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2, 2(3):201-210.
摘要:早在19世纪中,有些水生生物工作者就注意到水污染引起水生生物群落改变的现象。以后的许多工作者相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用以监测评价水体污染的生物划带方法(Hawkes,1976)。但是,至今所有的方法在应用上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Pittwell,1975)。 本世纪的5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水源不足的现象成为普遍严重的问题。同时,环境污染研究也发展很快,对污染的本质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得出了污染的本质是生态学问题的论断。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本身及其生存条件。因此,逐渐地确立起生态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有地位。从原来生态学只是监测评价环境污染的许多方法之一种方法,变成为监测污染,控制污染以及采取任何的环境污染对策都必须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对被污染的水域(无论是湖泊或河流)都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去考虑和分析。
1982, 2(3):211-216.
摘要:汞的生物转化作用的研究开始于60年代末,Wood等(1968)研究了生物甲基化的机制,认为汞甲基化有酶和非酶两种作用,甲基化作用是通过甲基钴氨素中的甲基转移来完成的。瑞典生物学家Jensen和Jernel(?)v(1969)提出在湖泊底泥里微生物有形成甲基汞的功能,汞甲基化的速度与底泥里的微生物活动有密切的相关性。由此,微生物汞甲基化作用得到人们的注视,Yamada等(1972)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匙形梭菌(Clostridium cochlearium)的汞甲基化作用。Vonk等(1973)发现在通气条件下一些细菌和真菌可使氯化汞甲基化形成少量的甲基汞。Fagerstr(?)m和Jernel(?)v(1972)曾报道,通气条件下汞转化过程中甲基化的主要产物是一甲基汞,厌氧条件下汞甲基化的产物大部是二甲基汞。但是,人们总是认为甲基化的主要产物为一甲基汞,而二甲基汞形成的数量则很少(Iverson等,1978)。这些汞化合物在水体中引起危害。
1982, 2(3):217-224.
摘要: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热带雨林树种,原产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温度高而温差小,湿度大而静风,雨量充沛而雨日均匀的特点。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巴西橡胶树形成喜高温高湿,怕低温干旱和强风的习性。 福建南部干湿季明显,一般年份雨季多集中在5—9月,而10月至次年2月属干季。冬季气温较低,温差较大。虽然生境条件对巴西橡胶树的生长和产胶量的影响是综合的作用,但在福建地区水热条件是影响生长和产胶量的主要因素。
1982, 2(3):228-238.
摘要:金边土鳖(Opisthoplatia orientalis)属蜚蠊目,姬蠊科(Phyllodromiidae)光蠊亚科(Epilamprinae)。又名东方后片蠊。产于华南、台湾一带。金边土鳖为渐变态昆虫,一生经卵、若虫、成虫三阶段,但因卵胎生之故,所以卵在母体内直接孵化为若虫后产出体外。民间常用土鳖虫的成虫制药来治疗散瘀、跌打损伤、妇女经闭等症,近年来更有对癌症有一定疗效之说,所以是重要的药用昆虫之一。其中华南之特产金边土鳖更享有出口的盛誉。
1982, 2(3):239-254.
摘要: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的捕食作用是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它是影响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个重要生物学过程,也是有害动物的控制和益虫利用的重要科学依据。由于近十几年来化学防治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而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适应,有关捕食者(或寄生物)与猎物(或宿主)之间捕食作用关系的研究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也越来越多,本文即为这方面的一项研究报道。
1982, 2(3):255-266.
摘要:随着害虫的综合防治的发展,生态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农业害虫防治系统中去,指导农业害虫防治工作的发展。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国马世骏等运用生态观点对大田作物群落结构的特点、分类、影响大田作物群落更替的因素及控制大田作物害虫种群的途径进行过论述(马世骏,1962)到1976年又结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途径对农作物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物质循环进行详细分析(马世骏,1976)1978年结合农业害虫测报展望对害虫种群结构及其多样性作了概括(马世骏,1978)。
1982, 2(3):267-278.
摘要:鱼类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长时不单长度增长、体积增大,还伴随着体内生理状况的变化,生长不仅表现为种的遗传性,而且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鱼类生长过程中的特点通常用个别体征指标,如长度、重量的变化来描述,体高则很少考虑到(陈佩熏等,1965;,1953,1972;1959),其实不论从哪一指标来反映都不全面。鱼体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长度增长、重量增加,而且鱼体的高度也增大,它们各自的增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并且每种鱼类的这种联系都有自己的特点。采用体征的多指标变化来描述鱼类的生长规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982, 2(3):279-284.
摘要:生物与其环境之间最主要的连续性在于能量交换及能量传递。由于鸟类在动物界的特殊地位,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指示,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因而对鸟类能量及能流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例如King(1961,1974)用物质平衡方法,把鸟类能量消耗划分基本维持生存能,运动活动能及生长繁殖能。 研究生命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及相互联系,可采用直接测热法与间接测热法。直接测热法是直接测量动物在一定时间放散到周围环境中的全部热量,但由于仪器装置庞大,操作复杂,误差较大等原因,故很少应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是间接测热法,即测定动物的气体代谢,最常用的是测定动物的耗氧量,然后可根据耗氧量换算热量单位。
1982, 2(3):285-290.
摘要:各种环境刺激是通过机体调节动物繁殖的重要因素。近来研究逐步揭示了化学信息在鼠类繁殖中的刺激作用(范志勤,1981;Bronson,1971;Parkes et al.1961;Whitten,1966)。一般将哺乳动物的化学信息分为信号外激素和诱导外激素。前者指经短时间的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受纳动物直接的行为反应的一类外激素;后者通过神经一激素的调节诱导感受动物产生相对持久的生理状况和机能的变化。信号外激素的特点是作用时间短、行为变化快,反应可逆,即在刺激消失后,行为反应亦形消失。
1982, 2(3):291-302.
摘要:栖息于荒漠环境的哺乳动物,往往具有非凡的节水能力例如:更格卢鼠科(Heteromyidae),仓鼠科(Cricetidae)、跳鼠科(Dipodidae)和鼠科(Muridae)的许多种类能不饮水。仅食取干燥的植物种子,依靠有限的预成水(preformed water)和代谢水在荒漠于热的环境中,保持水平衡而长期存活(Vaughan,1978)。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来,Sehmidt-Nielsen(1950、1952、1964)和MacMillen(1967、1969、1970、1972、1975)等许多国外学者,对上述荒漠啮齿类曾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它们对于荒漠的干旱炎热环境在形态、生理、生态和行为方面有一系列相似的适应特征。节约肺皮蒸发失水就是这些适应特征之一。肺皮蒸发失水是哺乳动物水分代谢中重要的失水途径(Chew,1965),根据现有资料上述荒漠啮齿类中除少数鼠科种类的蒸发失水率不同作者报道的结果有较大出入外(Daily,1981;Shkolnik,1969),大多数种类在这方面的节水能力比非荒漠种类强。
1982, 2(3):303-310.
摘要:人口分析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Leslie矩阵则是Leslie(1945)提出的分析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一种数学模型。现在它的应用已经推广到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的分析等许多方面(Jeffers,1978;Pallard,(1973),Leslie曾利用1960年澳大利亚女性人口资料,从理论上讨论了他自己提出的随机模型的性质。 本文的打算是:借Leslie矩阵法,用四川省彭县清平公社1978年(指从1978年7月1日到1979年6月30日的人口统计年)的人口调查资料作典型,来预测川西平原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和稳定人口分析,从而对四川省在控制人口中采取的人工流产、引产等计划生育补救措施作初步评价。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