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第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柑桔的生态气候和我国亚热带山区的柑桔栽培问题

      1981, 1(3):197-207.

      摘要 (1714) HTML (0) PDF 805.13 K (1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 柑桔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栽培植物,在我国亚热带山区亩产一万斤鲜果之例,时有见闻。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柑桔最早的国家(章文才,1975),长期以来累积了极为丰富的栽培经验。不但如此,我国还具有宽广的可供栽培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柑桔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植物,而我国的亚热带幅员辽阔,北起北纬33°30′附近(例如甘肃省的武都县),南到北纬22°30′(例如广西的灵山县)之间,有许多地点都种有柑桔。但是我国目前柑桔的生产水平都是很低的,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分配不到一斤鲜果,而日本每人约60斤,美国每人约1502)。

    • >学术动态
    •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学术会议简介

      1981, 1(3):208-208.

      摘要 (2004) HTML (0) PDF 132.30 K (1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十四届国际草地学术会议于1981年6月15日至6月24日在美国的肯塔基州州立大学召开,有美、英、法、澳、加、日本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代表参加。国际草地学术会议,每隔四年召开一次,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我国第一次出席该会,共有四名代表参加(教育部2名、农业部1名、内蒙古自治区1名)。

    • >研究论文
    • 两种单胞藻类对不同浓度的~(60)Co吸收和排出的影响

      1981, 1(3):209-214.

      摘要 (1875) HTML (0) PDF 356.02 K (1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洋中的~(60)Co既来自于核武器试验的降落灰,又来自于核反应堆废物的排入。随着核动力舰船和原子能发电站的日益发展,进入局部海域的放射性将不断增加。放射性核素对于人类的潜在危害,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切。~(60)Co是这些放射性废物中一种重要的元素,半衰期为5.26年,能被海洋生物较大量地吸收和累积。所以~(60)Co成为核动力设施排放废物时限制最严的核素之一。

    • 甘肃南部山地草甸植被烧荒演替的研究

      1981, 1(3):215-220.

      摘要 (1637) HTML (0) PDF 415.16 K (1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缘,全区海拔高度约在3,000至4,000余米之间;年降雨量约600至800毫米,雨季集中在5—7月份,年平均气温1—3℃,几乎不存在绝对无霜期。因此,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高寒与湿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本区大面积发育着以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 nutans)、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几种嵩草(Kobresia spp)、几种苔草(Carex spp)为优势种的草原化草甸、真草甸和沼泽草甸植被。

    • 桤木叶量的初步研究

      1981, 1(3):221-226.

      摘要 (1876) HTML (0) PDF 290.18 K (1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落叶乔木树种,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贵州、陕西、云南等省亦有分布。因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且具根瘤能固氮改良土壤,是盆地农区最广泛的荒地和四旁绿化造林树种之一。盐亭地区,属深丘低山地形,以林山公社为代表,近年来,大力营造桤木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的混交林和桤木纯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桤木占总造林面积的一半左右。

    • 斑唇马先蒿提取物生化相克作用的初步研究

      1981, 1(3):227-234.

      摘要 (2196) HTML (0) PDF 749.37 K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 植物在其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很多天然物质,这些天然物质往往能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被称为生化相克作用(Allelopathy)。 Rice(1974)在其“Allelopathy”一书中整理了大量的研究报告,清楚地阐明了这种现象在高等植物之间,高等植物对微生物,微生物对微生物以及浮游植物之间存在的普遍性。但是,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未见报道。

    • 植物群落演替的线性与非线性系统及数字预测

      1981, 1(3):235-240.

      摘要 (2700) HTML (0) PDF 343.98 K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关于演替的线性与非线性的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系统。植物群落的演替的各个阶段,就是一个一个的子系统,亦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由一种状态(原象)转移到另一种状态(映象),这种状态转移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演替系统,这种由各种状态或者子系统组成的系列,就构成了植物群落的演替系统。

    • 大气氟污染与油杉剌圆盾蚧的发生

      1981, 1(3):241-252.

      摘要 (2235) HTML (0) PDF 980.43 K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气污染引起植物某些虫害的发生,国外早有报道。据在美国和欧洲的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表明,在受氟化氢污染的地区,蜂群与昆虫种群的数量减少,而某些害虫却从这类污染物得到好处。如来源于砖瓦厂的氟化氢严重地伤害了云杉,在这种树上生长的黄球蚜(Sacchiphantes abietis Linne)虫瘿(云杉虫瘿蚜)的数目,比起未遭氟化氢伤害的云杉,总计每棵树要多出500至2,000只(Ten Houten,1972)。

    • 种群增长的矩阵计算模型

      1981, 1(3):253-262.

