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3, 3(1):1-6.
摘要:经济社会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经济生态系统,包括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和心理因素。社会发展意味着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近年来许多国家由于在高速度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系统的若干基本规律,对自然资源及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面临他们的自然生态系统所拥有的资源,养活不了日益膨胀的人口或行将失去适于居民生活的有效空间,除非立即采取制止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措施。
1983, 3(1):6-14.
摘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我国林业工作者的注视,先后已有杉木中心产区生物量研究结果的报道(冯宗炜等,1980;潘维俦等,1981)。众所周知,杉木在我国是个分布区极广的树种(北纬22°—34°;东经102°—122°)(中国树木志编委会,1978),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内,除受人为因素影响外,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群落的功能和生产力。
1983, 3(1):15-20.
摘要:一、珍珠的形态 珍珠(Salsola passerina),又名珍珠猪毛菜、雀猪毛菜,为藜科猪毛菜属植物,属亚洲中部特有成分(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著,1980)。小半灌木,株高15—30厘米,多为20厘米左右。茎粗壮,分枝多,呈丛状生长(图版Ⅰ:1);老枝灰褐色,幼枝黄褐色。肉质叶,小,长2.5—3毫米,宽约2毫米,呈锥形或三角形;穗状花序,着生于枝条上部,花小,直径只有几毫米,呈黄褐色或浅紫红色;种子圆形,胚螺旋状。根系较深,其深率相当于地上部分的3-4倍。
1983, 3(1):21-27.
摘要: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根茎性禾草,是东北及内蒙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主要建群种之一。以羊草为建群种的羊草群落分布广、面积大、是优良的天然草场。羊草草场的产草量与植物的地下部特别是根茎中贮藏性物质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因为多年生根茎性植物所制造的光合产物,除用于当年的生长发育之外,同时将多余的贮藏性物质(主要指可溶性糖类和淀粉)输送到地下器官中贮存起来,它对越冬及第二年的再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1983, 3(1):28-28.
摘要:奥特博士(Dr.Wayne R.ott)1978年所著《环境指数、理论和实践》(Environmental IndicesTheory and Practice ANN ARBOR SCIENCE publlishers Inc.)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环境状况的许多解释和代表性资料。作者收集了有关专业杂志、研究报告和各种政府的出版物。系统地汇集成本书。包括现存的环境指数系统及其设计的原理、应用和结构。
1983, 3(1):29-34.
摘要:我国人参种植历史最久,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现在,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人参需求的增加,植参面积还在迅速扩大。但是,人参最忌连作,凡栽种过人参的土地,一般在三、四十年内不能再植参,否则人参大部分乃至全部烂掉。这种土地一般俗称为“老参地”。建国以后,曾对老参地形成和改造进行过许多试验研究,但均未奏效。迄今为止,我国还在沿用毁林栽参的方式进行种植。
1983, 3(1):35-46.
摘要: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我国棉区重要害虫。当前迫切需要评价药剂防治棉铃虫的对策。 近年来,借助系统方法和数学模型评价害虫控制对策的报道日益增多。例如Conway等(1975)运用系统方法评价甘蔗沫蝉(Aeneolamia uaria saccharina)的几种控制对策,Shoemaker等(1979)对于危害橄榄的三种介壳虫和一种病害的三类控制对策的评价,Sutherst等(1979)评价澳大利亚菜牛具环方斗蜱(Boophillus microplus)的控制对策的报道。
1983, 3(1):47-61.
摘要: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是我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70年代以来,曾在我国南北各棉区几次严重为害,这样,对棉铃虫预测与控制的研究成为全国棉虫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温度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力的试验与分析,国内外已有报道(许明霞等,1958;齐兆生,1961;吴坤君等1978、1980),但多着重于温度对生长发育与生殖力的影响,以及实验条件下生命表的分析,应用数学模型对该种害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各发育阶段的累积发育率、死亡率、生殖力的模拟以及整个世代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的生长发育、死亡率、生殖力)的生命表的模拟则尚未见报道。
1983, 3(1):62-62.
摘要:1982年11月16日至12月10日,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Trieste)城举办了为期四周的数学生态学秋季讨论班。会议由美国的T.Hallam、S.Levin教授主持,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数学生态学家如R.Anderson、J.Beddington、J.Cohen、J.Conrad、K.Dietz、L.Gross、A.Hastings、D.Ludwig、R.May、R.Nisbet、A.Okubo、L.Ricciardi、L.Segel、F.Scudo及M.Turelli等在这次会议上讲了课。参加这次学术交流的各国学者共191人,我国有三人出席。
1983, 3(1):63-68.
摘要:本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昆虫学者在远离稻田的海面上陆续发现稻纵卷叶螟(Cnapha-cacracis medinalis Guene’e)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1967年朝比奈、鹤岗在日本本州西南的海洋气象站(29°N,135°E)发现大群飞虱渡海,1977年岸本良一发现稻纵卷叶螟渡海。1981年宫原义雄等又报道了稻纵卷叶螟向筑后早稻上迁移。我国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两种虫子远距离迁飞的迹象,自1978年组织了两种害虫迁飞规律和防治对策的科研协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提高了对两种害虫测报的准确性,推动了防治工作。
1983, 3(1):69-72.
摘要:近几年来,利用颗粒体病毒防治菜粉蝶(Pieris rapae以下称菜青虫)幼虫的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梁东瑞等,1979;河北省菜青虫颗粒体病毒研究协作组,1981)。病毒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前者具有选择性,不直接杀伤天敌昆虫。为了明确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对寄生蜂种群的影响,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治虫在保持生态平衡上的意义,我们对颗粒体病毒、微红绒茧蜂(Apanteles rubecula)、菜青虫的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实验室研究,现报道初步结果如后。
1983, 3(1):73-78.
摘要:有机氯农药粘虫散(有效成分0.5%666和2.5%DDT)是防治粘虫危害的一种较好的剂型。我国北方地区小麦地套种玉米,为了防治二代粘虫危害玉米幼苗,在小麦收获前期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增加;同时有机氯农药666、DDT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期长,长期使用,会造成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为此,我们在1976、1979两年先后进行了粘虫散在小麦上消失动态的盆栽试验,及不同施药量、施药次数、施药时期与麦粒中粘虫散残留量关系的田间试验。并对北京市郊区几个产小麦的县进行残留量的抽查,为制订有机氯农药粘虫散在小麦上安全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983, 3(1):79-88.
摘要:褐稻虱Nilaparavata lugens(stal)在亚洲造成广泛的灾害。近十余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普遍遭受褐稻虱连年为害,不少稻田后期出现块状穿顶(hopper burn),甚至倒伏,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中,当前仍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划分防治对象田是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的重要手断之一。为了准确划清防治对象田,有效的抽样技术是必需的。序贯抽样技术是判别接收(不需防治)或拒收(需要防治)的有效的统计检验方法。
1983, 3(1):89-90.
摘要: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井冈山区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该山区的地理位置是北纬26°36′—29°00′,东经113°50′—114°20′之间,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是山地红黄壤。据作者采集所见,整个井冈山区共有野生乔木130种,隶属于45科,70属。常绿阔叶林主要覆盖在海拔1,000—1,3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上。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