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第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984, 4(1):1-9.

      摘要 (19416) HTML (0) PDF 533.51 K (1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代若干重大社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关系到社会体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但其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其它系统结构、功能的制约,必须当成一个复合系统来考虑,我们称其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本文分析了该复合系统的生态特征,提出了衡量该复合系统的三个指标:(1)自然系统的合理性;(2)经济系统的利润;(3)社会系统的效益。指出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多目标决策过程,应在经济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拟定具体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使系统的综合效益最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文中还提出了一些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决策步骤。最后给出了三个复合系统的事例。

    • 兴隆山阴暗针叶林空间格局及其利用光能的对策

      1984, 4(1):10-20.

      摘要 (2023) HTML (0) PDF 603.21 K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点-四分法和样方法观测了青杄Picae wilsonii林群落。以样点到四象限最近青杄植株距离与各自个体高度的比值之和,定义为开敞度。以此作为林下光水平的参量,从而定量地分析了它与下层植物的关系。群落空间格局与在利用光能时的调节性和互补性的功能作用相对应。青杄幼苗仅在高开敞度下生长;Shannon-Wiener种多样性指数随开敞度而增加。各个种群在光资源轴上不同分布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等多方面研究,证明种群分布对光照水平差异的选择性。

    • 98种园林植物对氯气的反应和抗性的研究

      1984, 4(1):21-33.

      摘要 (2360) HTML (0) PDF 1.58 M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动式熏气装置,研究了Cl_2对98种植物的急性伤害症状及其抗性。试验的Cl_2浓度为0.2、0.3、0.5、1、2、4、7、8ppm 8个等级。Cl_2伤害的特征症状是先在叶下表面出现微小的针点状,斑点状伤斑。死、活组织间无明显界线。试验植物对Cl_2的抗性分为4级:敏感(阈值≤0.3ppm×4小时),较敏感(阈值>0.3,≤0.5ppm×4小时),较强(阈值>0.5,≤1ppm×4小时),强(阈值>1ppm×4小时)。 本试验的结果与作者以前在工厂栽培试验的结果相比较认为,以急性伤害阈值来评定植物的抗性,对大多数是适用的,此方法有应用价值。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可作为大气中Cl_2污染的植物指示。

    • 砷对农田生态系统污染效应的试验研究

      1984, 4(1):34-45.

      摘要 (2216) HTML (0) PDF 708.31 K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及模拟试验,研究了砷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的污染效应。结果表明,砷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明显不良影响,浓度过高,产量下降并造成农作物体内砷的残留累积;不同种类农作物对砷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对水稻的危害最严重,其次为春小麦、玉米;不同形态砷化物的污染效应有显著差别,亚砷酸盐的毒性最强,砷酸盐次之,硫化砷的影响最小。 砷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土壤细菌总数降低,投加亚砷酸钠5ppm,砷酸氢二钠10ppm时,细菌总数开始减少。对土壤固氮菌、解磷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等土壤有益微生物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存活率下降。砷污染土壤活性降低,土壤呼吸强度下降。 砷污染影响土壤中蚯蚓的数量与分布,当砷在100—300ppm时,可使蚯蚓致死,死亡率达50—80%。砷在蚯蚓体内明显富集,富集系数为1.32—7.44。

    • 昆虫天敌作用的评价

      1984, 4(1):46-56.

      摘要 (6553) HTML (0) PDF 617.55 K (3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生命表及Morris-Watt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害虫天敌作用的方法。 文内应用了M-值,即如果组份“i”被除去,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I′”将比原有的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I”将增加M(si)倍。根据1976~1981年稻纵卷叶螟第二世代平均生命表的组份分析,M-值表示出天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重要作用。按照推算,如果排除了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及病原,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标将比原来的增长358.69倍,或这种害虫的第三代将比第二代种群数量增长31.78倍。 应用生命表方法及Morris-Watt数学模型分析,在对稻纵卷叶螟不同处理的试验中,广谱性杀虫剂(1.5%1605+3%666)在施用一天后或数天后引起高死亡率,但同时由于杀死天敌的副作用,其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标H对照为高。散放松毛虫眼峰的处理中,引起不孵的死亡百分率低于化学杀虫剂引起一龄幼虫的死亡。由于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于卵期开始下降,相对来说,天敌的作用于幼虫期及蛹期增长了,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指标下降至0.067,表现出明显的好效果。 文内还讨论了植物抗虫性与天敌的关系,应用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以估计植物的抗虫性指标。

    • 三疣梭子蟹生长的初步研究

      1984, 4(1):57-64.

