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第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红壤丘陵山地柑桔园土壤熟化问题的初步探讨

      1981, 1(4):299-306.

      摘要 (2165) HTML (0) PDF 458.18 K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丘陵山地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江南,由于地处优越的自然生物气候条件,各省已利用红壤丘陵山地开垦了数以百万亩的柑桔园。然而,这些园地土壤在不同程度上仍表现出自然土壤的基本特性,即所谓“瘠、酸、黏、旱”。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柑桔区对这类土壤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改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性状,加速了红壤柑桔园土壤的熟化过程,从而提高果园土壤的熟化度,为创造柑桔高产、稳产、优质提供了最基本的土壤条件。

    • 燃料油贮存过程中的微生物学研究

      1981, 1(4):307-314.

      摘要 (1847) HTML (0) PDF 543.30 K (2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燃料油主要是汽油、煤油和柴油,它们基本上是由脂肪烃和环烃组成的。Bushnell和Haas于1941年报道,他们在汽油和煤油贮罐的罐底水中发现了相当大量的细菌,其中有几株假单胞菌能利用煤油作碳源。Allen(1945)指出,应该注意罐底水中的微生物对汽油的变质作用。Bakanaukas(1958,据Davis,1967,p.504)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是喷气燃料(航空煤油)贮罐淤泥的主要组份,淤泥可使加油设备和飞机的燃料系统失灵,从而是引起飞行事故的原因之一。

    • 东亚地区低层大气环流季节性变化与粘虫远距离迁飞

      1981, 1(4):315-326.

      摘要 (1807) HTML (0) PDF 629.35 K (1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位于盛行的东亚季风区域内,季节变化明显。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远距离北迁南回,与东亚地区低层大气环流季节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根据诱蛾资料和气象观测记录,着重对我国粘虫的迁飞方向、迁飞高度、迁飞界限、起飞降落条件以及虫源基地等问题进行分析,绘制我国粘虫迁飞路径图,是十分必要的。

    • 粘虫的迁飞发生区及其分布的数学模型

      1981, 1(4):327-334.

      摘要 (1589) HTML (0) PDF 389.06 K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的年周期远距离迁飞,早已为我国多数昆虫学者所证实(林昌善等、1963、1964;马世骏;1963;陈永林等,1963;李光博等,1964;陈瑞鹿等;1965;李绵春等,1965)。作者亦曾于1962年全国昆虫学会及1963年广东省植保学会上提出数据,同意此观点。并作出全国粘虫迁飞发生区地图,综合粘虫的水平迁飞及垂直迁飞为害实况,绘出福建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中、南部,云南南部为第一次发生区,2—3月幼虫为害小麦。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陕西东、南角西至贵州、四川、云南的平坝地区,南至江苏、浙江、安徽、直至广西为第二次发生区,4-5月为害小麦或玉米。

    • 木本植物对大气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作用的研究

      1981, 1(4):335-344.

      摘要 (2929) HTML (0) PDF 398.10 K (3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工作目的与意义 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和枝条上的皮孔,可将大气污染物吸收入体内。在体内通过氧化还原过程进行中和而成无毒物质(即降解作用),或通过根系排出体外,或积累贮藏于某一器官内。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这种吸收、降解和积累、排出,实际起到了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一般情况下,植物吸收一定数量的大气污染物后,并不表现出异常的反应。而只是在超过其生理上的忍受限量后,才表现出可见的或不可见的症状。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这一生理生化反应是十分重要的。

    • 农田生态系统镉污染与防治

      1981, 1(4):345-350.

      摘要 (1857) HTML (0) PDF 463.72 K (1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55年日本神通川发生闻名于世的骨痛病以来,镉污染与防治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作为镉污染主要环节的农田生态系统,则是目前进行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田生态系统镉污染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镉常以硫化物与锌伴生于闪锌矿中。目前世界上每年生产的镉大约2万吨,而锌大约为700万吨(Bockris,1977)。镉在电镀、颜料、塑料稳定剂、镍-镉电池、电视显像管制造的应用上已日益增加。

    • 福建省太阳总辐射分布特征与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途径

      1981, 1(4):351-359.