      摘要 (2515) HTML (0) PDF 470.55 K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基本模型 首先简单地假设种群中雌性和雄性比例相等,在达到生育年龄时都能找到配偶,并且各个年龄的死亡率与性别无关。考虑在离散时刻t=0,1,2,…的种群大小N_t,时间单位可以任选,为方便以年计。在时间区间(i—1,i]出生的个体,在年度(i,i+1]内为0岁(i以前夭亡者不计),在(i+1,i+2]内为1岁,以此类推,这相当于实足年龄。

    • 生态环境中微量元素硒与克山病

      1981, 1(3):263-274.

      摘要 (2070) HTML (0) PDF 657.45 K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决定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生态环境中的化学元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基岩,以后通过地下水、土壤、植物、动物,最后多以食物形式进入人体。所以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受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关连、相互制约的复杂反应所控制。人类也必然受到这种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深刻影响。为了研究我国多年来没有解决的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病因及其防治,把岩石—土壤—生物—人体视为统一的生态系统,并研究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此系统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及与人体的关系,来说明环境中微量元素与克山病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论张士污水灌区的重金属环境容量

      1981, 1(3):275-282.

      摘要 (2096) HTML (0) PDF 443.67 K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国内外就环境容量的科学含义、影响机制、定量化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西村肇(1977)报道了濑户内海海洋环境的容量计算。美国William(1976)报道用每周灌水量计算污灌区的负苛。北京西郊污灌协作组,利用酚、氰在环境中的自净率提出了酚、氰的区域净化量。北京东南郊污灌协作组,在评价工作中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容纳量概念。 我们自1971年秋开始从事张士污灌区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体会到对一个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老污灌区,应用环境容量的概念与计算,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具有实践意义。

    • 中国东南部海岸红树林的类群及其分布

      1981, 1(3):283-290.

      摘要 (2932) HTML (0) PDF 442.84 K (2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 红树林是泛热带的海岸植物群落,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省(区)有自然分布。1958年后浙江省也引种成功一种(江惟礼等,1959)。由于红树植物富含丹宁,可供提取鞣素作制革、染渔具渔服,并且木材坚硬,可作建筑材、家具等用途,林下生境是经济鱼虾的滋生场所,还可促淤沉积,扩大海滩以及护堤防风、保护农田和村庄等效益。在理论上,红树林还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第一生产者之一,是调节海湾河口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为了保护和发展我国的红树林,因而有必要探讨我国红树林的生态学特征和生物资源及其经营管理。

    • >学术动态
    • 第三届国际生态学会将在波兰华沙举行

      1981, 1(3):291-292.

      摘要 (1527) HTML (0) PDF 79.09 K (1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三届国际生态学会,将于1982年9月5—11日在波兰华沙举行,由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和波兰科学院主持。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生态学是环境管理和人类福利的基础”。会议将包括6次主要的全会以及同时举行有关分组会,也包括国际生态学学会工作组主持的特别讨论会,各全会及分组会安排如下:

    • 印度科学协会第68届科学年会——科学和技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1981, 1(3):293-295.

      摘要 (1726) HTML (0) PDF 234.79 K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度科学协会第68届科学年会于1981年1月3—7日在印度恒河谷地文化古城瓦腊纳西(Varanasi)的巴拉纳斯印度大学(Baranas Hindu University)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印度全国各地的代表以及加拿大、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法国、荷兰、日本、加纳、肯尼亚、孟加拉、波兰、叙利亚、瑞典、美国、苏联等国家的科学家共约3,500多人。中国科学院应邀派华南植物研究所王铸豪、地理研究所谭见安及作者参加了会议。

    • >书刊评介
    • 对《微生物生态学原理与应用》一书的评价

      1981, 1(3):296-298.

      摘要 (2329) HTML (0) PDF 210.89 K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美国Addison-Wesley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微生物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icrobial Ecology:Fundamentals aud Applications)全书560页。约80万字。作者是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大学的R. M. 阿特拉斯(Ronaild M. Atlas)教授及美国新泽西州鲁特杰尔斯(Bu(?)gers)大学的R.巴尔塔(Richard Bartha)教授。他们针对美国许多大学开设的生物生态学课,但又缺乏教材的情况而写了这本教科书。全

主编:傅伯杰

创刊:198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933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31/Q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