      摘要 (3670) HTML (0) PDF 452.17 K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渤海南岸自5月底前后孵出的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经约15—18天的培育,发育成第1期幼蟹,在20°—31℃的水温条件下,再经过约3个月的室内水池培养,到8月底前后,即开始陆续成熟。梭子蟹自第Ⅰ期幼蟹到达性成熟,雄蟹蜕壳8—10次,大部分为8次,成熟个体的体重达5.54—176.4克;雌蟹蜕壳9—10次,大部分为9次,成熟个体的体重达83.0—176.9克。第8次蜕壳的雄蟹交尾以后,当年还可以蜕壳一次。因此,当年长成的同一批梭子蟹群体中,雌雄个体的大小并无多大差异。 2.三疣梭子蟹每相邻两次蜕壳的间隔时间,随着龄期数的增加而渐趋拉长。如一般第Ⅰ期幼蟹前后蜕壳间隔为3—4天;第Ⅴ期为7—10天,第Ⅸ期为22天左右。但因其自身因素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其间隔时间也可能延长或缩短。 3.梭子蟹蜕壳多在夜间进行,通过对第7到第10次蜕壳活动的观察,自开始蜕壳到新个体脱离旧壳,一般需15—30分钟。 4.梭子蟹甲长、甲宽及体重的增长是不均匀、不连续的,随着蜕壳而产生的阶梯式的上升。蜕壳前后甲长和甲宽可增加30%左右,而体重则可成倍地增加。两次蜕壳之间,甲长与甲宽基本上无变化,鲜重略有增加,而干重的增加较为显著。 5.从室内池养群体抽样测定的结构分析,梭子蟹甲长与甲宽、甲长与体重和甲宽与体重之间,皆存在幂函数关系,其回归方程为:B=1.7244l1.0578 W=3.1275×10-4L3.1424 W=6.4002×10-5B2.9572。

    • 不同温度对太湖短吻银鱼秋季孵化的试验研究

      1984, 4(1):65-72.

      摘要 (1983) HTML (0) PDF 383.21 K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湖短吻银鱼是太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在1975和1981年对不同温度下太湖短吻银鱼秋季人工授精孵化进行了8次试验,胚胎发育和孵化仔鱼均属正常,并得到如下统计分析结果: 1.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孵化温度与积算温度(A)的相关为A=3441.97-93.41t; 2.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H)的相关为logH=4.3615-1.8946logt; 3.孵化温度与初孵仔鱼全长(L)的相关为logL=1.0917-0.5246logt。

    • 东海区绿鳍马面鲀的早期发育和产卵场、产卵期的探讨

      1984, 4(1):73-79.

      摘要 (2130) HTML (0) PDF 413.30 K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1972—1982年我们在东海采集到绿鲭马面纯仔、稚鱼3,085尾,仔、稚鱼体长为1.46—9.25毫米。 2.根据人工授精资料,我们鉴定为绿鳍马面纯的仔、稚鱼,并对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3.绿鳍马面纯的产卵场、产卵期了解很少。根据调查和观察,产卵期为4月上旬到5月中旬,主要产卵期在4月中、下旬。产卵场在我国钓鱼岛西北部。 4.绿鳍马面鲀产卵与黑潮暖流的高温、高盐水有关。产卵场水温主要为22°—23℃.盐度在34.50‰以上,水深80米以上的海区。

    • 绵羊对化学信息的识别及其在繁殖行为中的作用

      1984, 4(1):80-87.