      摘要 (2559) HTML (0) PDF 532.28 K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和所有绿色植物一样,水稻的生物产量,主要决定于对太阳能利用率的高低。水稻是典型的喜温好湿的高产粮食作物,适应性广,世界各洲均有栽培,其中百分九十五分布在亚洲季风气候区域。福建紧靠北回归线,东临太平洋,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7—21℃,年雨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太阳辐射能量充足,光、温水同季,而且主要是分配在水稻生长季节里,更有利于发挥水稻高产优势。本文试从光、温两方面结合起来,探讨福建水稻生产问题。

    • >学术活动
    • 中国生态学会在沪举行全国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

      1981, 1(4):360-360.

      摘要 (1596) HTML (0) PDF 23.92 K (3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生态学会全国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暨上海生态学会成立大会,于1981年11月8日至13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包括24个专业的9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生态学会顾问陈宗烈,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李时庄等领导同志莅临大会指导,并做了报告。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马世骏教授在会上回顾了过去十年生态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 >研究论文
    • 福建东山及附近岛屿岩相潮间带海藻生态的初步研究

      1981, 1(4):361-368.

      摘要 (2276) HTML (0) PDF 448.30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科委海洋组于1961—1964年在东山及其附近岛屿的调查资料整理而成,目的在于探讨海藻在该地区潮间带分布的特点,为海藻资源的开发以及生态学研究提供某些基本资料。 调查地点有东山本岛的城关、沃角、宫前、歧下和附近的对面屿、大澎屿、塔屿、白屿、外海的兄弟屿等近十处。在普查基础上,着重于城关、对面屿、白屿和沃角分别设A、B、C、D四个断面,进行定量计算(见图1)。

    • 金腰燕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1981, 1(4):369-374.

      摘要 (2966) HTML (0) PDF 294.06 K (1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腰燕 (Hirundo daurica daurica Linnaeus) 是一种常见的、且为人们所熟知的夏候鸟。生活在居民点地区,营巢在人类居住的建筑物上,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跟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对其生态学的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目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国内除杜恒勤(1959)、周昌乔等(1959)有过报道外,其他还很少见有报道。本文着重对金腰燕的繁殖生态学作了研究。

    • 聚群与环境温度对黄毛鼠耗氧量的影响

      1981, 1(4):375-382.

      摘要 (2413) HTML (0) PDF 376.07 K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毛鼠(Rattus losea)是我国长江以南分布极广的一种农林业重要害兽,也是南方恙虫病立克次体及钩端螺旋体的主要贮存宿主之一。林浩然等(1961)对黄毛鼠的某些生态研究中发现,该鼠在广东地区,秋冬季常有数只成鼠(6—7)同穴群居习性。1979—1980年,我们在浙江北部对黄毛鼠的生态作四季调查时,也发现此鼠于冬季有集群现象。但由于对黄毛鼠的生理生态还研究得很少,例如环境温度对黄毛鼠的影响怎样?聚群有何生理生态学方面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着重探讨一下聚群与环境温度对黄毛鼠的能量代谢影响。

    • >问题讨论
    • 营林带牧,调节地区生态平衡,繁荣山区经济

      1981, 1(4):383-385.

      摘要 (1569) HTML (0) PDF 261.36 K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建设事业中的当务之急,莫过于恢复“七分”山地丘陵上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再生资源枯竭是本地区生态平衡失调。山区经济落后的症结所在。至于如何会出现这一严酷现实,它的历史原因,在“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建设及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已作过广泛精辟的分析。本文只是以发展自然资源要作为战略性的任务来抓,利用上要给自然资源的发展有一段休养生息时期的考虑为立足点,探讨林、牧两业为主在山地丘陵开展生产活动,应如何开展才能达到既丰富了自然资源,又满足了社会对林、牧产品的需要,同时又给人类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