胸径、树高与球果生物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并推导出预测油松球果生物量的回归方程。
1984, 4(2):141-148.
摘要:观测表明,充分供水的麦田作物层温度在一昼夜的大部分时间内,低于作物层顶以上1.5米处气温。8—10点叶温有时比气温稍高。叶温与气温差最大值出现在日落后至露出现前一段时间内,晴日无风天气大约出现在日落后一小时。白昼,夏玉米作物层温度高于气温,冬小麦作物层温度低于气温。夜间,小麦和玉米叶温都比气温低。土壤水分不足,蒸腾速率减小,叶温升高,叶温与气温差增大。叶温的变化反映了作物自身的水分状况。
1984, 4(2):149-156.
摘要:本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不同龄幼虫取食量,田间水稻不同品种接种不同密度幼虫后小区产量、空壳率、千粒重和损失率,不同剑叶受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系,天敌参数,以及施药防治的成本估计等。查明田间幼虫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呈正相关,分品种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综合上述因素求出平均济济闭值为百丛虫口45.67±6.02头,平均经济损失水平为百丛虫口60.0±7.92头;天敌参数为17.91±0.61头;平均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3.57±6.63头;早稻第二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67.24±4.97头,晚稻第四代幼虫防治行动阈值为百丛虫口59.91±4.47头。
巫国瑞 , 黄次伟 , 陶林勇 , 冯炳灿 , 陈福云 , 刘少华 , 叶志长 , 陆利全 , 赵有良
1984, 4(2):157-166.
摘要:本文是1977—1983年关于褐飞虱(Niloparvata Lugens St?l)迁飞和猖獗因素研究和观察的结果。褐飞虱在我省田间不能安全越冬,早稻上最初虫源系由冬季气温较高的南部地区依次长距离迁飞而来。连作晚稻一般受害不重,虫口高峰即为害盛期是在晚稻抽穗以后。造成在晚稻上猖獗的虫源固有本地的和陆续由南方迁入的,但主要系在晚稻移栽以后的8月中旬,由西南一季中稻区长距离迁入的。至于晚稻后期的受害程度,在这7年的虫口条件下,主要受后期尤其9月高温的影响。褐飞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南方性害虫,即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30℃适温条件下,2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加之产卵量多,所以在晚稻上短时期内即能猖獗成灾。构成我省晚稻虫口基数的主要虫源,系夏季以后8月中旬迁入的虫口,决定晚稻受害程度的主要系9月份高温。但是造成褐飞虱猖獗的根本原因是感虫品种的推广和有利于虫口上升的耕作制度。
1984, 4(2):167-171.
摘要:用性信息素诱捕法防治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的试验于1978—1980年在辽宁省绥中县的梨园中进行。1978、1979和1980三年的诱捕防治面积分别为2、100和780公顷。在田间试验中每公顷使用10—15个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水碗诱捕器。在对照区,每年8月至9月喷2次杀虫剂防治梨小食心虫,在诱捕区不喷这两次药。 试验是成功的。1978、1979和1980年,诱捕区梨小食心虫的虫果率分别为1.4—4.4%、0.4—2.0%和0—1.2%,而化学防治对照区分别为7.6—8.6%、3.3%和0.3—2.7%。诱捕区梨小卵的寄生率为32.6—75.9%;在化学防治对照区只有10—26.6%。诱捕区的防治费用比化学防治区节省78—89%。
1984, 4(2):172-180.
摘要: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中,对于生命元素的转换、储存和释放,土壤动物作为中间环节具有特殊的功能性作用。 本文讨论了长白山北坡四个垂直景观带的土壤动物类群的数量和分布,分析了其化学元素含量和生物富集量。探讨了土壤动物在每公顷土地面积上对绿色植物必需的常量元素K、Na、Ca、Mg、Fe以及微量营养元素Cr、Mn、Co、Ni、Zn、Cu、Sr、Mo的转换量。
1984, 4(2):181-187.
摘要:年龄鉴定以鳞片为材料。测得鳞径和体长后,求出体长鳞长各种关系式。细鳞斜颌鲴、三角鲂体长鳞长关系式以幂函数式最佳,花鲢、鲤鱼以直线式最佳。它们的体长、体重关系均适于:W=aL~b。 鱼类生长拐点,是反映鱼类体重生长过程的一个特征值,一般与鱼类的生长指标跳跃性下降时的年龄和性成熟年龄一致或接近。但也有例外,有些鱼类生长拐点落在性成熟之后、前者如细鳞斜颈鲴、三角鲂;后者如鲤鱼、花鲢。 体长生长曲线是一条趋于L_∞的渐近线,随鱼的年龄增长,体长年增长速率渐少而趋于零。 Von.Bertalarffy生长方程中的主要生物学参数L_∞、W_∞虽在实际种群中少有,但确实存在,并有一定的渔业意义。
1984, 4(2):188-199.
摘要:配置畜群结构是管理畜牧生产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畜群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藏羊是我国第二大绵羊品种,其生产管理落后,种群结构普遍不合理。为组织合理生产,本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藏羊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实地调查研究,作者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描述藏羊种群的性别年龄结构状态: N_(t+1)=AN_t-BU_t 其中AN_t反映羊群的自然变动情况,U_t是人为控制量。 然后,以最大羊产品收获为目标,以牧草资源和种群平衡态为限制条件,本文构造了一个线性规划模型,用以计算最优藏羊种群结构及其出栏方案;(此处有公式见相应的PDF文件) 除了给出模型这个研究种群结构问题的方法之外,本文使用线性规划模型,利用作者在青海省门源县风闸口地区调查测定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算出了该地最优藏羊种群结构及其出栏方案。在最大能量收获的目标下。最优结构应为,67.80%的繁殖母羊,28.36%的后备母羊,3.84%的种公羊和后备种公 羊。相应出栏方案是每年秋季出栏全部羯羊羔和老弱羊,并且出栏33.17%的成年母羊。在这种方案下,按现有羊只生产能力,出栏率可提高到52.79%,平均从每百公斤牧草中收获合11.72千千卡能量或3.65公斤活重的羊产品。
1984, 4(2):200-200.
摘要:1980年9月7~14日,作者在汉沽地区进行了一次蛙类寄生虫的调查,共分三个区域:重污染区(茶淀公社);轻污染区(营城公社);微污染区(扬家泊公社)进行。分别在以上几个生境内各随机捕获100只金线蛙Rana plancyli共300只,全部进行解剖,观察和收集肠道寄生蠕虫感染情况。结果重污染区100只金线蛙肠道均是泥沙及腐烂物质,感染率为0%;而轻污染区100只蛙中有12只感染线虫,12只感染吸虫,12只感染吸虫,感染率为24%。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