      摘要 (1666) HTML (0) PDF 501.76 K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动物生殖的各个阶段,都包含有嗅觉的作用。家畜经历了长期驯养过程之后,某些化学通讯行为有时会逐渐消失,但是它们仍然保持着野生祖先释放和感知气味的能力。 本项实验的目的在于测定绵羊产生和感知气味的能力及其在生殖中的作用。 取新疆细毛羊和哈萨克羊尿液和阴道分泌物作为外激素源,实验测定公、母羊对异性外激索的反应,记录嗅闻时间和行为表现。 结果表明,细毛公羊仅仅通过嗅觉,就有选择发情母畜的能力。它们对发情母羊化学倩息的趋近频次和嗅闻时间均高于对未发情者的频次和时间。 未曾交配过的一龄畜也能区分发情和未发情母畜的气味,但识别能力不如成畜。一定的性经验及随后的学习过程影响这种能力的发展。 实验表明,公羊在发情母畜阴遭分泌物处停留时间较长,嗅闻频次却并不高于对未发情畜阴道分泌物的次数。试畜对尿液的反应较阴道分泌物强。可见两处都含有表明性及性状况的化学信息存在。公畜对母畜化学信息表现蜷唇、舐、嗅、拱刺激源等行为。阴道分泌物所引起的行为类型则较尿液贫乏。 母羊亦表现出选择公畜化学信息的特性,它们在公羊气味处舐、排尿等。一龄畜反应亦弱于成畜。 新疆细毛羊和哈萨克公羊两个品种都表现了选择异品种信息的倾向。 绵羊是在近距离感受化学信息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之间化学通讯的作用。

    • 高寒草甸灭鼠后鼠兔和鼢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

      1984, 4(1):88-98.

      摘要 (2285) HTML (0) PDF 483.17 K (2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灭鼠后残鼠种群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使防治工作更有效,1976—1980年,我们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调查了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种群恢复过程,发现灭鼠后残鼠数量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 残鼠数量恢复时间t与种群返回时间t_r呈正比。灭鼠后数量恢复时间可按下式估计:(此处公式详见相应的PDF文件) 每年杀灭种群一定比例,残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如下; (此处公式详见相应的PDF文件) 每年杀灭一定数量,残鼠数量恢复的模型如下: (此处公式详见相应的PDF文件) 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残鼠种群恢复速度不同。根据上述数学模型估计,高原鼠兔数量恢复较快,丽中华鼢鼠较慢,因此,其最适灭鼠率也不相同。若每年杀灭一次,对于高原鼠兔,杀灭率必须在80%以上,对于中华鼢鼠,必须在70%以上。

    • 大气氟污染对达乌尔黄鼠及其环境的影响

      1984, 4(1):99-107.

      摘要 (1696) HTML (0) PDF 462.03 K (1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大气氟污染对达乌尔黄鼠及其环境的影响。研究区内的钢厂为大气氟污染的点源。在研究区内选6个取样点,分别取黄鼠大腿骨骨样、植物样和土样。 黄鼠大腿骨骨灰、植物和土壤的含氟量是随与污染源的距离和方向的不同而变化的,离污染源愈远各样品的含氟量愈低。污染源西北方向,靠近污染源的取样点污染特别严重。但是,黄鼠体重与其大腿骨骨灰含氟量间没有明显相关。黄鼠可认为是对氟污染的“耐干扰种”。 在研究区内,氟污染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生物量和群落的多样性没有明显地影响。大腿骨骨灰和植物含氟量间存在一定的回归关系,其关系式为Y=27.16X~1.02。

    • >学术动态
    • 八十年代生态学研究前景:国际生态学学会专题讨论会上的结果

      1984, 4(1):108-109.

      摘要 (1578) HTML (0) PDF 158.90 K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二十年来,生态学研究工作格外生气勃勃,其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专业队伍更加壮大;各种有关的杂志和书籍源源不断地问世以及研究机构越来越多。所有这些给这门学科无论在其深度上,或在其广度上都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对许多尤其在动植物生理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在动植物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生态学过程,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在个体及物种研究水平上,通过对各种生物学特性的探讨,也已经对种群的分布及其丰盛度作出了同样丰富的解释。由于这些解释是建立在与我们的遗传学、行为学及生理学知识一致的机理基础之上,所以变得越来越严密了。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