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飞萍 陈清林 侯有明 尤民生.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5,25(10):2623-2628.
[2]杨效东.热带次生林、旱稻种植地和火烧迹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J].生态学报,2003,23(5):883-891.
[3]刘刚 马祁,姚举 李秀琴 王东 宋志龙.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3):98-302.
[4]刘刚 姚举 李秀琴 热西提 王东.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优势种与棉蚜动态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4):434-437.
[5]张文庆 张古忍 等.论短期农作物生境中节肢动物群落的重建 Ⅲ.群落重建与天敌保护利用[J].生态学报,2001,21(11):1927-1931.
[6]吴专,吕小红,胡德夫,陈合志,李凯.冀中农区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栖息地选择[J].生态学报,2007,27(8):3379-3383.
[7]周昭旭 陈明 刘长仲 罗进仓.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时间格局[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4):526-531.
[8]史树森 孟凡平 沈迪山 李晓光 孟昭军.农田生态系中作物构成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419-421.
[9]姚凤銮,尤民生.多样化种植调控稻田天敌功能团在生境间的移动[J].植物保护学报,2017,44(6):958-967.